书城文学宋词三百首全解
7842900000115

第115章 尉迟杯

周邦彦

离恨

隋堤路,渐日晚、密霭生烟树。阴阴淡月笼沙,还宿河桥深处。无情画舸,都不管、烟波隔前浦。等行人、醉拥重衾,载将离恨归去①。因思旧客京华,长偎傍疏林,小槛欢聚。冶叶倡条俱相识②,仍惯见、珠歌翠舞。如今向、渔村水驿,夜如岁、焚香独自语。有何人、念我无聊,梦魂凝想鸳侣?

“注释”

①“无情画舸”数句:宋初郑文宝《柳枝词》:“亭亭画舸系寒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又苏轼《虞美人》词:“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②“冶叶倡条”句:以柳为喻,指艺妓都相识。“倡”通“娼”。李商隐《燕台四首·春》诗:“冶叶倡条遍相识。”

“语译”

隋堤路上,天色渐晚,沉沉暮霭已包围着烟濛濛的柳树。当我去河桥深处的船上过夜时,浅灰色的月光已笼罩在水边的沙滩上了。这画船也真无情,它根本不管前面的塘浦是一大片烟波,只等喝醉了的旅客拥着厚厚的被子进入梦乡,便载着人们离别的怨恨,开船回到江南去了。

我回想以往在京城客居的日子,常常与女伴们在疏林下偎依,在小槛旁欢会。曲坊里的艺妓我都熟识,一直看惯了她们戴着珠翠唱歌跳舞。现在倒好,却往一路只见渔家村庄和水边驿站的地方去;我度夜如年,只好燃起炉香,独个儿自言自语。有谁想到我如此无聊,总凝神遐想,连做梦也与那些女伴在一起呢?

“赏析”

这首词记述作者离别汴京、前往江南途中,因眷恋京华游冶生活而产生的忧伤心情。周邦彦三十二岁那年,曾自京师“出教授庐州(今安徽合肥)”,故有研究者以为词当作于此时。

上片写离京情景,其实是别后的回忆,只是用了实写,叙来很像是眼前事,美成词惯于用此。首言“隋堤”,点汴京,又带出“烟树”,即杨柳,用以寄托离恨;加之已“渐日晚,密霭生”,自然更增愁绪。接写别宴散而上船候发,故曰“还宿河桥深处”。其时已“阴阴淡月笼沙”,朦胧月色,照见沙滩,景色凄清一片。人醉眠未醒,船已冲烟波而去。这里用郑文宝诗意而重铸,恰如己出。作者是钱塘(杭州)人,自汴京到庐州,正好由北向南,是往家乡去的方向,故曰“归去”。他这次离京,仕途挫折倒并不在意,毕竟是才过“而立”之年不久的人,却舍不得他已过惯了的大都市风月繁华生活。这是他产生“离恨”的真正原因。下片即就此发挥,上片先一点题意结住。

换头过片用“因思”二字领起,写旧时作客京华境况。时间上更向早推,又是回忆之中的倒溯,“长偎傍”二句,有人在前三字后点断,将“疏林”二字属下句。陈洵云:“‘长偎傍’九字,红友谓于‘傍’字豆,正可不必。‘偎傍疏林’与‘小槛欢聚’是搓挪对(按:句中字错互成对,又称“错对”)。‘冶叶倡条’、‘珠歌翠舞’,‘俱相识’、‘仍惯见’,皆如此法。”(《海绡说词》)说得有理。这几句说的是他以往朝朝暮暮与舞妓歌女相狎为伴的生活。在今天看来,自可责其放荡,然当时社会,文人风气如此,美成直言不讳,也不能不说还是真诚坦率的。这以后才转到“如今”,“渔村水驿”,画舸南行中所见之景,与“旧客京华”作反照,“夜如岁,焚香独自语”,则竭力描画自己难耐凄凉的情态。结尾说梦中都不忘“鸳侣”,更率直无遮饰。对此,周济说它“一结拙甚”(《宋四家词选》),谭献说它“收处率意”(《谭评词辨》),都未必是褒,却颇有见地。我们正不必定把一览无余说成是大巧若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