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珍藏的时光:灵武园艺试验场文学作品集
7834000000008

第8章 灵武园艺场往事的回忆

魏象廷

1951年西北农学院毕业后,我由国家统一分配到宁夏建设厅,又由建设厅分配到灵武园艺试验场工作。1953年12月到芦花台园艺试验场总场,1954年8月宁夏省建制撤销后,又调到永宁王太堡农业试验场,在那里度过了10个春秋。1964年4月1日,我和爱人喻菊芳又被调回灵武园艺场,一直到1984年3月才离开园艺场,调任宁夏农科院园艺研究所所长。我在园艺场先后工作了23年,23年漫长岁月,往事如烟,其中有几段意义深长、令人难忘的经历。

向沙荒进军的日子

1964年的灵武园艺场虽然已经建起二队一级、一队一级共1000多亩苹果园和梨园,但是当时大部分田里种植苜蓿,果树很少。当年在二队(沙荒地)只有自流灌区收了5000多斤苹果,其余10多万斤苹果和梨都是一队老园子结的果实。我当时主持沙荒地幼龄苹果适期结果研究课题,对象是二队和三队的一级500多亩苹果园。除了督促、检查大面积的田间正常管理外,还要做一些单项因子对比试验,以便取得经验后在大面积上应用。这500亩沙荒地有些田块土质沙性强,保水能力差,7月气温上升后,由于灌水跟不上,往往引起树叶萎缩、变黄,甚至落叶,我就和试验场工人杨国柱等一起,从跌水坑内挑水一棵一棵浇,为的是先保住幼树的生命。7月的园内又热又闷,但我们一干就是好几天。汗水湿透了衣服,脚上磨起了水泡,但看到经过浇灌的幼树得救了,心里才觉得踏实一些,疲劳也会忘记。

1964年,沙荒地一万多株苹果树只有10%左右是20世纪60年代种植的五年出幼树,其他都是1~4年生的小树,行间间种的又是苜蓿,大绿浮子虫密度很大。每年到了喷药和人工落叶时,工作十分紧张。我们便和工人一样背着药机打药、配药,30多斤的药机压在背上,一天下来,累得坐下来好长时间都站不起来。

园艺场除了老园子和二队的自流灌区共100多亩果园外,其他几千亩地都是扬水灌溉。引水渠又长又深,每年开春都要清淤。干部和工人便一起上阵,力气大的人站在渠底挖土,上边再分两级往上传土。年逾花甲的老书记白凤魁拿着锹亲自督战,我们这些人更甭提了,一个也不能坐在办公室,一个人顶两个人用。汗水湿透了棉衣,累得精疲力竭,但是大家毫无怨言,因为每个人都很明白,没有水,这片沙荒地是长不起苹果树来的。

1966年要开荒扩大果园面积,对象是二队的二级和三队的一级大片沙荒地,总共1000多亩。当时因为没有严格的调查和设计,当年开荒、当年就栽苹果,土是干的,挖穴很费劲,栽上树后必须浇水,于是马车、汽车、全场职工都动员起来了。附近农村的井水被打干了,又到灵武西湖去拉水。水拉到田里后,每人就挑着两只桶往树穴浇,没有桶的人用脸盆端水浇。到了秋天,幼树抽出了新梢,长出了绿叶,大家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有些职工兴奋地说:“我们的汗水没有白流啊!”

1967年,四队的三级和三队的二级栽植了苹果树。由于要赶时间,所以只测出等高线,开了一米宽的栽植带,由于田条窄、灌水少,幼树不能茁壮生长,延迟了结果期。于是从1968年开始,连续几年,在12月土地尚未完全解冻前,全场干部职工被组织起来整修梯田,在四队的半山腰搭起了帐篷,成立了指挥部。大家一起动手,将条田内坡上的石土不断向外倾翻,加宽条田,洋镐声、铁锹声、欢笑声织成一曲优美的交响乐。天上飘着雪花,北风在不停地怒吼,但职工的汗水却浸透了棉衣,手上打起了血泡没人喊痛,脚被石头砸了没人吭声。就这样,冬闲变成了冬忙,条田变成了梯田。条件改变了,幼树茁壮生长起来了,它们以丰硕的果实回报了职工辛勤的劳动。

昔日的灵武东山坡是一片千年的大沙漠,如今已变成了一片绿洲,一个宁夏最大的果园奇迹般地建成了。园艺场成为宁夏在沙荒地上栽果树的创导者和样板。这是灵武园艺场领导、科技人员和广大职工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也有我留下的足迹和汗水。

我所主持的“沙荒地幼龄苹果适期结果的研究”和“沙地乔化砧和矮化中间砧密植栽培试验”,就是在这片沙荒地上完成的。这两项科研成果为宁夏沙荒地栽苹果提供了科学依据。

苹果花期防霜中出现的奇观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宁夏霜冻出现频繁(包括秋季早霜冻和春季花期晚霜冻),给园艺场的苹果生产造成极大的威胁。

秋季的低温霜冻对幼树损害极大,1967年全场冻死苹果幼树达1000棵之多,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幼树上残留大小不等的伤疤。我在1978年调查中看到了这种情况,心情十分沉重,难道宁夏真的栽不成大苹果吗?我用双手抚摩着这些受冻的苹果树,好像听到它们的喊救声:“老魏,用你的技术救救我们吧!”我下决心和技术人员喻菊芳、苏东岩、唐世雄、王志文、马振江等一起组成调查组对园艺场的苹果树作全面的调查,分析受冻的原因,总结经验,提出预防措施。

经过对在调查中得到的大量资料和数据的分析,找到了冻害的原因:气候的影响,地形的影响,栽培管理的问题,品种的影响。又调查了大量的资料(包括国内外)作参考,提出了预防的方法:选择适宜的园地(地势低洼的果园受冻重)、选择适应性强的品种、合理的果园管理。所形成的《苹果冻害调查及预防意见》等论文在宁夏园艺学会、学术交流会上交流,后被生产上采用。

宁夏春季气候变化剧烈,4月中下旬~5月上中旬,果花开放时,常造成晚霜冻害,据记载1968年~1981年的13年中有12年发生。1971年、1976年两次减产300万斤。过去,主要采用放烟法预防,园艺场每年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不知有多少个夜晚,只要一听防霜广播,全场职工总动员,点燃麻黄渣,熏烟防霜,但效果甚微。为解决苹果生产中的难题,我翻阅了大量国内外资料,终于找到美国一家杂志关于喷灌防霜的报道,我尝试用此法来预防宁夏苹果的花期冻害。1978年立项研究,1981年完成,这三年4月初到5月中旬每个夜晚,我都要几次起来,观察温度变化,为了方便,把温度计挂在我家院内,当气温降到-0.5℃时就通知值班人员唐京灵和李俊宁开动机器,喷水防霜,到了第二天,灵武园艺场二队喷灌试验区的苹果树上挂满了数不清的长条冰吊,每个花苞都被冰包住,这简直是冰的世界,在晨曦的反射下,银光闪闪,形成一道奇特的景色。正是这些冰吊,在它们形成的过程中放出的热来维持了较高的气温,因而减轻了危害的程度。当时见过此景的人们都觉得很新奇,有一种神秘感,这花苞都成冰蛋了,还会结果吗?秋收时节,喷灌区的果实累累,与对照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事实对这项新工作作出了应有评价,连续五年的试验,效果显著,为我区解决苹果花期霜冻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在国内尚未见到过指导,此项研究成果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漫长又艰辛的苹果新品选育工程

苹果引种和育种是灵武园艺场科研工作中的一个重项,是自治区科委下达的研究项目,还参加了全国性的大苹果一、二、三批试验。20世纪60年代栽的树,到了70年代开始结果,品种达200多个,这繁多的品种到底哪一个适合宁夏栽植,得一个一个地进行观察、记载、对比和筛选,又得通过鉴定才能推广。此时的灵武园艺场技术人员只有我和喻菊芳(其他的都先后调走了),我们的任务主要是全场的果树生产兼搞科研,长年累月的工作,我们没有休息日。后成立科研小组,协助搞些田间调查。场领导也很支持,调苏东岩、唐世雄到生产科工作。我们从1970年开始到1973年,用了10年的时间,喻菊芳负责完成了200多个苹果品种(还有梨、桃等品种)的观察、记录任务;筹建了化验室,抽调魏卫东进行果实营养成分的化验,将研究结果汇成一个大表,反映出各品种的主要性状,写出了研究总结,提出当时推广的品种有甜黄奎、津轻、新红星、葵花、秦冠、富士,到1985年通过鉴定,1986年获奖。1981年,我们参加了全国第三批苹果新引良种试验,从中国果树所引进了5个着色系富士(红富士)、乔纳金、密金、津轻、新红星、红矮生,经过观察、记录、对比,又花费了10年时间选出了表富13号,长富2、6号,秋富1号,岩富10号与红富士和乔纳金,在全国推广,红富士作为晚熟耐品种成为我区晚熟主栽品种。

在苹果育种方面,我和江育杞对于1961年定植于二队的自然杂交获得的实苗,进行管理和观察,到了80年代,我们花费了近20年的时光从中选出甜国光、宁香、脆苹3个品种。

1970年,我和喻菊芳用人工杂交的方法培育苹果新品种,用金冠当母本,分别用红奎、黄奎、紫云、倭锦、秋果作父本,我们花费了16年的时间育成了“宁秋”苹果,又用了20年的时间育了宁冠“宁秋”的综合性状超过“祝光”。“宁冠”“宁锦”综合性超过金冠和国光,并通过鉴定。

宁夏苹果从无到有,又从有到多,再从多到优,引种和育种工程从50年代引进红、黄元帅等5大品种,到第一、二、三批提出的推广品种红富士,从宁秋的育成替代了祝光,至宁冠和宁锦的育成,经过了5次的更新换代工作。这里凝聚了我的心血和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