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珍藏的时光:灵武园艺试验场文学作品集
7834000000005

第5章 一樽还酹黄沙

金关巨

灵武很早就是宁夏的水果之乡。新中国成立不久,组织上就在这里建立了灵武园艺试验场,先后聚集起十余位以梅林场长为领导的园艺科研工作者。用百余亩的老园子为基地,开展引种苹果和果树幼树越冬等为课题的试验研究,同时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原则是“果树上山下滩,不与棉粮争地”。先开发的工地是当时能够利用秦渠水源实现自流灌溉的一队及二队自流灌区。1959年有大批浙江支宁青年参加,9月间就开挖引水大渠,引水口设在舍家桥下方的秦渠上,建起一号、二号、三号、四号抽水机埠,实现提水灌溉,其后进一步扩大栽种面积。各泵站开始时以内燃机为动力,以后又逐步改造为电力,总装机容量120千瓦左右。

1963年3月,由灵武县调入白凤魁书记,成立场党委。接着就吹响了大踏步开发东山坡的号角。从1963年下半年到1966年上半年,在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从一级扬水发展到三级扬水灌溉,奠定了现有四五千亩果园规模的基础。

我和曹敬修同志是1962年8月由银川农业机械化学校毕业分配到场工作的,我们有幸经历了这样一个紧张而热烈的创业过程。

三队一级灌区的开发,第一次始于1963年冬灌之前,引水口在徐家桥下位,泵站设在如今县果窖大门口处,仅可灌溉三间房前和队部南侧部分土地。第二次开发,将引水口移至过关庙桥上方,机房建在现在位置上。挖方引水取土方量大,按人定额包工,逐段推进,很辛苦。铁匠师傅王伏成同志甚至请住在城里的夫人来帮忙。饲养员芦钟琦同志也参加挖方,可谓是全场总动员。当时社教工作队已进场,白天劳动,晚饭后还要政治学习,工地上设置语录牌。三队的灌区面积扩大到拱坝台子、路北及锅底坑,即现在三队一级灌区范围。

继三队开发之后,1965年紧接着开发二级及四队三级灌区。二级泵站引水渠系一级出水渠的延伸,前段须加高渠底,增宽渠坝,后半段是深挖方渠。由于地处沙砾土质,一边挖,一边塌,加深加宽工作量相当大,后来只好改为埋管引水。为了及早给已定植的幼树浇水,我们在临时的基础座上安装水泵机组抽水,绳捆索绑加固机座。没有机房,就搭个芦苇草棚遮挡风吹日晒,旋风刮在沙砾机坑里,满脸满嘴都是沙子,生疼生疼的。

三级薄壳高架渡槽引水工程也同时在1965年施工建设,并于当年冬灌投入运行。同年4月,当时的生产科科长王英同志带我走访区农机研究所,查阅当时他们刚从外地引来尚未经审核的薄壳渡槽设计图纸,并想方设法用图纸描录后带回场里。经过几个月的学习消化就开始备料,秋季即紧张施工。扎制钢筋框架交由马福荣同志负责,没有钢筋拉伸机械,就用榔头在平铁板上一锤一锤仔细校直,模壳内芯用土坷垃垒砌而成,用模板细心校正。外模则由木工徐伦朝同志负责制作,他边学木模工的基础知识边干,最终将外模做的相当标准。为了保证混凝土的标号,除严格遵循沙子、砾石级次,水泥和水的配比外,还坚持将沙、砾料用水洗去尘土,每一担沙石都要挑上挑下在澄清的渠水中冲洗,这项繁重的工作大部分由李相忠同志完成,为此,场领导还特许给他补点粮食定量。浇注捣筑混凝土等工作则由马振亚、任金星等同志完成。由于各道施工环节认真仔细操作,环环紧扣,严格把关,加上按要求保养养护,待到一个半月后脱模,轻击之声清脆瓷实,成品质量较好。

遥想当年,如此浩大的土方工程,没有使用任何施工机械,全靠全场职工齐心协力用铁锹、背斗、小拉车等原始的劳动工具,起早摸黑地辛勤劳作去完成。

架设7~8米高的渡槽也是在没有先进的吊装设备帮助下进行的,仅有的是三个倒链串联起来的接力赛,三根高大白杨树杆的“立木顶千斤”,工程的艰险程度可想而知。

抽水班的同志们更是做到引水渠开到哪里,泵站就随之建到哪里,电就通到哪里,直待水一到进水池就立即开泵扬水及时灌溉。

以余华、余生河等同志为代表的这个班组,是个积极肯干、出大力、吃大苦又对技术工作一丝不苟的战斗集体。很多同志本身文化程度不是很高,那真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啃,精神可嘉。从机泵的选型配套到安装调试;从输变压电线路的升级改造、延伸架设到配电设备的制作安装等一系列工作任务,都由这个班组独立完成。往往是一边抽水不停,一边紧张施工,相当繁忙。超长时间的工作毫无怨言,不能按时吃饭,不能按时回家的事经常发生,好在同志们能够互帮互助,互相体谅,关心照顾,共同克服困难。

同时,通过对老设备的革新改造利用,不但节省了投资,还取得了较为客观的经济效益。例如,改进安装了丰收—50型水泵后,不仅提高了一级泵站的供水能力,还由此提高了机组的效率,淌一遍水同比可节省9000度电。此机组从1966年安装一直安全运行到1974年冬,共8年时间。

忆当年,有多少战友冰河铁马战黄沙,付出了青春和热血;现如今叹黄沙,悲白发,又有多少当年的领导和战友骨埋黄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