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珍藏的时光:灵武园艺试验场文学作品集
7834000000032

第32章 青春的颂歌

游泳

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事,有些事是过眼烟云,随到即逝,但有些岁月,却让人刻骨铭心,永远难以忘怀。一些地方,永远让人留恋,梦萦千回。

20世纪60年代是国民经济乏匮、国家极端困难时期,我从宁夏农学院林学系毕业。1964年9月,我背着行李到宁夏灵武园艺试验场报到,在园艺试验场中学任教。22岁的我风华正茂,血气方刚,到场里中学后,简陋的校舍,昏黄的灯光,饥饿的肚腹,成群的蚊虫叮咬,使人曾潸然泪下。但面对学生天真的面容,求知好学的态度,面对再造“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理想的憧憬,面对园艺试验场干部职工战天斗地的豪情,沮丧的心绪如雾霭般被清风拂去。昏黄的灯光下,精备教案,授教学生,平田整地,开渠植树。在劳动的歌声中、在猎猎飘扬的红旗下,我忘我地艰苦工作着,努力地学习和进取。组织任命我为园艺试验场中学教务主任、校长。

时光飞逝,20世纪80年代,组织安排我在园艺场任计财科科长、办公室主任、副场长,灵陶分场场长,灵武园艺试验场场长、党委书记。

园艺场是解放初期兴建的,一穷二白,沙大地荒。几十年来,天南海北、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来到这里,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向荒山要地,牵黄龙上山,风餐露宿,顶风沙,斗严寒,在汗水浇灌下,园艺场旧貌变新颜。极目天舒,鹂唱燕舞,绿浪滔天。谁曾想到绿浪下曾是坟茔遍布、砾石成堆的不毛之地;又谁曾想到,这里的每寸黄土曾被汗水浇灌浸透。时至今日,我仿佛还能看到奋战了半辈子沙海的一些英年早逝的园艺工人,伫立在绿荫里、花丛中微笑。园艺场的历史,是一部英雄的史诗。今天灵武城东边的这一片绿色人工屏障,是园艺试验场干部职工用热血谱写的一曲颂歌,是辛勤劳动、艰苦奋斗的结晶。

多少春秋,面对如火如荼的劳动场面,面对园艺场工人无私奉献,我丝毫不敢松懈工作意志。深思熟虑解决难题,废寝忘食调研工作,白天田间地头和工人促膝研讨果林发展方向,夜间办公有时至雄鸡高唱。对林业课题求索攻关,对新技术、新品种的研究探索,如痴如醉。改革春风遍吹,园艺试验场绿波中起春雷,480名职工对2000多亩工地进行了承包,此举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第一个承包期除还了外债50万元,清还了内债53万元,上缴了15%的农村特产税,场里还积累了200万元的自留资金。让人忘不了的是,汗落地下摔八瓣,长年累月辛勤的工人有了可喜的收入,职工喜悦的泪花,舒畅的笑容,至今仍在我眼前映现。奔波跋涉,远销硕果,服务职工,虽苦心甘。场业发展,职工富裕,这是我任场长时最高兴的事。建场多年,职工住宅陈旧,土坯房逢下雨苦不堪言,任职期间,主持兴建了二队住宅楼,通了暖气。四队同时也有了供暖设施。土坯房全部修建成砖瓦房,职工乔迁新居时的喜悦,场容场貌改观,一幕幕感人情景,使我终身难忘。

岁月荏苒,光阴似箭,劳累使我患上了终身难以治愈的疾病,组织安排调动,离开了园艺试验场朝夕相伴的职工和曾挥汗融土绿浪滚滚的园林。多少个露珠闪烁的清晨,多少次赤丹染宇的黄昏,多少个金钩斜挂的夜晚,我翻阅着过去的工作日志,感觉我还在园艺试验场的林间小径。寂静的夜晚,一草一木仍时常出现在我的梦境中。31年的岁月,无怨无愧的人生。我和多少个干部职工一样把最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园艺场,献给了人民,也许这就是青春颂歌。祝福园艺场发展,是一个园林战线老兵的心声。我愿干部职工康宁;我愿园艺场一日千里、事业飞跃、繁花似锦、万紫千红、青春永驻、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