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珍藏的时光:灵武园艺试验场文学作品集
7834000000112

第112章 陕北来灵干部白凤魁同志传略

段怀君

时间定格在20世纪60年代,1964年夏天,多少个烈日下、暴雨中,几百名职工奋战在灵武东麓名叫锅底坑的七沟八梁上,开垦着沉寂了几千年贫瘠干旱的荒滩石沟。在这几百名林业工人中间,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同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地也在平整着土坡,挖着树坑。别人看到他太累了,劝他休息一阵,他说:“你们再让我挖上几个坑,我的时间不多了,让我多干点。”这个老同志就是老红军战士,1962年12月调到灵武园艺场任党委书记的白凤魁同志。

白凤魁1906年出生在陕西省横山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民国年间,有一年天大旱,颗粒无收,贫苦百姓实在过不下去了,年幼的白凤魁随其父及全家由横山逃荒到盐池县柳杨堡东沙边子落户,全家人以给地主扛长工、打短工艰难度日。年幼的白凤魁在很小的时候,他开始扛起了家里的重担。1914年到1932年,他在内蒙古三段地、盐池县左岔梁给地主、有钱人放过羊,在盐池县城关杨家寨子给地主扛长工,给盐池一家叫“福利兴”的商号拉过骆驼,辛辛苦苦地卖力气,到每年年底结账时,落得两手空空。1935年,他还被国民党部队抓壮丁,当了5个月兵,挨打受气,苦不堪言,后来偷跑回了家。白凤魁憎恨着旧社会的制度。1937年老区建立了红色政权,他带头参加农会,领着穷苦农民斗地主,在锻炼中成长。不久,他担任盐池县五乡主席,1938年担任盐池县工会组织部长。1940年3月组织安排他到延安党校学习。1945年到1947年任盐池县工会主席和三区区委书记。1948年到1952年8月,组织安排他担任了盐池县五区区委书记、组织部长和盐池县县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为了建立老区红色政权,白凤魁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工作。他不怕坐牢,不怕牺牲,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盐池县在解放战争时期,地处宁夏和陕北的交界处,是国共“拉锯”战的前沿,斗争形式复杂、艰苦。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中,白凤魁以机智勇敢的战斗方式进行着战斗。多少个夜间,他走乡串户,和同志们进行革命活动。在他进行革命活动中,敌人曾将他家中亲属扣押,并张贴布告,“抓住共党分子白凤魁奖赏白洋百元”。但是他无畏无惧,仍然顽强地战斗着。艰难的岁月,战斗的经历,白凤魁从一个放羊娃逐渐成熟。战争锤炼了他的性格,给予了他临危不乱、处事镇定自若的内涵,他从容不迫地对待着每次战斗。他经历了大小战斗几十次,特别是在敌占区组织群众开展抗丁、抗粮斗争,摧毁伪保甲组织,夜袭牛毛井西梁击毙敌清乡团中队长陈明德等战斗中表现得非常出色和勇敢。《盐池县县志》清楚地记载了白凤魁在解放战争中的历史,无论是他任盐池县抗日民主政府一区五乡乡长、三区区委书记、盐池县青年救国会主任、县抗敌后援会主席期间,还是任盐池县组织部部长组织群众分田地发展生产,提供红军给养,保卫红色政权,发动群众参军,组织队伍锄奸剿匪,支援抗日前线等工作中,都是勤勤恳恳、无私奉献。

宁夏解放后,白凤魁先后担任了盐池县代理县长、县长。面临刚解放的烂摊子,党急需一批经验丰富的干部,在这个时候,按照组织安排,他于1952年9月调任到吴忠工作,这时他已50岁了。年近半百的他按照组织要求,不讲任何条件,背着行李,徒步从盐池县走到了吴忠。1956年12月任吴忠州中级人民法院院长;1956年2月任金积县第二书记,同年10月担任吴忠监察处处长职务。1963年1月又由吴忠法院调到灵武县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处书记。

白凤魁在灵武工作期间,深入基层,了解百姓的疾苦,尤其是在灵武少数民族地区的东塔乡黎明村、郝家桥乡、郭家桥乡、杜木桥乡等地访贫问苦,及时解决人民的困难。

很多年逾古稀的农民直到现在还记得这样的情景,身为县委第二书记的白凤魁每天早晨上班前背着背篼拾粪,和东塔黎明村农民一起拉车送粪。

1963年11月,白凤魁由灵武县调到灵武园艺试验场担任该场的党委书记。白凤魁来场后,胸怀大略,他文化水平不高,但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爱护和尊重科技人才,他常说:“小时干革命,家贫没有文化。知识分子是国家的栋梁,我们要珍惜他们的成果,爱护他们,给我们国家和人民创造财富。”他走遍了灵武园艺场的每块田地,看着东边大片的荒山砾土坡地,他多次召开党委会讨论,要扩大耕种面积,向荒山要地,他向技术人员请教。几年中,为园艺场的果园建设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在他的设想蓝图中,要把园艺场的果园面积扩大到一万亩,成为自治区最大的果品基地,他时常对大家说:“我老了,在我有生之年,为党的果树事业再作点工作,死也瞑目了”。1964年他带领全场干部职工,沿着烈士陵园、烟洞沟、锅底坑、乏牛岗、北沙窝一带踏勘,作出了第一次园艺场扩建工程规划。在半个月的规划工作中,为了掌握地形地貌、土壤结构的关系,他身背水壶干粮,肩扛一把铁锹,不顾烈日当头,带着场干部、科技人员和各生产队的书记队长,在未开垦的荒地上,进行土地踏勘调查。每到一处凡是长猫耳朵刺、甘草、苦豆子秧的荒地,他总是要用铁锹挖一挖,看一看,了解地下土质是沙砾土还是沙僵土、羊肝土,是漏水地还是贮水地。

1964年是国家遭受三年困难、国民经济刚刚恢复的一年,园艺场要开万亩果园,缺少的资金严重制约了开荒种田的工程。白凤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多次和场里的一些职工交谈,得到了很多启发。最后白凤魁召开党委会,毅然决定,一是压缩场内开支,将有限的资金全部投入第一线;二是组织部分职工到张家窖打麻黄草;三是组织场里三辆畜力大胶车拉煤搞运输,增加副业收入。同时他组织技术人员充分开拓思路,拿出开耕计划,采用了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办法,能开大块田的就按大块田开,地形坡度大,不能开垦成大块田的,就按水平梯田开垦。通过这些措施和办法,在平田整地上节约了大量的劳力和资金。1964年开始到1966年下半年,三年时间,园艺场果园面积由原来的1000多亩增加到了5300余亩。

在开垦的过程中,面对砾石滩、七沟八梁的卵石坑、胶泥梁、坟茔遍地的现状,开荒整地存在着极大的困难。遇上白僵土,硬得和石头一样,一铁镐下去一个白印。白凤魁吃住都和工人一起,每天劳动在工地,他已是60多岁的人了,到了下午,腿疼得实在站不起来,他就跪在地上挖。一些工人上去拉他,他摆摆手:“我再挖几锹吧,你们别管我。”一些工人悄悄地擦着眼泪。很多年轻人第二天都感到腰酸腿疼,甚至第二天都起不了床。但是白凤魁每天仍扛着锹上山。一次,女技术员喻菊芳刚生完了孩子,也准备上山去平田,遇上白凤魁。白凤魁说:“这个丫头,赶快回去,以后田整好了,多研究几个成果就行了。我老汉多挖几个坑,替你干了,回去吧!”几句话,感动得喻菊芳当场掉下了热泪。

园艺场的地形是东高西低,是毛乌素沙漠的边缘,从秦渠到园艺场的最高坡地有50米的高程。田平整了出来,如果没有水,没有引水设施,再好的土地,再好的果树,也没有用。为了突破这一难关,白凤魁召集全场技术人员拿方案,定措施,拿出了引水规划的工程图纸。他以身作则,带领全场干部职工,在平整出土地后,又向引水上山的方向迈进。1964至1966年连续三年的水利设施苦战中,园艺场职工第一次工程开挖了五号引水渠和出水渠,第二期工程挖了二级、三级扬水渠,延伸了四号出水渠。白凤魁在园艺场水利建设中,每日计划安排劳力,现场办公,现场指挥,与职工同甘共苦,劳动在水利建设第一线。他的行动感动着职工,每天的工程进度超额完成着。有时他忙于工作,几天不回家,吃饭都由老伴从灵武城送到园艺场。尤其在挖五号大渠时,石头多,土质硬,白凤魁一个春天都在工地上度过。灵武园艺试验场的工人这样说:“白凤魁同志在园艺场的岁月是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岁月,他的精神激励了园艺场的一代人。”

在十年浩劫中,白凤魁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以“莫须有”的罪名被群专了八个月,挨过批斗,戴过白袖章,扫过院落,掏过厕所。有一次因批斗,一些造反派将他的胳臂扭伤。尽管他挨过整,遭到一些诽谤和非人的折磨,但他冷眼观察着周围嚣尘动荡的时局,仍然对党抱着一颗赤诚的心,等待着中央拨乱反正。他在挨整被群专时,曾给和他一起关押的一位老干部这样说过:“乱是暂时的,共产党当年推倒三座山,那样艰苦的环境,我们都过来了,现在这个时候算个啥,迟早都会过去的。”历史印证了白凤魁的话。随着时间的推移,十年浩劫终于过去了,一些挨整受气、关进牛棚的老革命、老干部得到解放,重新走向了领导岗位。

1970年,为了发展地方经济,灵武县委、县政府决定兴办地方企业,在县城北门工业区兴建县清真罐头果酒厂。白凤魁调到罐头厂任厂长,这时白凤魁已是64岁的人了。白凤魁以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投入了新的工作。他为了生产,吃住都在厂里,和工人一起工作、生活。刚建起的罐头果酒厂厂房是一排砖混结构的厂房,面积是400平方米,主要设备是三口大铁锅,生产的产品是果汁、果酱、果脯等。操作工序是:手工削苹果,大锅熬果酱,人工做包装。工作条件艰苦,生产条件简陋,人们把这种生产方式叫做“三口大锅闹革命”。就是在这种条件下,白凤魁和工人们奋发图强、无私奉献、艰苦创业,使清真罐头果酒厂很快投入了生产,成为宁夏第一个罐头果酒生产厂家。1974年被国家轻工部确定为全国罐头定点生产厂家。1975年厂里生产的“灵武白酒”从1976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宁夏优质白酒,并作为宁夏唯一的名酒,列入国家轻工部编印的《全国名酒画谱》一书中。在罐头果酒厂工人中间,流传着很多白凤魁的事迹。1972年夏季的一天当他看到乌云滚滚,大雨马上下来的时候,而从上海购进的加工设备还放在露天里。他不顾年龄已大,喊了几个工人,用杠子将机械向仓库里抬。抬的过程中,他摔倒在地,腿摔破了,腰也扭了,疼得直不起腰来。工人要送他进城去医院,他发起火来:“机器是国家的,花了大钱买来的,雨淋坏了,那损失大了。我这把老骨头算个啥?”工人们深受感动,齐心协力把机器拉进了库房,但白凤魁半个月下不了床。

白凤魁廉洁奉公的事迹也很多,他的孩子白兆东已进入了中年,但在幼年时的一件事直到今天还记得非常清晰。1973年9月他去罐头厂给父亲白凤魁送饭。到了办公室,没有见到父亲,旁边是个果棚,职工们在挑选苹果。一个职工随手递给他一个苹果,他吃了起来。刚吃了一半,白凤魁进了果棚,看到这个情景,狠狠地训斥了年幼的白兆东。这几句话直到今天白兆东还记忆犹新:“小小年纪,不知道羞耻,公家的苹果,你咋敢吃,你吃一个他吃一个,还能有多少,都这样做,厂还能不垮吗?”这种情景使在场的工人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白凤魁到灵武工作,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了这片热土。1988年4月29日,勤奋一生、奋斗一生的白凤魁疲倦地闭上了双眼,离开了他共同工作的战友和他的亲人,终年82岁。

白凤魁前半生浴血奋战,戎马倥偬,后半生艰苦创业,无私清廉。他和职工打成一片,置身于群众之中,忘我工作,勤劳奉献,身先士卒,用自己的行动模范地影响带动群众。他努力学习,处处以小学生自居,不懂就问,不懂就学,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分子,谋大业、图发展,是工农干部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