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解读中国第一病:让我们携手应对乙肝的挑战
7820100000042

第42章 慢性乙肝病情缠绵

慢性乙肝的来源有三条:

一是从急性乙肝转变来的。这部分人较少,仅有5%~10%的急性乙肝可能转变成慢性乙肝,而急性乙肝数量又远远少于慢性乙肝。

二是从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发病后转变而来。我国现有乙肝带毒者1.2亿人,每年新发生乙肝病人为50万~60万人,故乙肝带毒者每年发病率为0.5%左右。乙肝带毒者大多数是从幼年时期感染乙肝病毒的,一般要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发病,因此临床上的慢性乙肝以青壮年居多。

三是“原发性慢性乙肝”。也就是说,病人在幼年时期并没有感染乙肝病毒,新近感染了乙肝病毒后,既不表现为乙肝病毒携带状态,又不表现为急性乙肝,而表现为慢性乙肝的过程。临床上也的确有一些病人,没有既往感染史,也没有家族感染史,但不知不觉中发病了,病后迁延不愈。这种“原发性慢性乙肝”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医生们根据慢性乙肝的临床表现,又将其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类型。病人及家属应做到心中有数,不盲目惧怕或担心,不盲目治疗。

(1)慢性乙肝轻度:症状较轻、较少,如轻度乏力、轻度腹胀、轻度肝区不适等,肝功能有损伤,但亦较轻,转氨酶一般在3倍正常值以下(正常值为40单位),胆红素在2倍正常值左右(正常值为17.1微摩/升),白蛋白大于或等于35克/升(正常值为35~55克/升)。

(2)慢性乙肝中度:症状和体征及肝功能改变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转氨酶超过正常值的3倍,胆红素超过正常值的2~5倍,白蛋白在32~35克/升之间。

(3)慢性乙肝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差、腹胀、便溏、尿黄、肝区疼痛、面色灰暗、肝掌、蜘蛛痣等,肝功能损伤较重,转氨酶超过正常值3~5倍,胆红素超过正常值5倍,白蛋白小于或等于32克/升。

总的来说,慢性乙肝有如下特点:

▲病情缠绵,反反复复,有时即使不治疗也可能自行缓解,趋于稳定,但不能因此盲目乐观或拒绝治疗;有时在治疗中,病情也可能变化或加重,这就是慢性乙肝的复杂性,不当治疗可加速走向肝硬化。

▲具有“潜隐性”,有时病人自觉轻微,但肝功能已有严重改变,有时病人有没有症状,到医院一检查已是肝硬化阶段了。故慢性乙肝的定期医学检查十分必要。

▲慢性乙肝转氨酶升高的幅度并不大,多在正常值5倍左右波动,很少超过正常值10倍以下。转氨酶高低不提示预后的好坏。慢性乙肝时,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常有明显升高,甚至比转氨酶更敏感,但γ-GT特别高时(超过正常值10~20倍)则应警惕肝癌。

▲慢性乙肝的中、重度患者,大多数有乙肝病毒活动,常为“大三阳”,或虽为“小三阳”,但HBVDNA阳性。病毒由活动状态转变为非活动状态(“小三阳”、HBVDNA阴性)时,病情可缓解,而非活动状态也可能转变为活动状态。

▲一般来说,慢性乙肝经5年后有10%~20%转变为肝硬化,肝硬化5年内有6%~15%转变为肝癌,有20%~23%发展为肝衰竭。

▲慢性乙肝通过抗病毒为主的综合治疗,完全可以控制病情发展,推迟和预防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对乙肝治疗并非“毫无作为”。单纯“保肝”、“降酶”治疗不能阻止病情进展。

▲慢性乙肝病人体内的病毒不会彻底被清除,不存在“大、小三阳全部转阴”,慢性乙肝的治疗不会速战速决。

▲慢性乙肝可能发生“肝外表现”,如干燥综合征、乙肝相关性肾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