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维生素矿物质实用大全(新世纪新生活百科全书)
7684700000002

第2章 认识维生素(1)

维生素是什么

维生素又名维他命(vitamin),顾名思义就是“维持生命的营养素”之意。要了解维生素,我们必须从酶说起,酶在人体内千万次每秒的化学反应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酶有数千种,每种化学反应都由某种特定的酶来控制。

某些酶包含着一定的特殊原子结合体,作为其结构的组成部分,这些原子结合体通常仅仅在酶中存在,且需要的数量很少,巧合的是人体对酶本身的需要也只是很少量的。危险就在于,尽管人体能够制造大部分酶,但是不能制造这些特定的原子结合体,而必须完全从食物中吸收。如果人的食物中这些原子结合体非常缺乏,那么,使用该原子结合体的各种酶就不会再进行工作了,某些化学反应就开始缓慢而费力地进行,这样就会发生疾病,甚至导致死亡。

在二十世纪初期首先发现这个事实时,人们并不知道这些原子结合体的性质。

当时人们认为,至少某些原子结合体属于一类称为“胺”的物质,鉴于它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所以在1912年,波兰科学家芬克建议命名为“Vitamine”,即Vital(生命的)amine(胺)——“维持生命的胺”之意,简称Vitamin(维他命),也称维生素。

植物是维生素的基本来源。动物能利用植物组织中已经存在的各种维生素,不需要自己来制造维生素,只需把它们吸收的维生素贮存在酶工作时最需要的地方:肌肉、肝、肾等处。

如果由于人们在这方面知识的无知,选择的饮食方式不科学,就会造成不良后果,如患脚气病、坏血病、糙皮病或软骨病等疾病。每种疾病的病因,都是由于特定的酶因为缺乏相应失去的维生素而不能工作,从而使人体的一种代谢过程失调,慢慢地产生了疾病。

总的来说,人体必需的维生素有以下四个特点:

①外源性:人体自身不可合成(人体可以合成少量的维生素D,但是由于较重要且合成量较少,仍被作为必需维生素),需要通过食物补充。

②微量性:人体所需量很少,但是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③调节性:维生素能够调节人体新陈代谢或能量转变。

④特异性:缺乏了某种维生素后,人将呈现特有的病态。

维生素的命名

在维生素的发现研究中,先后有4种不同的命名体系。

一、表示维生素的功能

二十世纪初,发现某些疾病与饮食中缺乏的一种物质有关,但当时尚不知该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就称为食物因子。实质上这些食物因子就是维生素,人体缺乏后就可能患维生素缺乏症,补充后可以防治这种疾病。

例如水果中存在一种酸味物质,能防治坏血病,这一物质就被称为抗坏血病因子,即维生素C,米糠中有治疗脚气病的物质,称为抗脚气病因子,即维生素B1。这一方法命名的名称,虽然直观地反映了维生素的功能,但不全面,逐渐为人们所弃用。

二、用英文大写字母

1912年,波兰生化学家芬克首创用“维生素”来称呼这一类食物因子,得到大家的认同,于是人们用维生素加1个英文字母来区别各种维生素,十分方便。英文字母的选择有两类含义。一是与功能有关,维生素A可防治干眼病,A是德文干眼病(Augendarre)的第1个字母。脚气病的拉丁文为beri—beri,米糠中的抗脚气病因子称维生素B,后来发现维生素B是一族物质,再加细分,与脚气病有关的是维生素B1。1935年,丹麦科学家达姆发现1种维生素可以防止实验动物出血,就用丹麦文凝固(Koagulation)的字首命名为维生素K。

二是随着维生素的不断发现,科学家从维生素C至维生素H,就方便地以发现的先后用英文字母表顺序来命名,自维生素H后,又放弃了这一命名法。但后来的研究发现维生素F是脂肪酸,维生素G是维生素B2,故中间缺两个字母。

三、反映食物中的分布

少数维生素根据其在食物中的分布特点来命名,最初在菠菜中提取到1种酸性物质,可治疗恶性贫血,后来发现该物质广泛分布于绿叶植物,就称之为叶酸,而泛酸则说明该维生素分布很广泛,各类食物都含有。

四、以化学结构命名

二十世纪30年代后,维生素的化学结构已经明确,并均可用人工方法合成,显然用化学结构特点来命名更科学,如维生素B1分子含有硫和胺基,称为硫胺素,维生素B12含有金属钴和氰基,就称为氰钴胺素。

由于维生素一物多名比较混乱,国际生化学会和国际营养科学联合会曾建议以化学命名法来统一维生素的名称,但由于习惯,一些人们熟悉的名称仍在使用。

维生素的分类

维生素的种类很多,目前已发现的有20余种。各种维生素的化学结构差异很大,功能多种多样,故不好按其结构性质或功能来分类。维生素主要是按其溶解性分为两大类,即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

一、水溶性维生素

包括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其中,B族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B1(硫胺素,抗脚气病维生素)、维生素B2(核黄素)、泛酸(遍多酸、维生素B5)、维生素B6(吡哆醇、吡哆醛、吡哆胺)、维生素PP(烟酸、烟酰胺、抗癞皮病维生素)、生物素(维生素H)、芦丁(维生素P)、胆碱(维生素B4)、叶酸、维生素B12(氰钴胺素);维生素C(抗坏血酸、抗坏血病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的共同特点是:①少数B族维生素可由肠道细菌合成,但合成量不能满足生理需要。②在体内不能大量贮存,易排出体外,因此必须每天通过膳食供给。③当食物供给充足,机体达到饱和后,摄入的维生素必然从尿中排出。④一般无毒性,但若大量摄入超过生理剂量时,常干扰其他营养素的代谢,会有一定的副作用。

二、脂溶性维生素

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四种,因为它们都能溶于脂肪、乙醇、氯仿等脂溶剂,故称为脂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的共同特点是:①化学组成仅含碳、氢、氧。②易溶于脂肪及有机溶剂,不溶于水。③在食物中与脂肪共同存在,随脂肪败坏而破坏。④在肠内吸收,且与脂肪吸收关系密切,凡是能影响脂肪吸收的因素(如长期腹泻、胆汁缺乏等),也可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⑤被吸收后大部分储存在肝脏及脂肪组织中,在体内储量大而排出缓慢。⑥长期大量摄入易蓄积而引起中毒。

维生素的重要性

维生素虽然不是构成人体各组织的主要原料,也不是机体热能的来源,但它可参与体内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盐等营养素的代谢,参与机体各种各样的生化反应。维生素是某些酶的辅酶或辅基的组成成分,这些酶与辅基参与体内代谢过程,是机体生长、维持健康及日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生命要素。

多数维生素在人体内不能合成,所以必须经常由膳食供给。如果长期摄入不足或因其他原因无法满足生理需要,则体内维生素含量逐渐降低,进而导致物质代谢障碍,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维生素严重不足会出现维生素缺乏症,引发各种各样的疾病。如机体缺乏维生素A时会出现夜盲症,缺乏维生素B1时易患脚气病,缺乏维生素C时会导致坏血病,缺乏维生素D时易患佝偻病,缺乏维生素E时影响生育。缺乏维生素PP时易生癞皮病。缺乏维生素B12和叶酸时易造成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缺乏维生素K时易发生凝血障碍,缺乏生物素和泛酸时容易发生腹泻。

缺乏胆碱时易致白细胞减少症。综上所述,维生素是生命代谢不可缺少的营养素,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对含有不同维生素食物的选择和食用。

对于一些易患维生素缺乏的人,经常补充一些维生素,尤其是复合维生素比较好,如金施尔康、21金维他、十合维他、六合维他、生长快乐、黄金搭档、黄金强档等。

人体缺乏维生素时的表现

通常,人的肌体在维生素缺乏时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是极其轻微的,往往也不易察觉,这种情况被称为维生素潜在性缺乏。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往往会莫名其妙地出现情绪急躁、失眠、皮肤粗糙、牙龈出血、头部发沉等症状。他们稍微劳顿后,会感到身体疲倦、没有食欲、消化不良、心悸神慌,持续一段时间后,并没有什么异常,有时,人们甚至无法确切地知道这些症状的原因。

事实上,这些症状就是潜在性维生素缺乏的典型表现。那些饮食生活无规律,并承受很多压力的人,是潜在性维生素缺乏症的高发人群。

目前,患潜在性维生素缺乏症者极多,据相关研究人士估计,大约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

虽然潜在性维生素缺乏症不会引起身体的明显反应,却会导致身体的不适,从而影响到生活和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比如患潜在性缺乏维生素B1者,常会感到腹部撑胀,没有饥饿感,由于潜在性维生素缺乏症所表现的症状极其轻微,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最后会因维生素明显不足而导致身体出现各种不适症状。

一个人一天究竟需要多少维生素,目前还没有一定的标准,可根据自身的体质及生活情况而定。更科学的方法是,经医生检查后,根据医生的建议而定。

过量摄入维生素时的表现

补充维生素虽然没有明确的标准,但也绝不是多多益善。维生素摄入量太大不仅会造成浪费,还可能影响体内其他成分的代谢。另外,超量服用维生素制剂会使人体产生中毒现象,如果是孕妇还会危及到胎儿的安全。

首先,超剂量补充脂溶性维生素会使人体中毒。由于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等)能够在人体内储存,因此在服用这两种维生素时一定要严格控制剂量,不可任意增加。

其次,超剂量服用水溶性维生素有害健康。虽然水溶性维生素可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但如果摄取过量对健康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第三,长期服用维生素,会导致身体对维生素产生依赖性。专家认为,如果在体内并不缺乏维生素的情况下长期服用大量维生素,身体反而会感到疲劳,严重的可能会导致“维生素依赖症”;如果突然停止服用,又会引起各种不适症状。

具体说,过量补充维生素会出现以下症状:

维生素A摄入过量,可导致脱发、呕吐、腹泻、皮肤呈鱼鳞状剥脱、视力模糊、发疹、手脚酸痛、疲劳、头痛、肝脏肿大等。

维生素E摄入过量,易引起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的形成,从而造成心脑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