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欧阳修诗词选
7582900000004

第4章 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

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

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

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

野芳虽老不须嗟。

【题解】

这首诗作于欧阳修被贬至夷陵的次年,即宋仁宗景祐占四年(1037)的春天。元珍,丁宝臣的字。这首诗的题目又作《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是回赠丁宝臣的诗篇。欧阳修在夷陵的心境相当寂寞,诗中写出他被贬职到偏僻山城后的荒寂无聊。虽然诗题是“戏答”,结尾处又以自嘲来开解这种寂寞,但读者从中仍不难读出诗人那种挥不去的无奈心情。

【句解】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春风本来浩荡无边,诗人却偏偏要问:为什么春天没有到我们这天涯地角呢?这看似无端的问话难免引发读者的猜疑。但诗人马上指出,已经是早春二月,山城(指夷陵)里却还没有春花的影踪。读到这一句,读者便觉得诗人的发问确实有理,同时对诗人所在的山城的荒寒环境,留下很深的印象。欧阳修对这两句精彩的诗非常满意,在《笔说·峡州诗说》里自己评论说:“‘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若无下旬,则上句何堪?既见下句,则上句颇工。文意难评,盖如此也。”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这两句进一步细致描写山城夷陵“未见花”的早春景色。枝头还留着去冬的残雪,雪中点缀着没有摘光的橘子。天气还很寒冷,不过已听得到空中有打雷的声音;这隆隆雷声大概会惊醒地下沉睡的竹笋,促使它们抽芽生长吧?“犹有”和“欲抽”,一正一反,强调的都是春天还没有来到夷陵。这两句写景,很见本地风物特色。橘和笋都是夷陵本地的特产,欧阳修在((夷陵县至喜堂记》说夷陵有“橘、柚、茶、笋四时之味”,可作参考。“冻雷”,冬天的雷。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归雁”,北归的大雁。春天大雁向北方飞去,诗人在夜间听见天空中大雁的鸣叫,知道又到了雁群北还的季节。而自己却困守在荒凉的山城中,他不由得思念起北方京城的朋友家人。古代诗歌中常借助大雁表达怀乡的情感,比如隋代薛道衡的《人日思归》诗,有“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的名句。欧阳修在这里暗用薛诗的诗意。“物华”,泛指人世间的美好事物。新年本应是万象更新的节日,诗人却一直生着病。对人世间的种种美好,病中的诗人自然感慨良多。这两句一作“鸟声渐变知芳节,人意无聊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洛阳牡丹在北宋时负有盛名,据宋人陶榖《清异录》记载,“洛阳花福”是当时所谓“天下九福”之一。欧阳修在宋仁宗天圣八年到景祐元年(1030—1034)间当过洛阳的留守推官。他非常喜爱洛阳牡丹,还写过《洛阳牡丹记》和《洛阳牡丹图》诗。这两句以自嘲自解的口吻说,既然天下闻名的洛阳牡丹我都见识过了,那么夷陵的野花虽然开得晚些,也不必嗟叹遗憾了吧。

【评解】

欧阳修被贬职后,内心苦闷,情见乎诗文。这首七律全篇笼罩着他在夷陵谪居的寂寞心情。然而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儒家修养的封建士大夫,他又善于自我开解和安慰。这首诗以“戏答”为题,尾联更以貌似轻松的口吻自我解嘲。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评本诗“结韵用高一层意自慰”。欧阳修的另一首诗《黄溪夜泊》的结尾用了类似的表达方法,说“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也是从艰苦生活中寻找乐趣。但读者从这些勉强振作的诗句中,读到的仍是诗人深沉的苦闷和寂寞。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评论《诗经·小雅·采薇》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萱斋诗话》)欧阳修这首诗正可以说是“以乐景写哀”。“洛阳花下”的乐景,“不须嗟”的自解,使读者更能体味诗人的悲凉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