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欧阳修诗词选
7582900000002

第2章 晚泊岳阳

卧闻岳阳城里钟,

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

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

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

轻舟短楫去如飞。

【题解】

本诗作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九月贬官夷陵(今湖北宜昌)的途中。这一年,欧阳修写信切责司谏高若讷,为范仲淹辩护,并批评高若讷不能主持正义,因此而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岳阳,今属湖南岳阳,宋代为岳州州治。欧阳修这次贬职,本来打算从陆路去,却因为没有马匹,不得已改为乘船,从水路绕道前往。欧阳修在给妻兄薛公期的信中说,这次贬官“溯汴绝淮,凡五千里,一百一十程,才至荆南”。同船而行的还有欧阳修的家眷、母亲郑氏和已经守寡在家的妹妹。根据欧阳修途中作的《于役志》记载:“(九月)己卯(初四)至岳州,夷陵县吏来接,泊城外。”本诗应该即作于此时。

在这次漫长的旅途中,诗人历经了种种艰难险阻。但是最让他忧虑的还是朝廷中的政治斗争。对国家前途的关切和对本人未来命运的迷茫,在这一时期的诗歌中时有体现。

【句解】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到了岳阳城外,停船在岸边树荫中;在舟中躺着休息时,远远听到岳阳城中传来的钟声。这两句诗在语句重复中又有参差,语言清新,富有流动性,具有民歌的色彩。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这两句是写停舟所见到的夜晚时分江上的风景。空旷的江面上,唯有明月朗照;江i面升起袅袅白雾,和月光混在一起,水光月色,一片迷茫,让人看不清江岸上的来路。“失”,隐没,消失。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夜渐渐深了,水面的白雾散去。一轮明月朗照大地,清澈的月光和江水上下相映。停泊在江上的船里的其他旅人,晚上到岳阳城中去寻欢作乐,这时候也唱着歌儿踏月而归。一个“弄”字,将本来没有情感的客观景物月光拟人化了。似乎愈是夜深,月儿愈是抖擞精神,将清澈的月光洒向江上。“江月弄清辉”和下旬“水上人歌”的情形相映照,有情人和无情物都显得如此兴致盎然。而这样的兴致,与夜间独卧舟中的贬臣欧阳修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诗人愈是写舟外他人的兴致,就愈是衬托出舟中自己的寂寞心境。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那邻舟的歌者,乘着小船已经飞快地远去,只听见他的歌声余音未尽。全诗在渐渐消逝于远方的歌声中结束。这样的结构方式,很可能受到唐代钱起《省试湘灵鼓瑟》的结尾名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影响。但钱诗是应试的命题诗作,欧诗是写实。两相比较,更显出欧诗的质朴。“阕”,音乐一曲为一阕;“听不尽”,指一曲还没有听完;“短楫”,短小轻便的船桨。

【评解】

欧阳修大力反对宋初以馆阁之臣杨亿等为代表的西昆体诗。西昆体以唐代李商隐的七律为学习对象,语言刻意雕琢求工,喜欢堆砌典故。但是其弊端是徒有形式,缺乏内容。欧阳修的七律等近体诗创作正好与之相反。他的诗中很少用典,也不追求语言的华丽藻饰,而是多用浅近自然的本色语言,读起来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本诗可谓这种风格的代表。

欧阳修这次贬职,路途艰难。但最让他忧虑的还是国家的前途和个人的命运。全诗从字面上看,只是写停舟江上月下的见闻。但是如果联系欧阳修此时身为谪臣的心境,就会发现“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等句,在风景描写中隐寓着诗人的迷茫和失落。无限的羁旅愁思,蕴含在空灵的景物描写之中。清代人方东树说欧阳修的诗歌“情韵幽折,往返咏唱,令人低徊欲绝。一唱三叹,而有遗音,如啖橄榄,时有余味”(《昭昧詹言》),本诗可谓例证。他在镇江时作的《初出真舟泛大江作》一诗,同样表现了这种迷茫情绪:“孤舟日日去无穷,行色苍茫雾霭中。山浦转帆迷向背,夜江看斗辨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