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上下五千年
7493400000077

第77章 秦汉(41)

在东汉桓帝年间(147—167)前后,上虞(属浙江)人魏伯阳,写成《参同契》一书。将以前的炼丹、内养,结合撰者自身体验,予以理论概括。用大易阴阳交合之道,黄老自然养性之道,炉火铅汞炼丹之道,合而为一,即所谓“三道由一”,说明人欲长寿成仙,或服食铅汞所炼“还丹”,或炼养自身阴阳,使得成道。由此而在当时流行众多的神仙术中,单独肯定了炼服还丹及炼养神气两种方术,并以周易的卦爻,对其作了神秘主义的解释,从而使道教走向较为单一定型的道路。

在当时尚黄老、修仙道的社会思潮影响下,东汉末年还出现了主要以修道长生的观点解说《老子》的著作,即《老子河上公注》。在它的解说中,利用了当时哲学、养生学和医学的成就,虽包含有一定成分的统治术,但重点却在长生术。它不同于西汉那种寻找神仙,求不死之药的方士,而是主张怀道抱一,导引行气,在自身修炼上下功夫。这种观念有类似于《参同契》之处,使道教的方向进一步明确化。它以此而成了早期道教的经典之作。

张陵后死,其子张衡继承父业,宣传五斗米道。但张衡事迹不显,到光和年间(178—184年),在巴、汉一带活动的张修,却如异军突起,在当地形成一股较大的势力。他的道法是让病人写下自己的名字,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中的一张上之于天,置山上,一张埋在地下,一张沉入水中,并让求病者为此出五斗米。张衡死去后,其子张鲁又继之,东汉末年,张鲁任益州牧刘焉的督义司马,借助他的势力据守汉中,自号“师君”,用道教管教属民。初入教者称为“鬼卒”,后可升任“祭酒”,各统领部众,利用《老子》五千文教化民众。他采用与张修相同的“三官手书”的道法,又在路旁设置义舍,放置米肉,称“义米肉”,行人据饭量取用,说取过量者会受到鬼的祟害而得病。犯法者先原谅三次,最后才用刑。张鲁以这种方式治汉中,老三姓都乐于服从,以此而雄据巴蜀30年。

张鲁还继承了张修宣讲《老子》的做法,撰《老子想尔注》一书。书中将“道”视作是专一、真诚、清静、自然、好生、乐善的,只要人们守道诚,就可以长生不老,去祸得福。注中由此强调仙士和道士与俗人的区别,以为道人“但归志于道,唯愿长生”,仙士“信道守诚”,“不知俗事”。又一再强调仙寿可致,以为善保精气即其途径之一,以此又提出“自守”,即无思、无欲、无名、无为。进而主张帝王也应行道,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道普德溢,太平至矣。”从而将道教扩大为一种政治思想。

灵帝建宁年间(168—172年),冀州钜鹿人张角利用民间对政府的普遍不满,借助以上已流行的道家思想组织太平道,发展势力。当时,青、徐、幽、冀、荆、扬、衮、豫八州的民众闻风响应。约在光和二至四年(179—181年)间,张角按照军事编制,将道徒分为36方,发动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道教由此而得到更广泛、深入的传播。

佛教的东传

佛教发源于古印度,由迦毗罗卫国的王子悉达多·乔达摩(释迦牟尼)创立后,开始向印度各地和一些亚洲地区传播。汉武帝时,西域的交通得以开辟,西域诸国与汉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日渐频繁,这为佛教的传入提供了条件。

西汉元寿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庐接受大月氏国使者尹存口授《浮屠经》,这是佛教传入的最早记载。东汉初年,在统治者上层人士中已出现佛教信奉者。楚王刘英年青时好游侠,结交宾客,晚年则倾心于黄老与佛教,为王斋戒祭祀。东汉永平八年(65年),刘英派郎中令奉黄缣白纨三十匹送到国相处,说:“我托在蕃辅,过错与罪恶积得很多,感激皇上的大恩,奉送这些缣帛,以便可赎曾有之罪。”明帝知后,下诏令说:“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词,洁身斋戒三月,与神为誓。有什么可以嫌疑,而有悔过的?还予赎罪之物,以助那些伊蒲塞(即居士)、桑门(沙门)吧!”当时人们是将佛教看作是各种神仙方术的一种,将佛陀依附于黄老进行祭祠的,以求福祥,楚王所聚汇的大批方士中,有的便是信奉佛教的沙门和居士。与此同时,汉明帝也派使者去过西域寻求佛经,并抄回了佛经《四十二章经》,存放在皇室图书档案馆兰台石屋中。此后,外来的僧者也日益增多,佛教流播更广。并在洛阳城西雍门外建起了佛寺,绘千乘万骑壁画绕塔三匝,并于南宫清凉台及开阳城门上绘制佛像。

建和元年(147年),大月氏僧支谶来到洛阳,建和二年(148年),原安息国太子安世高,游历传教也至洛阳,两人在那里开始了大规模的译经生涯。先是由安世高译出《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阿毗昙五法经》等佛经三十四部四十卷,接着由支谶译出《道行品经》、《首楞严经》、《般舟三昧经》等佛经十五部三十卷。安息居士安玄也差不多同时在洛阳经商,他通汉语,常给沙门讲论佛法,并与汉族沙门严佛调一起翻译了《法镜经》。严佛调是汉地第一个出家者,他除与安玄合译佛经外,还著《沙弥十慧章句》,是第一部汉僧佛教著作。这些活动,大大推动了佛教在内地的深入。受此影响,桓帝本人也尚于佛教,延熹九年(166年),桓帝在洛阳濯龙宫“设华盖以浮图(浮屠)老子”,将佛老置于一块加以祭祠,以求得延年益寿与长治久安。

中平五年(188年),青、徐二州暴发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后,朝廷任命陶谦为徐州刺史。此后一短时期内,境内较为安定,北方洛阳、关中一带的流民纷纷逃到此地。丹阳人笮融马谦同乡,也聚众百人投奔陶谦。陶谦任命他督管广陵、下邳、彭城三郡的粮运。笮融信佛,于是利用职权把三郡的钱粮用来大建佛寺。佛寺十分宏伟豪华,以铜为像,黄金涂身,披上锦采裳,垂铜盘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纳三千多人,让人在此课读佛经。这是中国正史上首次明确记载兴建佛寺佛像的事。笮融而且下令凡愿信奉佛教的人,都可以免除徭役,以此来吸收百姓。这样招致的民户达到五千多。他还举行盛大的浴佛法会,在八十里的范围内铺席设酒饭招待前来参加法会的人,据说:“民人来观及就食者万人,费以巨亿计。”

东汉末年,译经活动也很盛行,佛经中的一些内容开始成为人们著述、说理、言谈中的材料。另外,在桓帝、灵帝时来汉地的译经僧,也在译经的同时配合讲解。如安世高在洛阳“宣敷三宝,光于京师”;“于是俊又归宗,释华崇实者,若禽兽之从麟凤,麟介之赴蔡矣。”为了传教方便,还从大量佛经中摘出要点,做成“经抄”本。还有的外国沙门按佛经大意撰成“义指”,以此而广视听。这种不同形式的传教方法,最终则使西来的佛教在中国扎下了根,并经由魏晋时期的进一步推波助澜,遂成为影响中国文化的三教之一。

黄巾起义

昏庸透顶的汉灵帝信任宦官,只知道吃喝玩乐。库房里的钱不够用了,他们为了搜刮钱财,在西园开了一个挺特别的铺子。有钱的人可以公开到这里来买官职,买爵位。他们在鸿都门外张贴榜文,标出了买官的价格。买个郡太守定价二千万,买个县令定价四百万;一时付不出钱的可以暂时赊欠,等他上任以后加倍付款。这些花了钱买官的官吏,一上任当然更加起劲地搜刮民脂民膏。东汉王朝的黑暗和腐败可算到了家了。

朝廷的腐败,地主豪强的压迫,再加上接二连三的天灾,逼得老百姓没法活下去了,纷纷起来反抗。

先是吴郡一带农民起来攻打县城,杀了官吏。会稽人许生在句章起兵,没有几天工夫,聚集了一万多人。汉灵帝下令叫扬州刺史和丹阳太守发兵围剿,被起义的农民打败。许生的声势越来越大,还自称“阳明皇帝”。

公元174年,吴郡司马招募人马,联合州郡官兵打败了许生。吴郡的起义军虽然被镇压下去,但是更大的武装起义却正在酝酿着。

巨鹿郡有弟兄三个,老大名叫张角,老二叫张宝,老三叫张梁。三个人都挺有本事,还乐意帮助老百姓。

张角懂得医道,给穷人治病,从来不要钱,所以穷人都拥护他。

他知道农民受地主豪强的压迫和天灾的折磨,多么盼望有一个太平世界,让他们安安乐乐过日子。他决定利用宗教把群众组织起来,创立一个教门叫太平道,收了一些弟子,跟他一起传教。

相信太平道的人越来越多。张角又派他的兄弟张宝、张梁和弟子周游各地,一面治病,一面传道。大约花了十年工夫,太平道传遍了全国。老百姓不论是信或者不信,没有不知道太平道的。各地的教徒发展到几十万人。

当时,郡县的官吏也只认为太平道是劝人为善、给人治病的教门,谁也没有认真过问。朝廷里有一两个大臣看出苗子,奏请灵帝下令禁止太平道。汉灵帝正忙着建造他的林园,也没把太平道放在心里。

张角他们把全国八个州几十万农民都组织起来,分为三十六方,大方一万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都推举一个首领,由张角统一指挥。

他们秘密约定三十六方在“甲子”年(184年)三月初五,京城和全国同时起义,口号是:“苍天当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苍天”,就是指东汉王朝;“黄天”,就是指太平道。他们还暗暗派人在洛阳的寺庙和各州郡的官府大门上,用白粉写上“甲子”两字,作为起义的暗号。

可是,在离开起义时间还有一个多月的紧要关头,起义军内部出了叛徒,向东汉政权告了密。朝廷立刻在洛阳进行搜查。在洛阳做联络工作的马元义不幸被捕牺牲,和太平道有联系的群众一千多人也遭到杀害。

由于形势突然变化,张角当机立断,决定提前一个月起义。张角自称天公将军,称张宝为地公将军,张梁为人公将军。三十六方的起义农民,一接到张角的命令,同时起义。所有起义的农民头上都裹着黄巾,作为标志,所以称做“黄巾军”。

各地起义军攻打郡县,火烧官府,打开监狱,释放囚犯,没收官家的财物,开放粮仓,惩办官吏、地主豪强。不到十天,全国都响应起来了。各地起义军从四面八方向洛阳涌来,各郡县的告急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向京都洛阳。

汉灵帝慌忙召集大臣,商量镇压措施。

汉灵帝拜外戚何进为太将军,同时派出大批人马,由皇甫嵩、卢植率领,分两路去镇压黄巾军。

但是,各地起义军好像大河决了口子一样,官府哪儿抵抗得了。大将军何进不得不叫汉灵帝下了一道诏书,吩咐各州郡自己招募人马,对付黄巾军。这么一来,各地的宗室贵族、州郡长官、地主豪强,都借着打黄巾军的名义,趁机抢夺地盘,扩张势力,把整个国家闹得四分五裂。

黄巾军面对东汉朝廷和各地地主豪强的血腥镇压,坚持了九个月艰苦顽强的战斗。在紧张战斗的关键时刻,黄巾军领袖张角不幸病死。张梁、张宝带领起义军将士和敌人进行殊死搏斗以后,先后在战斗中牺牲。

起义军的主力虽然失败。但是化整为零的黄巾军一直坚持战斗了二十年。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经过这场大规模起义的致命打击,也就奄奄一息了。

袁绍杀宦官

经过黄巾军起义的冲击,东汉王朝本来已经摇摇欲坠,到汉灵帝一死,外戚和宦官两个集团闹了一场大火并,加速了它的崩溃。

公元189年,年才十四岁的皇子刘辩即位,这就是汉少帝。按照惯例,由何太后临朝,外戚大将军何进掌权。宦官蹇硕,原是禁卫军头目,想谋杀何进,没有成功。何进掌权以后,把蹇硕抓起来杀了。

何进手下有个中军校尉袁绍,是个大士族的后代。他家祖上四代都做过三公一级的大官,许多朝廷和州郡的官员是袁家的门生或者部下,所以势力特别大。

蹇硕被杀以后,袁绍劝何进把宦官势力彻底除掉。他说:“以前窦武想消灭宦官,由于泄漏了机密,反被宦官杀了。现在将军执掌兵权,应该替天下除害,可别错过了机会。”

何进不敢作主,去跟太后商量。何太后说什么也不答应。

袁绍又替何进出谋画策,劝何进秘密召集各地的兵马进京,迫使太后同意除宦官。何进觉得这是个好办法,决定召各地兵马来吓唬太后。

何进的主簿陈琳听了,连忙阻拦说:“将军手里有的是兵马,要消灭几个宦官,还不是像炉火上烧几根毛发那样容易?如果召外兵进京城,这好比拿刀把子交给别人,不闹出乱子来才怪呢。”

何进不听陈琳的劝告。他想了想各州人马中,数并州牧董卓的兵力雄厚,找他帮忙错不了,就派人给董卓送了一封信,叫他迅速带兵进洛阳。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宦官的耳朵里。几个宦官商量说:“再不动手,咱们全完了。”他们就在皇宫里埋伏了几十个武士,假传太后的命令,召何进进宫。

何进一进宫,就被宦官围住杀了。

袁绍得知何进被杀的消息,立刻派他弟弟袁术攻打皇宫。袁术干脆放了一把火,把皇宫的大门烧了。大批的兵士冲进宫里,不分青红皂白,见了宦官就杀。有的人不是宦官,只是因为没有胡须,也被错认为宦官杀了。

经过这场火并,外戚和宦官两败俱伤。何进召来的董卓却带兵进了洛阳。

董卓本来是凉州的豪强,在凉州结交了一批羌族豪强,称霸一方。黄巾起义以后,他又靠镇压起义军,升到并州牧的职位。他本来有侵占中原的野心。这次趁何进征召的机会,就急急忙忙带了三千人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