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三明市情概览
7490100000051

第51章 著名人物(2)

(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元顺帝中期(1350~1356),字景昭,沙县兴义坊(今凤岗镇)人,“永乐间召至京师,授武英殿待诏。”边文进“博学、能诗善画。所作花鸟画,承黄荃设色遗绪,取古法之意加以变化,用钩勒法而笔墨兼俱,简练萧疏,自成一派”。宣德元年(1426)十二月,边文进因“持恩贪纵”获罪被革职,后随长子边楚芳返回故里,继续他的绘画生涯,并在家乡谢世。边文进留下的作品不多,仅有《三友百禽图》、《柏鹰图》和《竹鹤图》等极少数作品传世,被誉为“边公花鸟冠当时,内苑皆称老画师。留得宣和遗迹在,令人披玩动哀思”。

18.张显宗

(1363~1409),字名远,宁化县禾口乡陂下村人,洪武二十四年(1391)三月在殿试中状元。洪武三十年,张显宗以年少博识被擢升为监理国子监学事。他针对监内学风不振的情况,拟订十条整改措施,获得朱元璋的嘉奖,不久升任国子监祭酒,永乐四年(1406)为交趾布政使。张显宗推行“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怀柔政策,深受交趾百姓的欢迎。

“显宗抚绥新附,人亲之如父母,交人祠祀之。”永乐六年十二月十日,张显宗积劳成疾,逝于任所。朝廷追封他为工部尚书。张显宗著有《立太学规则》、《诸司职掌》、《逆臣录》、《忠义录》、《辅教录》、《警愚录》、《张侍郎遗集》等书,可惜没有流传下来。

19.邓茂七

(?~1449),原名邓云,原籍江西南城珀王干乡(今沙洲乡)人,后迁居于沙县二十四都黄竹坑(今属三明市梅列区)。明正统十三年(1448)二月,邓茂七不堪财主欺压举兵起义,逾月间发展至10万余人,迅速“控制八闽”,三省震动。朝廷先后调动南京、浙江、江西等地官兵和蒙古骑兵、京营卫军5万余人分兵两路前往镇压。正统十四年二月,邓茂七听信内奸罗汝先的谗言,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再次进攻延平府,中埋伏,阵亡。余部在其侄邓伯孙率领下退至尤溪、沙县一带山村仍坚持斗争,明景泰元年(1450),终因寡不敌众,邓伯孙与将士数百人兵败被俘,起义最后失败。

20.詹荣

(1500~1551),字仁甫,号角山,尤溪县四十九都高士村石龟厝(现新阳镇高士村)人,嘉靖五年(1526)登进士,先后任户部主事、员外郎、兵部右侍郎、大同巡抚等职。他在大同任职前后达20多年,抵债外敌,保卫边关,至嘉靖二十七年冬应召回兵部,任左侍郎,主持兵部。嘉靖三十年,詹荣在京城寓所病逝。明万历年间(1573~1620),詹荣的孙子詹延上疏朝廷,要求正确评价詹荣的功绩。朝廷追赠詹荣为工部尚书衔,给予抚恤。詹荣一生留下两部重要著作---《山海关志》八卷和《河东运司志》十七卷。

21.林腾蛟

(1517~1560),字士才,号三泉,永安贡川人,嘉靖二十六年(1527)进士,先后任新会县知县、休宁县任知县、山东道监察御史等职。嘉靖二十八年,林腾蛟为河南按察佥事。他查实世袭伊王朱典模强夺民妻、强占民房等罪行,毫无顾忌,上奏弹劾。皇帝派人前往河南核查。因地方官不敢据实明言,最后不了了之。朱典模反过来恶毒攻击林腾蛟。林腾蛟怒火攻心,突发急病。临死前,他交代儿子说:“必须待伊王定罪之后,再把我的灵柩运回故里。”林腾蛟逝世后,兵部尚书王邦瑞上奏朝廷说:“林腾蛟有振天揭地之气,施拯溺救焚之策,真大丈夫也。”明世宗只好再派人查办朱典模。朱典模受到惩罚后,洛阳、开封、汝州、伊阳、陕县等地老百姓,感激林腾蛟的恩德,都立祠庙纪念他。

22.杨表正

(1520~1590),字本直,号西峰山人,又号巫峡主人,永安贡川人。杨表正从小就喜欢音乐,他的琴艺:“其音之清,如月之秋,如江之澄,如潭之寒,千里一碧,泠然内彻也”;“如金石相宜,丝竹并奏而听之者靡靡忘倦也。”万历元年(1573),杨表正将自己30多年实践和研究成果---汇录诸调、考正音文、注明指法,撰写成书,初名《正文对音捷要声谱真传》共6卷,在金陵(南京)初刻印行;又于万历十三年修订此书,增为10卷,改名为《重修正文对音捷要真传琴谱大全》,仍在金陵刻印发行。该书的出版备受音乐界的赞赏,认为“其文之粹,如金之精,如玉之润”(《福建通志》)。此后的操琴者都按《琴谱大全》所指,遵循奉行。

23.裴应章

(1536~1609),字元暗,号淡泉,清流城关人,明隆庆二年(1568)进士,先后任行人司行人、太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提督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户部侍郎等职。万历三十四年(1606),裴应章出任吏部尚书。时值,他的儿子在家乡盖府第。旧房右侧余姓的房屋有碍建筑,而又不愿拆除。他的儿子写信给他。裴应章回信教育儿子说:“千里驰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何曾看见秦始皇。”至古稀之年,裴应章告老还乡,于万历三十七年元月病逝。明神宗追赠他为“太子少保”,谥号“恭靖”。裴应章著有《编蒲》、《蠹余》、《谏草》、《庄子摘语》、《左传纂》等书。

24.汪日彩

(1570~1625),泰宁县城关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万历四十七年,江日彩任河东盐场巡盐御史,负责监察陕西、河南、山西三省的食盐生产管理。他冒死上陈《为三省免加派疏》。山西运城百姓为感谢江日彩特为他立生祠,请兵部尚书刘敏宽撰文勒石,为永久纪念。明天启元年(1621),江日彩奉旨回京任都察院守院御史。他向朝廷推荐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杰出军事人才---福建邵武知县袁崇焕。天启六年,袁崇焕的指挥明军赢得宁锦大捷。人们都称赞江日彩有“知人之目”。天启三年,江日彩晋升为四品太仆寺少卿。江日彩参与谳定宫中“梃击、红丸、移宫”三大案。他坚持实事求是、情法两平的主张,使朝野信服。朝廷特颁给他“殿中执法”匾额。天启五年,江日彩在太仆寺少卿任上病逝于北京官舍。

25.李春烨

(1571~1637),字侯质,号二白,泰宁城西放坑尾村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进士,先后任行人司行人、工部给事中、户科右给事中、吏科左给事中、刑科都给事中、湖广参政等职。天启五年(1625),李春烨奉诏回京,任太仆寺少卿,次年晋升为兵部左侍郎。天启七年,李春烨锦衣还乡。崇祯元年(1628),因魏忠贤阉党事,李春烨受到牵连。崇祯皇帝念及李春烨有“振刷禁旅之功”,给他第五等的处罚,即论徙但恩准交款赎身。李春烨“林居十年,里狂少年有侮之者,公欣然引唾面谢之”,于崇祯十年病逝。

26.李世熊

(1602~1686),字元仲,号寒支、?庵,宁化县泉上人。

崇祯十七年(1644),李世熊拜黄道周为师。黄道周与都御史何楷、礼部侍郎曹学?一起推荐李世熊出任翰林学士。李世熊辞谢。顺治三年(1646),清兵入闽后,李世熊逃入阳迟山隐居。他给自己的书斋取名叫“但月”(二字拆拼即成“明一人”)。李世熊40多年足迹不入州府,倾注于《奉行录》、《经正录》、《史感》、《物感》、《寒支初集》、《寒支二集》及《狗马史记》等著述。他83岁时编纂成康熙甲子《宁化县志》7卷,被史学人士誉为中国古代著名的“两部半”史志之一,为国家图书馆和欧美、日本等国珍藏的。康熙二十五年(1686)九月,李世熊在泉上檀河逝世。

27.黄慎

(1687~1770),原名盛,字公懋、恭寿,号瘿瓢山人、东海布衣,宁化人。黄慎幼年丧父,康熙四十一年(1702)离家拜师学画,靠画肖像取得报酬赡养母亲。雍正二年(1724),黄慎到扬州。他感到自己的画风与当时追求新颖洒脱的扬州审美趣味很不合拍,于是“闭户三年,变楷为行,变工为写,于是稍稍有倩托者。又三年,变书为大草,变人物为泼墨大写,于是道大行矣。盖扬俗轻佻,喜新尚奇,造门者不绝矣”。他以狂草笔法入画,开创一代画风,为“扬州八怪”之一。乾隆二十二年(1757),黄慎回到家乡宁化继续从事绘画创作,乾隆三十五年病逝。

28.伊秉绶

(1754~1816),字组似,号墨卿,晚年又号默庵,宁化人。伊秉绶秉承家学渊源,“通程朱理学,幼秉庭训,从师阴承方,讲求立心行己之学”。乾隆四十九年(1784),伊秉绶赴京应考后又拜刘墉为师学书法。乾隆五十四年,伊秉绶参加会试,中进士,先后授刑部额外主事、浙江司员外郎、刑部主事、刑部郎中、广东惠州知府等职。伊秉绶从政,清正廉洁。

他“问民疾苦,裁汰陋规,行法不避豪右,故练刑名,大吏屡以重狱委之,多所矜恤”。嘉庆二十年(1815)夏,伊秉绶启程入京,在途经扬州时猝得肺炎,于9月11日病逝于扬州,死后归葬宁化曹坊石牛驿(今上曹村)。《清史稿》称他“喜绘画,工四体,其行楷有颜真卿之神韵,博采广收,兼师百家,自抒己意,为时人瞩目”。

29.妙莲法师

(1844~1907),俗姓冯,讳地华,明溪县城关西门人,18岁出家,赐号妙莲。清光绪九年(1883),妙莲法师任涌泉寺住持,光绪十一年远渡印尼、新加坡、暹罗、缅甸等国讲经弘法,光绪十四年出任马来西亚槟城广福宫主持。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承担“庚子赔款”。妙莲法师毅然捐献募化来的数万银元给清朝廷。光绪三十年,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特召妙莲法师进京。慈禧赐他与光绪结为义兄弟,御赐《龙藏》(经藏、律藏、论藏)3部10969卷,銮驾半副。妙莲法师是福建省佛教界中受到朝廷最高荣誉表彰的高僧,人们称他为“钦命方丈”。同年,妙莲法师从缅甸运回2吨重的卧姿白玉佛,供奉于漳州南山寺。光绪三十一年,妙莲法师出任极乐寺第一任主持,光绪三十三年圆寂于极乐寺。

30.慈航法师

(1895~1954)俗姓艾,乳名六囡,号继荣,字彦才,建宁艾阳人,17岁出家,后追随太虚大师于中国各地巡回弘法。

民国29年(1940),慈航法师作为中国佛教国际访问团成员之一,赴南洋宣传中国的抗日政策。民国37年,慈航法师应台湾中坜圆光寺方丈妙果和尚的邀请到台湾主持“台湾佛学院”,对台湾佛教的发展起很大的推动作用。翌年,受诬告以“匪谍罪”被台湾有关方面逮捕入狱。1954年,慈航在台北汐止的弥勒内院圆寂。他在圆寂前3个小时还在给僧徒们讲课。他圆寂时面目如生,俨然老僧入定,封缸后,安葬在寺院后山墓塔。5年之后,他肉身经装金后,迎归于弥勒内院安座供养。

31.卢兴邦

(1880~1945),原名文梁,字正栋,号光国,尤溪六都朱源里人,民国4年(1915)组织“十兴同盟”,上山为匪,两年间匪众发展到300多人。民国7年,卢兴邦接受收编,先后为粤军第三师第九旅第九团团长、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一独立师师长、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二师师长等职。民国23年2月,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致力于分化和消灭福建各支民军,一律收编为保安警察团队。卢兴邦心灰意冷,逐渐隐退,军务政务均委托卢兴荣办理。民国26年8月,由卢兴荣率卢部精锐4700多名将士参加淞沪会战。战役结束后,卢部除负伤送回后方00余人外,4300多名官兵战死在抗日战场上,几乎全军覆没。民国34年9月,卢兴邦病卒于尤溪县双鲤村住宅。

32.李宝?

(1886~1912),字甫,乳名汉佬。永安洋畲(今属贡川镇)人。

33.刘佐成

(1883~1943),字鹰公,又名国云,永安汶洲青水池人。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李宝?和刘佐成一起被选送到日本留学,并在日本加入孙中山组织的中国同盟会。清宣统二年(1910),李宝?与刘佐成合作,在日本研究飞机制造,清廷摄政王府电召2人回国制造飞机。同年11月19日,刘佐成、李宝?共同发起成立航空研究会。清宣统三年六月,李、刘合作试制飞机成功,这是中国人在国内制成的第一架飞机,但因发动机损坏而在试飞时坠落。民国成立后,李宝?任飞行营营长,刘佐成任南京卫戍司令部交通团团副。他们再度合作研制飞机,终于试飞成功。但,由于南京临时政府夭折,制造飞机事业中止。李宝?为了能够继续制造飞机,赴上海筹款,不幸于民国元年(1912)10月6日患恶性痢疾,在南京共和医院逝世。民国10年3月1日,刘佐成在天津创办出版发行《飞行杂志》。他撰写的《中国航空沿革纪略》一书于民国19年在南京出版发行,成为研究中国航空史的重要资料。民国31年月,刘佐成中风,在故乡养病,于民国32年9月病逝于青水池家中。

34.陈绍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