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三明市情概览
7490100000049

第49章 文物、名镇(乡)名村、(5)

永安安贞旌鼓起源于宋代初年,最初是在丰收、喜庆和春节、元宵等重大节日,由村民自发形成的鼓队。每人一面金鼓,鼓的直径约50厘米,漆成黑色,中间为红色,擂鼓人以一头黄色彩’旗,一头金鼓,并配上自制的灯笼挑在肩上,边走边擂,变幻各种队列,鼓声整齐、欢快,节奏变化大,具有烘托节日热闹气氛的作用。清光绪十一年(1885)槐南安贞堡建成后,堡主池连贯又将金鼓进行改编。擂鼓者服饰保留中原汉族的风格,并添入舞火龙、舞金狮等客家风格的民俗游艺,“安贞金鼓”因而得名。2007年,永安安贞旌鼓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8.清流长校十番锣鼓

清流长校十番锣鼓起源于明永乐年间(1408~1424)。长校十番锣鼓有坐着或路上行进着演奏两种演奏方式。十番锣鼓常用的锣鼓谱有长流水(走马锣鼓)、起板锣鼓和过门锣鼓三大类。起板锣鼓用于开场,长流水用于较长的路途行进,过门锣鼓最为复杂,难度也大,它与曲调配合,时而穿插,时而过门,讲究紧凑、整齐的效果。采用的曲调很多,约有40余种民间小调。常演奏的曲目有《八板头》、《十杯酒》、《怀胎》

等。2009年5月,清流长校十番锣鼓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9.永安龙角舞

永安市龙角舞主要流传在上坪乡。龙角舞由法师和兵将共同舞蹈。法师左手拿法器,右手拿龙角,在配乐下,根据不同音律,进行不同的舞蹈。乐器由锣、鼓、梆子等组成。上坪人通过龙角舞豪放、开朗和诙谐的表演形式,表达一种祈求生存繁衍、幸福平安、五谷丰登的良好愿望。2009年5月,永安市龙角舞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泰宁大源赤膊灯

泰宁大源村的赤膊灯起源于宋代,是大源村每年恭贺新春不可少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因为桥灯用的是明火,没有灯罩,所以也叫赤膊灯。桥灯的蜡烛都是特制的,不但风吹不熄,雨也浇不灭。过节舞灯的最高潮时,会在田间的空地上,摆出“福”、“寿”等字的造型,以示祝福。2009年5月,泰宁大源赤膊灯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1.宁化古游傩

宁化县安乐乡夏坊村每年正月十三都要举行一次巡游的古“游傩”庙会。相传,明中叶始,村里吴姓族人有一种“梅山七圣”的祭祀,后来扩大到吴、夏、赖三姓,又逐步扩大到全村人共同参与的庙会。“七圣”的傩面分别代表猿猴、猪、羊、狗、牛、长蛇、蜈蚣7种动物精怪。“游傩”庙会正月十三凌晨一点开始。“七圣”全村巡游,凡经过的地方,家家户户都摆设供品迎接祭祀,老老少少双手合十祭拜。“七圣”手上各持一根竹枝,左右挥动,村民都主动让竹枝抽打,以示能得到驱邪保平安。“七圣”后面是锣鼓队以及十棚古事,孩子们扛着二三十面彩旗紧随队伍。2009年5月,宁化古游傩被列入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2.永安“唱花”

相传清初时,有一才子进京赶考,落榜后流落在永安新冲民主庙,撰写了《花本》留下。从此,“唱花”在永安新冲流传开来。新冲的居民大多是清中后期从安溪、永春、南安等县自发移民到这里的拓荒者。他们形成一门独特的乡村文艺---“唱花”。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白天迎神赶庙会,晚上集会“唱花”。“唱花”一般是在大房子的大厅上举行。大厅正中摆上三、四张大桌,桌上排满米諽茶点,果品佳肴,桌两旁长椅侍候,供唱花人享用。“唱花”是用永安方言演唱,但演唱是带有闽南的高甲戏腔;唱词包含自然、天文、地理、历史、发明创造、礼仪、人文等,体现他们热爱生活,赞美自然的情怀。2009年5月,永安“唱花”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3.建宁通心白莲制作工艺

建宁通心白莲又名建莲,“自古属朝廷贡莲,为吾国第一”。建莲的这种优良品质与其传统的手工加工有着密切的关系。建莲的传统加工技术包括采摘、脱粒、去壳、去膜、通心、清洗、烘烤等工序,全部为手工操作,每个工序都有严格要求。在原产地建宁由于建莲种植历史悠久,绝大部分农民能够熟练掌握这一整套传统的加工技艺。2009年5月,建宁通心白莲制作工艺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4.清流嵩溪豆腐皮制作工艺

嵩溪豆腐皮制作的始于清嘉庆六年(1801)。清流嵩溪被评为“中国豆腐皮之乡”;其生产的豆腐皮曾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其豆腐皮的特色为通体光滑,色泽金黄,质地透亮,纯净无杂,无烘烤气,无焦糊味,耐煮易烂,烂而不糊,嫩滑松脆,富有弹性。制作豆腐皮的主原料需选择本地种植的优良大豆,经过选豆、去皮、浸泡、磨浆、过滤、煮浆、熬皮、揭皮、晾干、熬浆、上浆、烘烤、摊晾、包装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尤其是在制作过程中控制火候及拌浆极有技巧,是嵩溪豆腐皮叫绝的秘诀之一。制作过程中不添加任何辅料,为纯天然绿色食品。2009年5月,清流嵩溪豆腐皮制作工艺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5.永安闽派古琴

古琴,又名七弦琴,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清代,古琴广为流行,以吴越为中心,逐渐分出浙派、江派、闽派、川派等流派。“八闽古琴出永安”,永安是明代著名音乐家杨表正的故乡,有着深厚的闽派古琴文化底蕴,省艺术研究院闽派古琴艺术研究中心就落户于永安。永安市成立全国第一家国有琴院---永安市西峰山琴院。永安市西峰古琴产业园区被评为第三批“福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9年5月,永安闽派古琴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6.将乐食闹音乐

食闹音乐是将乐县广泛传播的一种民间音乐,至今已传承四代以上。全县13个乡镇都有农民组成的食闹班子,俗称“食闹伙”。食闹音乐使用的乐器有梅花(大唢呐、大吹)、喳子(小唢呐)、横竹(笛子)、椰胡、二胡、琵琶、三弦、扬琴、鼓、平锣、小锣、大钹、小钹、镜锣和云铮等。按使用范围的不同,食闹音乐可分为喜庆音乐、龙灯锣鼓和丧葬音乐。

011年12月,食闹音乐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7.闽北南词(将乐)

又称“八韵南词”,源于浙江的婺剧,由浙江的流浪艺人经江西传入将乐县。南词的道白采用“土官话”(将乐方言腔普通话)。唱词曲调为八韵,每韵由7字组成,一曲8名。腔调变化以八韵为中心展开。乐器使用扬琴、琵琶、三弦、苏笛、京胡、二胡、板胡、云箫、笙、镜锣、铜鼓、渔鼓等。南词唱腔种类繁多,声腔齐全。除基本唱腔正板、紧板、北调正板、数板外,还有众多辅助唱腔,如弦索、昆腔、北叠、外调。完整的基本中还有曲头、曲尾及串子调等。南词演唱时,曲会讲究,一般古厅堂或庙宇正厅,挂桌帘、摆香案,掌鼓板者坐上正中,主唱者依次分坐两边,各执乐器,接生、旦、净、末、丑行当扮唱。每场戏必先唱《天官赐福》曲目,后唱其他曲目,如《断桥相会》、《合钵妆妖》、《昭君和番》、《芦林相会》、《苏文表借衣》等。2011年12月,闽北南词(将乐)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8.宁化木活字印刷术

中国的木活字起源于元朝末期,至今有800年历史。宁化木活字印刷是我国有幸保留下来,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艺,堪称世界印刷术的活化石。木刻活字印刷工艺十分考究。

平时要做好取材、制字模、写字(反手)、刻字等基础工作,印谱时还要严格按照有理稿→检字→排版→校对→切纸→刷印→打圈→划支→填字→分谱→折谱→草订(打孔、下纸捻)→装线→封面→装订等10余道工序,规范手工操作。2011年12月,宁化木活字印刷术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9.尤溪朱熹祭典

祭祀朱熹大典是朱熹诞生地---尤溪县专门用以祭祀朱熹的大型庙堂祭祀乐舞,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分为初献、亚献、终献。尤溪县纪念朱熹活动可追溯到嘉熙元年(1237),县令李修捐资在县城南的公山之麓修建文公祠、韦斋祠、半亩方塘和尊道堂等建筑,祀朱家父子。之后,每年春秋及农历九月十五朱熹诞辰日,尤溪县都在朱熹诞生地---南溪书院文公祠举行祭祀大典,以缅怀这位先贤圣哲。2011年12月,朱熹祭典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0.沙县定光佛信俗

宋代,沙县西郊洞天岩、淘金山一带就建有定光佛寺,是定光古佛信仰的主要道场。据明嘉靖《重修沙县志》载,谪居沙县的李纲见到过“足不履桥,离地腾空而行”的定光佛。

994年,沙县在淘金山依山雕凿定光卧佛,石雕长38米,宽0米,高11米,堪称华夏第一卧佛。自2006年始,在定光佛诞辰这天,淘金山举办万人朝拜大典。2011年12月,沙县定光佛信俗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1.明溪惠利夫人信俗

惠利夫人庙祭奠在明溪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从宋代始,每年正月期间明溪县城关乡百姓自发地组织到这里,举行隆重的仪式,祭祀惠利夫人。莘七娘当地称为惠利夫人。据传,惠利夫人是五代十国的南唐人,随夫出征闽国。其夫在明溪染疫身亡后,她留下来护墓。她对周围村民乐善好施,并以其掌握的医术和所知的草药为人驱痛治病,深得当地百姓的欢迎和尊重。莘七娘在闽西诸县和江西赣州都有很高的知名度。明溪人为敬重和纪念这位先贤,把城区最中心的桥称作惠利桥。2011年12月,明溪惠利夫人信俗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