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尤溪县台溪乡盖竹村,清光绪八年至十一年(1869~885)建,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2013年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73.将乐良地建筑群
位于将乐县万全乡良地村,主要由文武庙、梁氏宗祠、绪蜒厝、月山公屋、后恢谷仓、水尾木廊桥等六处乡土建筑组成,2013年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74.将乐蛟湖杨氏宗祠
又名永思堂,位于将乐县南口乡蛟湖村,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清道光十七年(1837)重修,占地面积141平方米,2013年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75.将乐厚荣光公祠
又名思敬堂、中山堂,位于将乐县白莲镇厚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占地面积532平方米。民国23年(1934)3月,红十九师铜铁岭战斗指挥部设于此,墙上存留红军标语。2013年,厚荣光公祠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76.永安皇历江王祠
位于永安市槐南乡皇历村,由泮月池、正堂、化胎组成,建筑面积213平方米,2013年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77.永安安仁桥
位于永安市青水畲族乡三房村,清嘉庆八年(1803)重建。该桥木构伸臂梁廊屋桥,西北-东南走向,跨溢洋溪,桥身长28.1米,宽6.2米,2013年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78.永安福临堡
位于永安市青水畲族乡上洋村,清嘉庆年间(1796~820)重建,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50平方米,013年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79.永安万金厝
又名景云堂,位于永安市槐南乡洋头村,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由泮月池、门楼、围墙、下堂、厢房、上堂、化胎、护厝组成,2013年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80.永安沧海畲族建筑群
由化龙桥、龙长坊、龙昌坊、龙德堂组成,位于永安市青水畲族乡沧海村,建于清代,2013年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81.永安洋头溯源祠
位于永安市槐南乡洋头村,建于清代,建筑面积577平方米,2013年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82.将乐玉华洞题刻
玉华洞题刻位于将乐县古镛镇梅花井村。玉华洞内有历代摩崖题刻17处。其中,宋代3处、元代1处、明代6处、清代2处、民国5处。其中,有宋代理学大师杨时、宋代将乐知县黄去疾、明代福建巡抚杨四知、明代福建学使沈敬蚧、民国首任将乐县知事卢榕林等题刻。2013年,该题刻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83.李宝?故居
李宝?故居又名永福堂,位于永安市贡川镇洋峰村,清光绪十六年(1890)建,建筑面积524平方米。李宝?(1886~912),字甫,中国飞机制造、飞行先驱。2013年,李宝?故居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历史文化名镇(乡)名村
1998年始,福建省开展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乡)名村评选活动。三明市各级政府对历史文化名镇(村)进行挖掘、整理、建设、推荐。1999年5月,永安市吉山乡第一批入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乡)。2003年,尤溪桂峰村第二批入选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同年,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开展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村)评选活动。2007年,桂峰村入选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至2013年,全市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8个。
1.尤溪桂峰村
位于尤溪县洋中镇东北部,海拔550米,村落依山就势分布在村中的三面山坡上,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构建独特,各具风韵。该村始建于南宋淳七年(1247),全村人姓蔡,是个血缘村落。现存的39座古建筑为清代建筑。村中小桥流水,曲巷通幽。历史上这里文风鼎盛,人文蔚起,明清两代经科举中进士者3人、举人12名、秀才412名。2003年1月,该村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5月,被评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清流赖坊村(含赖坊乡)
位于距清流县城58公里的大山深处,是一个以客家人为主体的村落。该村建制历史可追溯到北宋,现存古建筑有100座,大多为明清时期建造。整个村落延续以真武街、楼房下街、镇安门街为骨干,以众多里巷小弄为支脉的街坊布局,沿着这些里巷小弄分布有“宗祠”、“彩映庚”、“翰林第”、“来青”、“迎薰”、“慕荆”、“棠棣镜秀”在内的40多座明、清时期的古民居,面积近25000平方米,体现着闽西客家建筑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体量小巧,朴素实用的特点,堪称闽西客家民系明清村落建筑的活化石。此外,赖坊村其所在赖坊乡境内还有著名省级森林公园---大丰山,省级涉台文物保护单位---马氏宗祠,存活千年古樟树群等。2007年12月,赖坊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赖坊乡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乡;2008年10月,赖坊村被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3.泰宁大源村
地处闽赣交界的新桥乡,有着1000多年的村龄,保留着许多明清古建筑群和古驿道和古桥梁,茶花隘、盐隘等,传承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舞”和“赤膊龙灯”。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大源村是工农红军一方面军频繁来往闽赣两省的必经之地,是第五次反“围剿”重要战役新桥反击战的前沿阵地,至今仍保留有反击战战场遗址、红十三师战地指挥部以及红军标语等。2010年12月,泰宁大源村被评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3月,又被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评选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4.永安吉山乡
地处永安城区西南郊文川溪畔,留有众多明、清古民居,有占地约1公顷,大小16个厅、156个房间,气势恢弘的材排厝,有布局酷似棋盘的棋盘厝,还有建有亭台楼阁,古色古香的官宦人家大夫第和雕梁画栋、精巧别致的团和厝、萃园以及雄伟古朴的土围楼。由于该地崇文重教,所以人才辈出。清代康熙至乾隆百余年间,中举人、进士者近10人。抗日战争时期,福建省会内迁永安。当时,省主席公馆、省保安司令部等近40个省级党、政、军、文、教机关驻在吉山,直至抗日战争胜利。一时军政要员和学者名流云集吉山,使吉山成为抗日战争时期福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的中心。1999年5月,吉山乡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乡。
5.宁化石壁镇
位于宁化西部、距县城17千米。石壁镇是客家祖地,至今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150多处,年代从隋唐至明清时期,以明清建筑为主。建筑类型多样,以寨堡关隘最具特色。其中,站岭隘的官道和片云亭是客家移民史上的标志性建筑,见证了客家先民由赣入闽的全过程。石壁的张氏家庙(上祠)、陈塘修齐堂、大禾头红军第四医院旧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镇“客家擂茶”、“客家山歌”、“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祭典”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名录,“宁化客家祖地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石壁镇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6.永安贡川镇
位于永安市北部,距永安城关16千米。贡川镇古名为贡堡,距今已有1264年的历史(早于永安),有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城墙、会清桥、笋帮公栈3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陈氏大宗祠、正顺庙、古井、张若谷墓、福兴桥等5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曾出过2名探花、16名进士、13名举人、24名贡生、3名理学家。2007年12月,贡川镇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乡。
7.三元岩前忠山村
古名十八寨,位于三元国家森林公园格氏栲景区西北5千米。相传,村子原由大大小小的18个寨子组成,有1000多年的历史,至今有保存完好的唐、宋、元、明、清古建筑20余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村中的“蜈蚣街”始建于元代,总长470多米。街两旁多是明清年代的民居。此外,村中还有文昌阁、蒙古墓、三公祠、元帅亭、永兴庵等诸多古迹。2007年12月,忠山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8.建宁上坪村
溪源上坪村历史上曾名六龙井、楚下堡,位于建宁县溪源乡境内。上坪历史可追溯到唐末,最具代表的是古建筑有五代同堂坊、杨氏家庙、社祖庙、古学堂、古香园、司马第、大夫第、得水园等。其中,社祖庙位于村水口,建于宋末,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杨氏家庙位于村水口与社祖庙对面,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上坪村历代儒风不衰,明至民国共有130多人在外为官。其中,官居二品2人、官拜大夫4人。2007年12月,上坪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9.大田济阳村
济阳村包括济阳村、济中村和大儒村三个自然村,位于大田县济阳乡境内。村里集中有古街、古桥梁、庙堂、宫观、土堡及其特有的乡土建筑,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和古商业文化内涵。村周边的古驿道及沿线桥梁、商铺等配套建筑保存完整,是文化遗产和重要文化景观的集中遗存地。2012年,济阳村被评为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10.宁化下曹村
位于宁化县曹坊乡境内,距宁化县城约40千米,始建于南宋德元年(1275),有古民居45座,大多建于明末清初。
清光绪五年(1879),村中出过一位四品官员。清代书法家伊秉绶曾在此修过族谱,办过学堂,留下了不少的墨宝真迹。
012年,下曹村被评为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11.将乐良地村
位于将乐县万全乡境内。该村为梁姓始祖于北宋年间开基,保存有庙、祠、宅、仓、桥等各类古建筑,是闽西北客家乡土建筑的完美展现有“城内杨龟山,城外梁月山”之说,良地也是清代著名理学家梁月山等人故乡。同时,良地还是红军时期中央苏区的组成部分,拥有较多的涉台文物。2012年,良地村被评为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明市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丰富,如泰宁梅林戏、傩舞,永安傀儡戏、大腔戏,沙县肩膀戏等,都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是三明市珍贵的民间文化财富。2003年,三明市成立三明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着手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工作。相继于2007年4月、2008年12月、2009年5月公布了三批(共5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2012年,三明市共有永安大腔戏、泰宁梅林戏等5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宁大源傩舞、沙县肩膀戏等31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永安大腔戏
形成于明代中期,是弋阳腔的一个流派,因是“大锣大鼓唱大戏,大嗓子唱高腔”,故称大腔戏。明景泰年间,福建省永安市青水畲族乡丰田村熊氏家族年年派人到江西石城祭祖,并向当地艺人学习弋阳腔,而后结合本地的山歌、小调及道士音乐,创立了大腔戏班。随着熊姓家族部分成员向周边地区的迁徙,大腔戏传播到大田、尤溪、沙县等地。2005年,永安大腔戏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2.泰宁梅林戏
泰宁梅林戏俗称土戏、土京戏,是福建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泰宁、将乐、顺昌、邵武、光泽等地。清代乾嘉年间,徽调经浙江、江西两路传入泰宁后,与当地方言和民歌小调、道教音乐相融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其道白采用当地官话,唱腔以乱弹、西皮、下江为主。2005年,泰宁梅林戏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3.大田板凳龙
大田县均溪、石牌、湖美、太华、华兴、武陵、梅山、广平等乡镇都有每年正月十五迎龙的习俗。龙称板凳龙、板龙,由龙珠、龙头、龙身、龙尾组成。龙身数十节、数百节,甚至上千节不等。每节龙在木板上用竹篾扎成骨架,糊上彩纸或塑料薄膜,画上鳞纹或花草,内燃龙烛。迎龙时,先摆龙头供祭奠,然后敲锣打鼓,鸣发响铳,由持龙珠者在前引路,穿行于乡间或街巷。村民争相放鞭炮或烟花迎接。龙迎过之后,龙珠、龙头、龙尾存于祠堂,龙节由各家各户各自带回。参加迎龙的人回家,家人鸣炮迎接龙灯,给迎龙者吃米粉红蛋,以兆好运。2008年,大田板凳龙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将乐竹纸制作技艺
将乐县是我国最早生产毛边纸的地方,其中又以龙西山的“西山纸”最负盛名,其选料考究,纸面少疵,吸水性强且久不变形,不腐不蛀,有“纸寿百年,玉洁冰清”之誉,唐宋以来饮誉海外。造西山纸的原料是嫩毛竹,采集的季节讲究,必须是立夏小毛竹快长出叶子的那个特定时节。而今,这个“中国现存最原始、最完整的手工造纸作坊”在将乐仅存龙西山造纸作坊一家。作坊位于龙西山自然保护区的竹海深处,日产0刀共计2000张“西山纸”。2005年10月30日,西山纸制作工艺被定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5.宁化石壁客家祭祖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