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艺术疗法:操作技法与经典案例
7486600000043

第43章 其他艺术疗法(6)

最后一次是第19次治疗,治疗师引导她在优美恬静的音乐中来到一片湖水旁,看看水中自己的倒影,因为这样可以反映出她对自己的认识和接受程度:“我看到了草地上一片湖水,有点犹豫,想过去看看。(流泪)看到了自己在湖水里,白白的,挺文静的样子,为什么别人会不喜欢自己?他们为什么从小就告诉我,说我这么丑,这么坏?我觉得不管别人怎么说,我都要爱护自己。我下了决心,任何人说什么也阻止不了我。我要自己对得起自己……我向草地上走去,心里挺宁静的,但是有点害怕,可能是怕别人。他们不许我爱自己,他们都告诉我自己是不重要的,他们总是用各种方法摧残我……我下定决心,不接受别人对我的侵犯,我要对自己好一点,为自己做些事情(流泪)……”

1个月后,A女士在给治疗师的电话中说:“昨天早上我一出门,看到天空那么晴朗,阳光那么温暖,听到小鸟在歌唱,我心中突然出现了一句话‘:生活这么美好’,自己真的好感动,因为我从小到大从没有这种感觉。”

总之,大量的实践案例证实音乐疗法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在心理障碍中具有重要的治疗意义与治疗作用。

二、剪纸拼贴疗法

严格说来,剪纸拼贴疗法是绘画疗法的一种,这里之所以把它从绘画疗法中单独区分出来进行讲解,主要原因是这种方法目前在技术等层面上都已经比较成熟,而且是一种比较重要而又简单有实效的方法。最关键的是,剪纸拼贴疗法还融合了很多箱庭疗法的技法,被称为“可携带的箱庭”。因此,本章单独对其进行比较详细的介绍和论述。

拼贴(collage)在法语里是涂胶水的意思。拼贴在20世纪初被毕加索和布拉克引进到美术领域,对20世纪的美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是剪纸拼贴疗法用于临床,还是最近的事。60年代末,剪纸拼贴法从美国的作业疗法中分离出来,其后成为绘画疗法的一种(图6.13和图6.14是剪纸拼贴疗法的作品)。在日本,拼贴法的刚开始使用的人是山中(1986),但当时的使用比较简单,并没有从这里直接产生出现在的剪纸拼贴疗法。

图6.13某学生剪纸拼贴疗法的作品

引自:森谷宽之等.剪纸贴画疗法.1997

图6.14某女童剪纸拼贴疗法的作品

引自:森谷宽之等.剪纸贴画疗法.1997

日本的剪纸拼贴疗法不是从国外引进的,而是受箱庭疗法的启发而形成的,因此起源和发展都与其他各国不同(在美国,TAT测试是拼贴法的模型)。

箱庭疗法是对缺乏表达能力的儿童十分有效的一种艺术疗法,但缺点是需要很大的设备。所以笔者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把箱庭疗法变为简便易携的形式。1987年5月,笔者在与友人闲谈时,得到“箱庭疗法的本质之一是女性手工作品的组合”这样的一个认识。

箱庭疗法是把立体的女性手工作品,比如人偶、动物等的袖珍模型和沙子组合在一起的一种方法。那么,平面的女性手工作品,也就是杂志或说明书上的人或动物的图案、照片也应具有同样的效果。后来的剪纸拼贴疗法就是由这个想法发展而来的。另外,在东京,1988年春杉浦在学习插花时制作了拼贴并以此为契机开发出与笔者不一样的剪纸拼贴疗法。在学会上,森谷在1987年,杉浦、入江在1989年分别作了相关的研究报告,后来他们开始了研究上的合作,直到现在。

剪纸拼贴疗法的创立经过已经在其他论文中作了介绍(森谷、杉浦、入江、山中,1993;森谷,1995;森谷、杉浦,1999;森谷,2002),在此就不详述了。

拼贴是一种非常自由的方法,只要剪下来、贴上去,非常的简单明快。

(1)必需的材料

有胶水、剪刀、剪下来的图形和底板。

1)剪切的素材

准备一些可以剪切的报纸、杂志或说明书。为了提高创作兴趣,剪切的素材尽可能选一些运动、综艺、时装、风景、家庭生活、美术等领域的素材。另外,根据发展阶段的需要,准备从婴幼儿到成年人的杂志。一切素材都可以利用。

应该尽可能准备覆盖多个领域的素材,但也要注意有不少患者面对大量的素材会感到迷惑。有的治疗师在完整地搜集了各类材料,准备开始实施时,才发现患者无从下手。笔者的经验是一般准备两三种杂志就可以了。

2)底板

底板可以用从A4到A3,或从B4到B3左右大小的图画纸或制图纸。底板的大小没有一定的标准,可以视患者的要求而定,也可以根据时间和患者的兴致来调整。一般1个小时的个人治疗会使用B4大小的底板。但是,如果遇到想学习剪纸拼贴疗法的兴趣浓厚的学生,常会用更大的B3大小的底板。有时也会用彩色纸来做底板,这也视患者的要求而定。

(2)制作时间

制作时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1个小时的心理面谈中,用B4的底板可以有5~40分钟的制作时间。一般不会超过1个小时。相比较于有艺术才能、表现力强的患者,笔者更会将拼贴法适用于不善言谈、不太做梦、对描画也没兴趣的患者,因此制作时间也通常在20分钟左右。

小孩和大人相比,年龄越大制作时间越长。小孩常常是随意地罗列性地粘贴,因此时间短。但随着年龄增长,会选择符合自己情绪的素材,考虑粘贴的位置、角度,素材间的影响等各种微妙、复杂的要素,最后形成一幅完整的作品,这样制作时间就变长了。认知能力强、态度积极的成年人,在使用B3底板的情况下一般需要1个小时以上的时间。

(3)实施方法

拼贴一开始使用现成的图案,但这与作画并不矛盾。先画一些画,或是在拼贴完后用蜡笔、粉笔、水彩笔在画面上涂画都是可以的。实施方法大致上分为两种,一种是让患者自己从杂志中选取素材,自己剪切,称为杂志图案拼贴法。另一种是拼贴盒法,由治疗师事先选取使用的素材并剪切下来,放到盒子里,再由患者从盒子里选用自己中意的材料,构图并粘贴。

这两种方法各有所长,最好是结合起来使用。杂志图案拼贴法的长处是可以自由选择素材,缺点是可能会总是倾向于选择某一类型的素材,而且杂志图案拼贴法对于能力较弱的患者而言负担较大。拼贴盒法的优点是已经由治疗师代为选择适合患者的素材,患者只要安心制作拼图就行了。并且,在遇到缺乏积极性的患者、不能使用剪刀的患者时,这个方法非常适用。它的缺点是有时治疗师的想象力和患者的愿望会不一致,另外,预先剪切很花时间。

这两种方法最好是同时开展实习。如果是1天的培训,可以首先按照杂志图案拼贴法来制作作品。然后两人一组,分别为对方选取适当的素材并剪切好,再向对方领取为自己剪切的素材,进行制作。运用对方选择的材料,往往能做出意想不到的作品。

(4)适用范围

拼贴法适用范围十分广泛,它也许是现有绘画疗法中利用范围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从幼儿到老人都能适用。适合幼儿的素材也是能找到的,不能用剪刀的话可以由别人代剪。从健康的人到有精神病的人、有严重身体残疾的人,都能适用拼贴法。拼贴法还能适用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只要选取适合各自文化的素材就行了。

日本的剪纸拼贴疗法始于1987年,在15年的时间里得到了快速的普及。特别应提到的是,箱庭疗法因为设备要求高等种种原因,很少适用于精神病患者,但拼贴法已经开始适用于精神病患者。当然使用这个方法时也有许多需要慎重处理的地方,今后也将不断改进,继续扩大适用的范围。笔者最初引入拼贴法是用在综合失调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其后在这个领域上的应用又有了许多的新发展(上别府等,1996;藤田,1997)文献中本来就有综合失调症(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发地制作拼贴作品的记载。例如医生兼艺术史家普林佐恩(H.Prinzhorn)曾于1890年至1920年之间收集了欧洲各地精神病设施的绘画作品。这个今天被称作普林佐恩珍藏品(Prinzhorn-Sammlung)的藏品库里就存放有拼贴作品(Jarchov,1980),这在《日本艺术疗法学会志》第11卷上有介绍。亚霍夫(Jarchov)介绍道:“这一点在无数的拼贴作品上表现得十分明显。这些作品不仅是用纸,还使用了石头、纽扣等多种多样的材料,这样的技法在当时的主流艺术中还没有出现。”另外,西丸四方(1949)的精神医学教科书里也刊载有综合失调症(精神分裂症)患者得意地展示自己的拼贴作品的照片。那是一幅把“甘苦人生”“你叫什么名字”“自然的力量”“nothing”等文字从杂志、报纸上剪下来拼贴成的作品。今天看来,这些事例体现了综合失调症(精神分裂症)患者用拼贴来表达自我的需求。但是,虽然当时许多人都看过这本精神医学教科书,却没有一个人注意到拼贴,剪纸拼贴疗法也没有因此而发展起来。

现在,拼贴已经普及到学校教育中。一开始是作为美术教育的一环引入的,重点是放在制作美的作品。

有研究者认为,最初学校并不关心心理潜意识的问题,因此在上拼贴课时也没有注意到“疗法性”这一面。后来随着拼贴法的进一步普及,教师才开始理解拼贴法在其他方面的作用,特别是学校心理咨询制度建立起来以后,担任校内咨询辅导的教师开始用拼贴法来进行辅导。

有关拼贴法的文献每年都在大量增加,详情请参考森谷杉浦编(1999),这本书着重介绍了拼贴法在医疗、教育、矫正领域的实践报告。

随着拼贴法的不断发展,它开始被运用到个人治疗以外的领域,例如中野(1997)就用拼贴法调查了大学生“对恋爱的看法”,明确地观察到了青年对于异性的态度。还有许多其他的利用方法还在不断摸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