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红消香断:李家宁品《红楼》
7483200000074

第74章 心灵契合

《红楼梦》里描写的宝黛爱情,并不是什么抽象的异性吸引,而是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曹雪芹是从地主阶级兴衰盛败的历史命运着眼来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关系的,他将这个爱情的发生、发展和悲剧结局,同这个贵族之家的衰败没落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是《红楼梦》爱情描写的一个突出特点,为前代所有描写爱情的小说戏曲所不及的。

曹雪芹在贾宝玉、林黛玉叛逆思想的发展中描写他们的爱情,又在他们叛逆思想和爱情的发展中表现封建家族的衰亡,因此,叛逆思想、爱情、封建家族的衰亡,这三方面,便不可分割地有机地组织于《红楼梦》的艺术情节之中。《红楼梦》的爱情描写完全突破了传统小说戏曲中那种郎才女貌、一见钟情的老套子,其结局也不再是千篇一律。

千篇一律的夫贵妻荣的大团圆,而是一个具有深刻思想意义的社会悲剧。

宝黛爱情是封建末世一对地主阶级叛逆者的爱情,它在衰败没落的封建社会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中产生,又在这些矛盾的发展和激化中被毁灭,而它的毁灭又预示了封建制度的必然灭亡。

地主阶级虽然没落了,然而贾宝玉的对立面毕竟还是一个强大的势力。这个孤独的反抗者,除了在那些被压迫的纯洁的女孩子身上得到一些生活的乐趣和精神寄托以外,还更需要同情与支持,需要一个与他有共同的思想、愿意走共同的人生道路的伴侣。他终于找到了林黛玉。在那个令人窒息的黑暗王国里,宝黛二人可以说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互引为心心相印的知己。

林黛玉确实比她同时代的一般贵族妇女的思想要高出一筹。她无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道德规范,喜欢读书写诗,表现了出众的才华。他跟贾宝玉一样,最爱读《西厢记》和《牡丹亭》等统治者不许看的“邪书”,从中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以致一些曲词烂熟于心,说话时竟不自觉地脱口而出。她爱贾宝玉,期望着能跟他结合,但却从不劝他去读书应举,立身扬名。在她身上闻不到一般贵族妇女常有的那种夫贵妻荣的庸俗气味。思想上的一致:对于人生道路的共同的认识和选择,是他们爱情的坚实的基础。

曹雪芹着意表现宝黛爱情共同的叛逆思想基础,在艺术上是独具匠心的。

这种由思想上的息息相通而产生的爱情关系,在三十二回中有着极为出色的描写。小说通过人物关系和对话,鲜明地揭示出,因为薛宝钗喜欢说“仕途经济”一类的“混账话”,宝玉才跟她“生分”;而林妹妹从来不说这种“混账话”,才深得宝玉的敬重。之后,有一段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极为罕见的人物的内心独白,表现了林黛玉在证实了宝玉对她的爱情以后,那种“又惊又喜,又悲又叹”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接下去,便是二人直接的爱情的吐露。当两颗心灵契合之时,二人都是怔怔的,你望着我,我望着你,万句言语吐不出半个字。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段描写之所以深刻动人,像当事者林黛玉所感受的那样“如轰雷掣电”、“铭心刻骨”,读后使人不能忘怀,就在于它十分真实地表现了两个叛逆者的灵魂的共鸣。

除了这种比较集中的描写以外,作者更多是通过丰富而真实的细节描写来展示。第二十八回,写贾宝玉要看薛宝钗左腕上笼着的一串红麝串子。宝钗因肌肤丰泽,一时褪不下来。宝玉在一旁看着那雪白的胳膊,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这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它不仅真实地表现了贾宝玉在爱情生活中那种合乎贵族公子身份的心理和习性,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说明了贾宝玉爱林黛玉绝不是一见钟情,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比较和选择;而选择的标准也不再是郎才女貌,而是内在的精神和思想。尽管薛宝钗“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但是贾宝玉最终还是虽然不无惋惜却很坚决地舍弃了她,而选取了林黛玉那与他发生共鸣的风神灵窍。这个表面上是那么平凡乃至近于琐碎的生活细节,却是那样自然又那样真实地揭示了贾宝玉在选择爱情的过程中那种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的心理活动。它既表现了作家杰出的艺术才能,又表现了作家对生活的深刻认识。这样的细节,是只有像曹雪芹这样的艺术巨匠才写得出的。

在曹雪芹的笔下,宝黛的爱情关系和他们的叛逆思想,就是这样水乳交融般地不能分开;而叛逆思想,如前所述,是地主阶级衰亡没落的产物,是封建社会内部瓦解过程中阶级斗争的一种表现。我们肯定宝黛爱情,主要的就是肯定它所包含的反封建的叛逆思想。正是由于这种与封建统治阶级对立的叛逆思想,使他们不能跟封建家长所安排的命运妥协。他们身上那种贵族公子小姐的软弱性,曾使他们在爱情婚姻问题上期待着“父母之命”,但家长的选择根本是违背他们的思想和意趣的,他们也决不能从命。《西厢记》中的张生和崔莺莺,《牡丹亭》中的柳梦梅和杜丽娘,他们在追求自己的爱情时是那样的大胆,那样的无视封建礼教的束缚,但他们最终都以应举高中来换取美满的结局。夫贵妻荣正是他们的生活理想,也是他们爱情追求的实际内容。因此,从本质上看,他们的爱情不是背离而是适应了统治者的利益,因而最后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恰恰相反,宝黛爱情却是以反对应举高中、夫贵妻荣为前提,因此就具有新的、更加深刻和进步的时代内容。

诚然,从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宝黛爱情有着它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们都是过着寄生生活、连自己的生活也不能自理的贵族公子小姐,身上留着明显的地主阶级的印记。他们的反封建是不彻底的、软弱的。他们不满、反抗,却又找不到出路,内心充满着痛苦,表现出种种消极的思想,爱情上蒙着一层感伤主义的阴影。爱情在他们空虚的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几乎成了生活的主要内容和精神上的寄托。表达爱情的方式是那样的别扭而不爽朗。

指出这些都是必要的。但是必须承认,在那个时代,在那样一个黑暗和恶浊的环境里,他们的爱情是崇高的,美的,因而是值得同情和歌颂的。

建立在叛逆思想基础上的宝黛爱情,必然与封建制度发生尖锐的对立,形成对封建家世利益---统治者“中兴”希望的严重威胁,因而为封建统治者所不容。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是必然的,无法改变的,它在封建势力的高压下曲曲折折地发展,最后遭到毁灭。曹雪芹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在前八十回已经清清楚楚地预示了这个悲剧结局必将到来,高鹗的续书大体不误地完成了这个悲剧。

封建统治者不顾给宝玉造成精神上的折磨与痛苦,不惜置黛玉于死地,最后选择了薛宝钗作贾宝玉的妻子,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这不仅因为薛宝钗出身四大家族之一,门第相当,联姻可以加强他们“扶持遮饰,皆有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