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红消香断:李家宁品《红楼》
7483200000043

第43章 滴翠亭事

宝钗扑蝶和黛玉葬花、湘云眠芍一样,是《红楼梦》中著名的美好场景。

这个场景的前奏是宝钗去怡红院找宝玉聊天儿。

《红楼梦》中写宝钗,手法十分高妙,但凡她的端庄、得体之处,都是直写、明写,让粗心人误以为宝姐姐行事完美无缺、无可挑剔,仿佛云端圣女。

而对她的不端庄、不得体之处,都是暗写、曲写,难以引人注意。这正如同宝姐姐的超我人皆见之,而她的本性深藏不露,是一个道理。

此处宝钗去怡红院聊天儿,其实就是宝姐姐也有不得体行为的管中之豹。

作者借晴雯的利嘴曾有一处暗写,晴雯骂宝姑娘没事就跑来怡红院坐着,该睡觉了也不走,惹人泼烦。可见宝钗往怡红院去的脚步儿,实在是很勤的。一个未嫁的姑娘,往一个哥儿住处跑这么勤,能不能算极为端庄得体,极懂避嫌礼节之事?肯定不能算。

或者你要说,林姑娘不也这么勤么。对,林姑娘也没事就去怡红院,但关键是,人家的形象本来就不是云端圣女,人家本来就从小儿行止一处,亲密无间,而且,宝玉也没有趟数地往潇湘馆跑着,你情我愿。

作为宝姑娘老这么跑,就有些上赶着的意思了,难怪晴雯骂她不识趣。宝黛吵架时宝玉曾说过,成天跟你玩儿,偶尔去趟宝姐姐那,你就生气。可见他真的只是“偶尔”去一趟的,跟跑潇湘馆的遭数,是没法比的。能不说宝姐姐上赶着么。

而这一次,不巧的是,宝姐姐去潇湘馆找黛玉玩,刚好看见宝玉进去了。

笔者弄反了,冤枉了宝姑娘。那么对宝姑娘去怡红院太勤的分析,请大家当作另外一块碎片看,与扑蝶无关。不管是找宝玉,还是找黛玉,反正现在的局面就是,刚好看到他俩先自己一步,在一块玩了。这时宝姑娘便站住,低头想了一想。想什么呢?

“他兄妹俩一处长大,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若自己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猜疑。”想毕,便抽身回来。

这段心理活动,乍一看上去,真是大方得体,无懈可击,仿佛处处为他人着想,唯独心中没有自己。

是的,没有自己。

用李网的话来说,这个没有自己,实际上是已经没有了对自己的觉察能力。太长久地忽视自己的感觉,以至于她真的认为自己没有了感觉。大脑太发达的时候,往往就看不到自己的心。(这话不是说老高!)宝姐姐太擅长于使用自己的大脑,她的大脑很忙,任务也很重。她要观察身边的一切人、一切事务,去思考,去推理,去盘算,去解决,去营造,去维护。她的大脑实在太发达,发达到她不知道自己是难过的,不知道自己是嫉妒的,不知道自己在那一刻是如此真切地厌恶着黛玉的。这些感觉都被隐藏在大脑的活动之下,最多在理性的思维中渗透出一星半点:“黛玉素习猜忌,爱弄小性”这个挟带着厌恨的评价,在貌似冷静的思考中闪现,最后又在“一为宝玉,二为黛玉”的高风亮节的决定中消逝。是的,这些都是宝钗的心理活动,不是对人的言谈。

说宝钗虚伪,是不公平的,因为在她的大脑中,她确实是那么想的。她仍然是个真性情的女孩,因为,她真诚地忠实于她的大脑。她唯一没有忠实,甚至自己都察觉不到的,是她自己的心。

这个抽身回去,就看见蝴蝶了。

玉色大蝴蝶,蹁跹起舞。

宝钗最为本我的一幕开始上演,这位向来端肃谨慎的大小姐,见到蝶儿可爱,竟然取出扇子,向草地上去扑,意欲捉那蝴蝶来玩。蝶儿飞舞,穿花度柳,宝钗也跟着一路追随,及至娇喘细细,香汗淋淋,蹑手蹑脚地跟到了滴翠亭。

看到这里,不由得为曹雪芹的笔法拍案喝采!为何拍案,待笔者细细想,慢慢说。

首先,这段描写跟前面的事件绝对不是没有联系的。

宝姐姐看不到自己的心,不等于她没有心。她的心被目睹宝玉去找黛玉这件事激活了。虽然她努力用理性思维来掩盖自己的酸楚和嫉妒---对自己,而不是对他人---但毕竟,这些感觉是天地间的客观存在,她没办法消灭。让我们扮演一次上帝吧。

我们会看到,因为那些酸楚,那些嫉妒,那些失落,那些感伤,和那样努力掩饰的挣扎,历来以超我的完美姿态示人的宝姐姐,她的本我状态被激活了。扑蝶正是这个本我被激活之后才会出现的场景。

这时的宝钗,不再是那个四平八稳的姑娘,不再是那个雪洞般闺房的清心寡欲的主人,不再是那个穿着半新不旧衣服来展示平和淡泊的事实上家财万贯的千金大小姐。

这时的宝钗,就是一个刚刚目睹了心上人去找情人之后,需要找点事儿解闷的普通姑娘。

这时的宝钗,就是一个看见了可爱的蝴蝶就想捉来玩耍的天真少女,和湘云一样的娇憨,一样的烂漫。只不过,湘云能当着所有人的面娇憨烂漫地呼呼大睡,而宝姑娘只会在四顾无人的时候,流露出这最为本色的、作为一个十几岁少女的最为正常的一面。

而最为令人喝彩叫绝的,是这对蝴蝶,将本我状态已经被激活的宝姐姐,蹁跹地引入了更集中展示宝钗性格及本色的另一个重要场景---滴翠亭。

雪芹之笔,妙到毫巅!

滴翠亭事件,是宝钗形象塑造中的浓重笔墨。然而表面看上去,仿佛又稀松平常,毫不稀奇。

因此,甚至可以说,喜欢宝钗的,往往都是没有注意滴翠亭事件的;不喜欢宝钗的,往往都是看懂了滴翠亭事件的。当然也不能绝对,笔者只是想说,这件事,真的很重要。追蝶追到滴翠亭,宝钗意外地听到了宝玉的丫头红玉跟另一个小丫头坠儿在里面窃窃私语。宝钗的反应是什么?是煞住脚,往里细听。

细听!

德行无瑕的宝姑娘,在本我状态中,在四顾无人下,做出了“住脚细听”

的听墙脚行为。呵呵,笔者不得不说,其实很有三分可爱,只不过,有谁能相信这是德行无瑕的宝姑娘?

听到的内容是很雷的。红玉这丫头竟然跟贾芸这小子眉勾眼搭,私相授受。太雷了,太震惊了!

那个年代,宝姑娘不可能对红玉这种勇敢追求自由恋爱的大无畏精神表示敬意。她的想法是:怪道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在她的道德意识中,红玉与年轻男子借手帕传递情意,正是奸淫狗盗之行。---她没有察觉到她的偷听亦是不道德的。

但这不等于宝姑娘不知道自己的危险处境:亭里二人突然想到,自己的谈话是如此之大的秘密,若是被人听去,后果不堪设想,得推开窗好好查看查看。---这一查看,宝姐姐就麻烦大了!听墙脚不说了,而且听到了这样大的机密,作为一个未嫁的姑娘,如何不臊?再说知道了人家的丑事,如何不招人记恨?

好个宝姑娘,本能地,转瞬之间,想好了脱身之策。

滴翠亭事件的后半段,宝钗的聪明机智实在是令人喝彩。红楼判词说她“人谓藏愚,自云守拙”,其实哪来的愚,哪来的拙?韬光养晦,扮猪吃老虎,倒是有的。曹老先生皮里阳秋,正话反说,真事隐,假语存,说远了。

只见宝姐姐在坠儿推窗的当儿,不避反迎,不躲反上,故意加重脚步走过去,口里笑说着:“颦儿,我看你往哪里逃!”

太精彩了!笔者拍案啊拍案!

这个逆向思维,这个机智权变,是一般人儿能做得到的么?

至少,如果换了香某人,就只会张口结舌地站在那里等着被人发现,然后互相张口结舌!而且,更巧妙之处是,宝钗装作寻找黛玉之时,口中亲热地叫着她的昵称:颦儿。一边叫,一边笑着进来找,何等的亲姐热妹,何等的光明磊落,何等的自然而然,何等的胸无城府。红玉纵然也是个厉害角色,但怎能厉害得过宝姐姐?打死她也想不到,这只是宝姑娘对林姑娘的栽赃陷害、移花接木!

真正有心计的人,就是你看不出她的心计!真正有城府的人,就是你看不出她的城府!宝姐姐在心机与城府方面,前途无量。

当然,话又说回来了,大脑发达,本来就是宝姑娘的强项。在此时此地想出这样的脱身之策,也不为过。值得关注的是,为什么她把听墙角知悉他人丑事这个罪名推给黛玉,而不是推给其他人?而且推得十分彻底!“我看见林妹妹在这亭子边弄水玩”!红玉大惊失色,那不是每句都听去了!

宝钗当时大可以推给迎探惜,推给宝玉,推给湘云。她推给这些人中的任何一个,都不会引起推给黛玉带给红玉的那么大的惊慌和恐惧,以及后随的憎恨。为什么?恰恰因为黛玉是个心无城府之人!机密丑事败露,最怕败露给这样的率真之人,因为你不知道她什么时候就能说出去!这一事件之后,红玉每见到林姑娘,心里该是怎样一番况味,实在是很难猜测了。可怜无辜的黛玉,无端被人猜忌、厌恶、仇恨,还自始至终蒙在鼓里!那么宝钗为什么选择了黛玉?

可以说,宝钗没有选择。她根本不需要选择。当她需要嫁祸给一个人的时候,黛玉是浮上她心头的第一人选,也是唯一人选。如果说偷听机密之后,要想出脱身之法,对宝钗来说是一件需要大脑去思考的事,那么最后到底推给谁,则是一件根本不需要思考的事---因为,此处无关大脑,决定答案的,是心。

眼见着宝玉进了潇湘馆,扑蝶而来的宝钗,现在所处的,是“本我”模式,不是“超我”模式。在这个模式中,螺号说得好,她的心里眼里,全是黛玉。

嫁祸黛玉的滴翠亭事件,是宝姑娘最本我、最本能、最缺德、最不厚道的一处损招。

凤姐“六心”

凤姐之所以被称为令人“又恨又爱”的人,是因为她复杂的性格和行为表现,这在第十六回中有一个集中的体现。在这一回里,凤姐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她的“六心”。

一、贪心

凤姐在老尼静虚的撺掇下,贪图三千两银子,一封信间接害死了一对青年男女,并从此“胆识愈壮”,“恣意地作为起来”。当然,其贪心还不仅仅这些,除索取贿赂外,还靠着迟发公费月例放债,光这一项就翻出几百甚至上千的银子的体己利钱来。抄家时,从她屋子里就抄出五七万金和一箱借券。可见其贪心之大。

二、虚心

贾琏陪同黛玉归来,“贾琏遂问别后家中的诸事,又谢凤姐的操持劳碌。

凤姐道:‘我那里照管得这些事!见识又浅,口角又笨,心肠又直率,人家给个棒槌,我就认作针。脸又软,搁不住人给两句好话,心里就慈悲了。况且又没经历过大事,胆子又小,太太略有些不自在,就吓的我连觉也睡不着了。’”“更可笑那府里忽然蓉儿媳妇死了,珍大哥又再三再四的在太太跟前跪着讨情,只要请我帮他几日,我是再四推辞,太太断不依,只得从命。依旧被我闹了个马仰人翻,更不成个体统,至今珍大哥哥还抱怨后悔呢。你这一来了,明儿你见了他,好歹描补描补,就说我年纪小,原没见过世面,谁叫大爷错委他的。”这里,凤姐虽然有些添油加醋,并不全是实话,但在丈夫面前并没有显出女中丈夫的架势,而是谨小慎微地谦虚了一番,给足了贾琏面子,又可以让贾琏在贾珍面前表现一下大丈夫风范。

三、同情心

当贾琏问及薛蟠的小妾香菱时,凤姐的一番话,充分表现出凤姐的同情心。凤姐道:“那薛老大也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这一年来的光景,他为要香菱不能到手,和姨妈打了多少饥荒。”“摆酒请客的费事,明堂正道的与他作了妾。过了没半月,也看的马棚风一般了,我倒心里可惜了的。”

四、私心

正当贾琏在家,旺儿嫂子不看时机向凤姐送来了私自放贷的利钱,机智的平儿于是支走旺儿嫂子,向贾琏和凤姐撒了个谎。贾琏走后,凤姐询问,平儿走至凤姐身边,悄悄地说道:“奶奶的那利钱银子,迟不送来,早不送来,这会子二爷在家,他且送这个来了。幸亏我在堂屋里撞见,不然时走了来回奶奶,二爷倘或问奶奶是什么利钱,奶奶自然不肯瞒二爷的,少不得照实告诉二爷。我们二爷那脾气,油锅里的钱还要找出来花呢,听见奶奶有了这个梯己,他还不放心的花了呢。”凤姐听了,笑着用一句“原来你这蹄子日鬼”对平儿表示了赞赏。可见凤姐在银钱上的偷偷摸摸和严重的私心。

五、小心

凤姐作为贾家管家,虽然权力很大,对待自己一身公子哥毛病的丈夫的态度却非常恭敬,夫妻关系也摆得很正,请看:“贾琏已进来,凤姐便命摆上酒馔来,夫妻对坐。凤姐虽善饮,却不敢任兴,只陪侍着贾琏。”还是当她劝贾琏的乳母赵嬷嬷喝酒时,赵嬷嬷看出了凤姐的小心,说道:“奶奶也喝一盅,怕什么?只不要过多了就是了。”可见凤姐在贾琏面前是多么的小心。

六、孝心

对待贾琏的乳母,凤姐真的是体贴入微,很是孝顺,这是贾家其他人所没有做到的。

“贾琏的乳母赵嬷嬷走来,贾琏凤姐忙让吃酒,令其上炕去。赵嬷嬷执意不肯。”赵嬷嬷在炕沿下设置的小杌和脚踏上坐了。“贾琏向桌上拣两盘肴馔与他放在杌上自吃。凤姐又道:‘妈妈很嚼不动那个,倒没的筙了他的牙。’因向平儿道:‘早起我说那一碗火腿炖肘子很烂,正好给妈妈吃,你怎么不拿了去赶着叫他们热来?’又道:‘妈妈,你尝一尝你儿子带来的惠泉酒。’”凤姐对丈夫乳母的孝敬之心跃然纸上。

此外,当凤姐见到刚刚归来丈夫时,那番幽默的言语;赵嬷嬷埋怨贾琏不将她儿子的事情当回事儿时,凤姐巧妙地接过话头为丈夫解围;凤姐迫不及待与赵嬷嬷抢着炫耀王家往日的富足和威风等等描写,又充分表现出凤姐幽默、机智和直爽的性格。

在这一回里,曹公为我们尽情展示了这样一个复杂的、可恨又有些可爱的鲜活的王熙凤形象,令人读来韵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