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捉住砍伐森林的那只手(星球保卫战)
7456100000026

第26章 和谐共生:森林资源合理利用(4)

在我国林业建设史上,还有一个群众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那就是退耕还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自1999 年试点实施以来,在我国25 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展开,工程区新绿喜人,我国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已经得到有效的缓解,有2000 多万农户9700 多万退耕农民开始从工程建设中受益。

我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挑战,其中就有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退耕还林工程的目的就是通过扩大林草植被,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问题,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保证工程建设健康稳步推进,国务院先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并适时颁布实施《退耕还林条例》,使退耕还林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轨道。据统计,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几年里,造林任务已累计完成1332.58万公顷(约2 亿亩),其中退耕地造林643.65 万公顷,配套荒山荒地造林688.93 万公顷。工程营造生态林的比重达到80%以上。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使我国生态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工程区林草覆森林破坏也会引起土地沙化盖率平均增加2%以上。据观测,自1997 年以来,较早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陕西省延安市和榆林市,裸地及低覆盖度的面积减少了7.81%,中高覆盖度植被增加了8.45%,一些地方的森林开始恢复原有的面貌。

我国的母亲河长江、黄河等流域严重的水土流失状况因退耕还林而开始得到缓解。据监测,仅四川省境内1999 年以来输入长江的泥沙量就减少了5.6 亿吨。四川农业大学观测结果表明,退耕地还林2 ~ 3 年后的径流含沙量,比同一地区农耕地减少22%~ 24%。据四川省洪雅县监测,该县退耕还林后比退耕还林前每亩减少泥沙流失4.96 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土地沙化严重的地方,其沙化趋势开始得到控制。据对16 个退耕还林样本县效益监测,退耕还林后沙化土地面积比退耕还林前减少42 万公顷,在工程实施的几年里共下降了24.01%。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专家对退耕还林工程进行的中期评估认为,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退耕还林的决策正确,各项政策优惠、具体,贯彻落实较好,干部拥护,农民满意;各项制度严格,各级领导重视,工程进展顺利并已初见成效。

近几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近500 亿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目前各项建设任务进展良好,促进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取得了明显成效。

退耕还林成效

2008 ~ 2011 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462 亿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各项建设任务进展良好,促进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取得了明显成效。据发展改革委介绍,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5 个方面:林木保存率保持在较高水平;退耕农户口粮自给能力进一步增强;退耕农户收入快速增长;退耕农户生活方式发生可喜变化;退耕农户长远生计有了基本保障。

2011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出警告,如粮价进一步上涨,2008 年的全球粮食危机可能重演。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全球有8.7 亿人处于饥饿或营养不良状态,粮农组织估计这个数字在未来1 ~ 2 年内可能达到9 亿人。

无论是木材和粮食,都与森林和林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森林植物及其产品为对象的林业,不仅可以不断供应优质木材和各种林副产品,满足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促进工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森林还可以起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作用,又能净化空气,防止大气污染,美化和保护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在森林的总效益中,提供木材及其他林副产品的经济效益只占1/4,而生物防护效益要占3/4。因此,林业的经济意义远比产木材广泛得多,它对人类生活影响之深远,是其他生产事业不能取代的。

1. 能源新思路

在耕地面积骤减、森林保护面临巨大危机的今天,如何使森林经济可持续发展,并利用新能源找到一条新路,值得我们思考。下面就看看这两例子。

(1)秸秆换森林。某板业公司董事长曾经算过这样一笔账:“每张板能给农民创收10 ~ 15 元。一条年产5 万立方米中密度禾香板的生产线,可消耗秸秆6 万吨。仅收购秸秆一项,可为农民带来200 元/ 吨的收入。国家计划将秸秆利用率提高到80%,其中秸秆板材部分要达全国秸秆总量的4%。这意味着一年有2000 多万吨的秸秆板材消费,产值400 亿元。”

而长期以来我国每年生成的秸秆有8 亿吨,但并没有很高的综合利用率。每年大量稻麦秸秆资源的处理方式都是直接焚烧掉,导致每克秸秆向大气排放2.1 克二氧化碳。而如果能收购100 万吨秸秆制板,那就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10 万吨。同时,这100 万吨秸秆可制作2000 张标准规格的板材,相当于少砍伐2000 棵直径25 厘米、高2 米的树木,每年可减少360 吨二氧化碳排放。

(2)避“粮”发展新能源。世界上有很多国家都在寻找最佳的非食用生物质原料替代粮食作物生产乙醇。非食用生物质原料有非常广泛的来源,只要合理开发,燃料乙醇不但不会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反而能在一定程度上让粮食安全有所保障。

草能产油,产油之树,更是富得流“油”。卡尔文教授是美国著名化学家,也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20世纪70 年代,他首次在巴西的热带森林中就发现一种橡胶树,这种树在半年之内每棵可分泌出20 ~ 30 升的胶汁,其化学成分与石油极为相似,不必经过任何提炼就可以当做柴油使用。通常每棵橡胶树每年能产50 千克油。如果能抓住机遇,大规模种植这种橡胶树,肯定会有不错的收益。

苦配巴树也称“石油树”,这种树在巴西也是鼎鼎有名的。苦配巴高30 米,粗约1 米,在树干上开个孔,就会有原油不断流出,一昼夜可出原油25 千克左右,隔40 天左右可采集一次,这种油可直接用于柴油机。卡尔文教授在1986 年就首开人工种植“石油树”之先河,在加利福尼亚种了0.4 公顷“石油树”,一年收获50吨石油,他的成功在世界上激起一股研究开发“植物石油”的浪潮。美国成功地栽培续随子和缘玉树两种“石油树”。这两种树,每公顷可采集原油最高达125 桶。

中国的木本油料树种资源也十分丰富,有154 种种子含油量在40%以上的植物,目前总面积超过400 万公顷,果实产量超过500 万吨,具有开发乙醇燃料的广阔前景。此外,中国尚有宜林荒山荒地超过8 亿亩,盐碱地、沙地、矿山、油田复垦地等边际性土地近15 橡胶树也能产油亿亩,都可以用来种植能源树种,补充未来发展对生物质能源资源的需求。

2. 让树木重返田间

我国从北向南,可以看到各具特色的林粮间作大田。在华北北部,人们利用枣树抗旱耐涝的特点,枣粮间作已有几十万亩。黄淮流域选择根深、叶疏、成材早的优良泡桐与作物为邻,这种树不与作物争肥、争光,还能保护作物免遭灾害威胁。在南方水网密布的地区,用池杉与稻或麦间作。池杉树冠小、耐水,根系深,两者搭配,各得其所。在水稻产区,稻飞虱是危害水稻的主要害虫,自从间作了池杉后,稻飞虱的天敌稻田蜘蛛就在池杉树上安家,稻飞虱就很难兴风作浪了。

同时,很多益鸟也在树上安营扎寨。

帮助消灭害虫,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

这种林粮双丰收的生态措施,在各地迅速开展起来,如海南岛的橡胶与茶树、东北的松树与人参、湖北的杉木与桔梗之类等。

为了最终解决地球大环境的生态问题,一场回归生物圈的革命——木本农业也将兴起。木本农业就是用种树代替草本的粮油生产。木本植物是多年生树木,寿命长,根系发达,旱灾对其影响小,不但能减轻土壤流失,而且可以免耕。林木是“铁秆庄稼”,旱涝保收,而且可以减轻风害危害,水稻与池杉间作也可免受虫害威胁保持空气湿度,为农作物生长提供良好条件。同时还可以吸收有毒气体,挡风降尘,是农作物生长的良好伴侣。

世界各地已经种植的木本粮食有西谷椰子、枣椰、木薯、板栗等。从长远来看,木本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在热带地区的新几内亚分布着一种西米椰子树。这种树的枝条内含有丰富的淀粉,是当地人制作面包的良好原料,他们称这种食物为西米。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上,人们用面包树的果实做干粮,这种果实呈圆球状,果肉黄白色,成熟时软如面包。地中海的科西嘉岛上,人们常用栗子制作面包。看来提供粮食的还大有“树”在。

也许有人会问能种木本稻、木本豆、木本棉这些我们传统的作物吗?

这一天已经为时不远了。科学家们正在积极探索,寻求大自然基因库中的木本粮油和纤维植物,开展木本农业基因工程,把草本粮油的优秀基因转移到树木中,创造出人类需要的新物种,以取代或部分取代草本粮油作物,实现回归大自然的一天终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