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指导
有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冠心病与性格、心理因素等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如何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心理调节呢?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要让患者保持心情平静愉快,尽量避免或消除诱发因素。心绞痛的发作都存在一定的诱因,主要是心理紧张和情绪波动。所以冠心病患者最忌讳的就是紧张、悲伤、恐惧、愤怒和兴奋过度等。
此外,要让患者正确看待冠心病,消除焦虑和恐惧情绪。很多试验都表明,紧张激动的情绪往往容易导致冠心病的发作。而且心脏病发作之后,病人又容易产生害怕死亡等焦虑、恐惧和悲观情绪,进而使病情发生恶化。因此,及时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改变其不良的情绪状态和错误认知,这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是非常重要的。
许多研究表明,不知道或不承认自己有心脏病的患者,比那些承认自己有严重心脏病的患者,生存率要高出许多。如果患者不知道或者不认为自己患病,那么他就不会感到紧张,也没有任何顾虑,所以他的病情也就不会加重。相反,那些没有心脏病却疑心自己患有心脏病的人,由于终日生活在焦虑和恐惧之中,久而久之,他就可能真的患有冠心病。
总之,为了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病人除了要注意饮食和对进行体育锻炼之外,最重要是要保持心里的和谐和安静,避免精神过于紧张和情绪强烈波动。此外,医生需要给病人介绍一些有关冠心病的知识,帮助他认识到个人的情绪和性格对冠心病的发作和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让病人正确看待自己的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的治疗,以便早日得到康复。
五、急躁的性格容易引发失眠
我们知道,人的一生大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成年人一般情况下每天需要7~9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这样才能保证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而其体力和精力也能够在第二天得到恢复。
可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遭受失眠的烦恼,常常是在劳累了一天之后,还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非常无奈的是第二天还要拖着疲惫的身躯走上工作岗位,久而久之,身体的健康状况变得越来越糟糕。
典型案例
王女士,今年30岁,她的身体一直都很健康,可是最近她常常为一些生活小事和丈夫发生争吵,一次吵架之后,她就感到睡觉便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不是无法入睡,而是她睡眠质量较差,任何一点轻微的响声就把她吵醒了,然后整个晚上都没有办法再睡着。这种情况让她非常着急,继而出现入睡困难的情况,现在一到晚上她就害怕、急躁,甚至白天的时候她也会一直想睡觉的问题,她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才好。其实,王女士的失眠就是由急躁的性格和心理因素引起的。
案例分析
一般来讲,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有的和内科疾病有关,比如,气喘、心脏病等;有的和内分泌有关,比如,月经前期症候群、更年期失眠等;有的和工作有关,比如,旅行或长期值夜班所引起的生理时钟混乱;有的和饮食有关,比如,睡觉前饮用咖啡等刺激性饮料导致失眠。这些失眠都是暂时性的,只要把引起失眠的原因消除,一般就可以恢复正常的睡眠。可是,很多时候,失眠都是由急躁的性格和心理因素引起的。
有失眠症的人往往过于担心自己的睡眠,时刻都在想如果自己睡不着该怎么办,简直把睡眠当成了人生的头等大事。而且他们还过度担心失眠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比如“脑子坏了”、“变傻了”等,心里常常感到焦虑不安、烦恼痛苦,本来就具有急躁的性格,现在又对睡眠多了一层恐惧,结果,这种急躁和过度的担心恐惧使他们的失眠变得更为严重。
另外,性格内向、容易紧张的人心里有一点事,就会焦虑不安、想不开、神经绷紧。他们平时睡眠情况就不太好,容易惊醒,并且多梦。当生活中遇到一些变故,比如亲人死亡、家庭破裂、失业、人际关系紧张等,精神压力增大,就更难以入睡了。时间长了,他们就形成了“习惯性失眠”,到了那个时候,即使压力没有了,他们也还是会失眠。
心理指导
既然大部分失眠都是由性格和心理因素引起的,那么心理治疗也就成为治疗失眠的首选方法。对失眠者的心理治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改变错误的睡眠观念。有些人认为每个人都需要8个小时的睡眠,否则就属于失眠。其实每个人需要的睡眠时间是不同的,有的人只睡5个小时白天依然精神焕发,有的人睡了8个小时白天仍然显得无精打采。不需要为自己的睡眠时间短而苦恼,对于睡眠要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想睡的时候就睡,不想睡的时候就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哪怕你只睡了4个小时,只要你白天能够正常地工作和学习,就说明你的睡眠就是正常的,没有什么需要担心的。
第二,帮助患者找出自己失眠的社会心理因素,并重新对其认识,以形成积极正确的思想观念。清除消极的社会心理因素对治疗失眠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人总是心事重重,憋着一股气,那么他就很难有很好的睡眠。
第三,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性格特征,改变对睡眠不利的性格,比如急躁、忧郁、喜欢胡思乱想、容易紧张等性格特征。所以,完善自己的性格,有助于改善睡眠品质。
第四,进行放松训练。在睡眠之前,要让自己的身心都得到充分的放松,这样能够帮助患者进行很好的睡眠。
第五,避免过长午睡。一般而言,有很多一部分人有午睡的习惯,但是如果晚上有失眠现象的发生,一定不要在午间深沉大睡以补晚上的睡觉不足。因为这样更容易打乱人体的“生物钟”,使夜间更加难以入眠,导致失眠现象的产生。
第六,保持睡前心情平静。精神放松和心情平静是能够迅速入睡的保证,因此睡前一定要避免受到不良情绪的刺激,尽力排除各种不良情绪带来的干扰。
第七,合理用药。有很多失眠患者往往不在医生的指导下,就自己服用各种安眠药,对身体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因此患者用药一定要遵循医嘱。
其实,防止和治疗失眠需要我们做的还有很多,例如营造和谐安静的睡眠环境,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注意晚餐不要吃得过饱等。但只要保证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那么解决失眠的带来的各种烦恼一定不是问题。
六、多梦、噩梦体验与性格有关
众所周知,睡觉时做梦是一种很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且做梦表示你已经正式进入了睡眠状态。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做梦,只不过睡眠情况比较好的人,醒来之后就把梦给忘记了,睡眠不好的人,则会记住自己所做的梦。但是,有很多人往往会有做噩梦的体验,而且这个梦总是反复出现,如梦见有人要暗杀自己,而自己看着越来越接近自己的刀子,却无能为力,试图张嘴,但是却不能够喊出任何声音,试图还击,可是却怎么也动弹不得。噩梦醒来,往往还是心有余悸,内心惶惶不安,严重者一整天都难以进入学习或者工作的状态。
其实,关于梦的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问题,在科学上还没有十分准确的解释,但是有两点是毋庸置疑的,一是强烈的外界刺激可以导致噩梦的发生;二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很多时候,我们梦里出现的往往是我们白天想到的或者是潜意识里存在的东西。而多梦、噩梦会影响个人的健康状况。它不但会造成心理强烈的负面刺激,而且它还能使人的大脑过于兴奋、紧张、生理负担加重等。
典型案例
小赵,今年25岁,未婚。他是一个性格非常内向的男孩子,平日里总是郁郁寡欢,而且有着女生所具有的多愁善感。最近一段时间,不知道怎么回事,他每天晚上都做噩梦,梦到一些非常恐怖的事情,每次都从睡梦中惊醒,晚上休息不好,第二天总是无精打采,没有任何精力工作。这种状况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对此他感到非常苦恼。无奈之下,他只好去看医生,可是吃了一段时间药之后,并没有任何明显的改善,后来一位心理医生告诉他说,他经常做噩梦的原因与他自己的性格有关。
案例分析
一般来说,造成多梦、噩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性格因素。一般来讲,性格内向的人,往往比较多愁善感,而且容易使自己处于焦虑、紧张、悲伤、激烈的心理冲突之中,因此就容易出现睡眠很浅、多梦、噩梦的现象。案例中的小赵就是因为性格方面的原因造成多梦、噩梦现象的发生。
第二,身体不适。如果一个人过度疲劳、发烧或者患有其他身体疾病,那么多梦、噩梦的现象也往往容易发生。
第三,突然停止服用某些药物。比如,有一天突然停止服用安定类、抗精神病类等药物,就容易导致多梦、噩梦的情况。
后来,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小赵找到了做噩梦的心理原因,并且根据医生的建议,小赵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和一些性格开朗、乐观的朋友经常在一起谈话聊天,找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来做;偶尔会看一些喜剧性的电视剧或者电影,闲暇时候听听音乐,爬爬山,玩玩水等。后来没过多久,他居然就不再做噩梦了。
心理指导
“多情自古多遗恨,好梦从来最依稀”,很多时候,我们都渴望能够伴着美梦入眠,可是现实却往往不能够如愿。在我们的睡梦中,出现更多的是一些我们想象不到的噩梦,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以及我们的情绪和心情,而且多梦常常与失眠同时存在,有时给患者似睡非睡的感觉。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摆脱噩梦的纠缠呢?以下几点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努力改变性格特点:内向、忧郁的性格特征往往容易导致噩梦的产生,因为这类人往往不能够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情,多将注意力集中于自身内部的感受,睡眠较浅易醒或惊醒,常能回忆起生动的梦境;情绪抑郁、焦虑的人容易从梦中惊醒,因而自感梦多且睡不实。因此,这类人应该努力去改变自己的性格特征,虽然这一点不容易做到,但是相信功夫不负苦心人,当你晚上能够安然入眠的时候,你会欣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保持情绪良好:一些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证明,那些情绪良好乐观的人往往不会做噩梦,或者很少做噩梦。也有专家建议在入睡之前想象生活中一些值得高兴的事情,也能够避免噩梦现象的发生,其实,不管什么时候,良好的情绪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变被动为主动: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做噩梦的人都有这么一个特点,即在梦中他们都是受害者,很少是统治者或者施害者。所以心理学家就提出这么一个建议:经常做噩梦的人能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地应付自己需要面对的困难和挫折,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改变或者影响噩梦的内容。
其实,如果能够注意以上几点,摆脱被噩梦纠缠的日子也就会越来越近了,而且取而代之的可能是一个你想了很久的美梦。
有人说,良好的心态是健康的一半。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心态与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所谓心态,是指个人对外界或者内在心理刺激的一种反应。
只有拥有健康的心态,才能保证自己客观公正地看待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并进行各种有益的思考,从而形成对自己身体和心理健康有益的看法。而心态不健康的人,往往会时时处处为难自己、压抑自己,从而损害了自己的身心健康。
一、不良心态易引起厌食症
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Nervosa)是一种精神内分泌疾患,多见于处于青春期的女孩,该病的发病率在我国有逐年升高的趋势,这主要与当代社会心理因素尤其以“瘦”为美的偏见有关。
我们知道,当一个人心理状态比较好时,往往有着很好的食欲,但是如若精神状态不好,即便面前摆的是山珍海味,也无心享受。一般来讲,造成神经性厌食症的主要原因是一个人的心态问题,因为现在社会的审美标准是以瘦、以苗条为美,就如同唐朝以胖为美一样。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于是很多人,尤其是年轻的女孩子就分外注意自己的身材和体重,在健康和美丽之间,她们选择了前者,稍稍感觉重了一点、胖了一点就开始减肥。其实按照标准体重来说,根本就算不上胖。不幸的是,她们在减肥的同时,很多不良的、有害健康的状况也随之而来,严重者有可能会危及自己的生命。
典型案例
一名18岁的大一女生。曾因厌食而导致身体明显消瘦,且有毛发脱落的现象。
最初的时候,有月经不调的现象,但是一段时间后出现闭经,长达九个月,于是家人带其住院进行治疗。后来,医生了解到,在入院前的几个月,这名女生曾报名参加学校的舞蹈队,想学习舞蹈,但自认为长得过胖(她按照体重公式:体重kg=身高cm-105-8kg进行测量),对练习舞蹈不利,于是就立志减肥。
最开始,她拒绝吃主食和一些蛋类肉类,只是吃一些水果和蔬菜,吃过之后还要刺激喉部引吐,于是体重从50kg迅速降到40kg。她的父母看到这种情况后就进行劝阻,但是她根本听不进去,还是继续减肥,实在饿得受不了的时候就吃几块饼干或者喝大量的水。没多久一些不良症状相继出现,例如腹胀、恶心、厌食、月经不调、毛发脱落等,于是不得不入院进行治疗。直到一个月后,才稍有好转,但依旧进食较少。
这名女生性格内向,比较任性。出院后不久,又开始实施“减肥计划”,之前的症状又一次复发,甚至较上次更为严重,于是不得不进院进行治疗,医生诊断为神经性厌食症,并认为造成此病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该女生的心态不正。
案例分析
所谓神经性厌食症,指的是由于长期以来摄入食物量较少,营养成分达不到身体的需要,由此导致很多不良症状逐渐开始出现。主要有体质消瘦、面色苍白、四肢细削、容易劳累疲惫、常常会失眠、毛发脱落、皮肤干燥、头晕恶心、尤其是看到食物可能会有一种想吐的感觉。但是这一系列神经官能症的表现经检查却又不能发现任何的器质性病变,于是在医学上把其称之为神经性厌食症。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女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疾病,大多是从减肥开始的。事实上,有很多女孩子根本就不在胖人的行列,纯属不良心态在作怪,在她们看来,是越瘦越美,其它一切都是次要的,包括最为重要的健康。于是很多女孩子开始拼命减肥,结果可能造成精神抑郁、情绪不佳、孤独怪癖,进而导致神经性厌食症的发生。案例中的那位女孩子就是一个这样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