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林徽因全集
7429200000110

第110章 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3)

后殿由形制上看,大概与正殿同时,当心间补间铺作用斜拱斜昂,如大同善化寺金建三圣殿所见。后殿前庭院正中,尚有唐代经幢一柱存在,经幢之旁,有北魏造像残石,用砖龛砌护。石原为五像,弥勒正中坐,左右各二菩萨挟侍,惜残破不堪;左面二菩萨且已缺毁不存。弥勒垂足交胫坐,与云岗初期作品同,衣纹体态,无一非北魏初期的表征,古拙可喜。

霍县西福昌寺

西福昌寺与东福昌寺在城内大街上东西相称。按《霍州志》,贞观四年,敕尉迟恭监造。初名普济寺。太宗以破宋老生于此,贞观三年,设建寺以树福田,济营魄。乃命虞世南,李百药,褚遂良,颜师古,岑文本,许敬宗,朱子奢等为碑文。可惜现时许多碑石,一件也没有存在的了。

现在正殿五间。左右朵殿三间,当属元明遗构。殿廊下金泰和二年碑,则称寺创自太平兴国三年。前廊檐柱尚有宋式覆盆柱础。前殿三间,歇山造,形制较古,门上用两门簪,也是辽宋之制。殿内塑像,颇似大同善化寺诸像。惜过游时,天色已晚,细雨不辍,未得摄影。但在殿中摸索,燃火在什物尘垢之中,瞻望佛容而已。

全寺地势前低后高。庭院层层高起,亦如太清观,但跨院旧址尚广,断墙倒壁,老榭荒草中,杂以民居,破落已极。

霍县火星圣母庙

火星圣母庙在县北门内。这庙并不古,却颇有几处值得注意之点。在大门之内,左右厢房各三间,当心间支出垂花雨罩,新颖可爱,足供新设计参考采用。正殿及献食棚屋顶的结构,各部相互间的联络,在复杂中倒合理有趣。在平面的布置上,正殿三间,左右朵殿各一间,正殿前有廊三间,廓前为正方形献食棚,左右廊子各一间。

这多数相连络殿廊的屋顶;正殿及朵殿悬山造,殿廊一面坡顶,较正殿顶低一级,略如东福昌寺大殿的做法。献食棚顶用十字脊,正面及左右歇山,后面脊延长,与一面坡相交;左右廊子则用卷棚悬山顶。全部联络法至为灵巧,非北平官式建筑物屋顶所能有。

献食棚前琉璃狮子一对,塑工至精,纹路秀丽,神气生猛,堪称上品。东廊下明清碑碣及嵌石颇多。

霍县县政府大堂

在霍县县政府的大堂的结构上,我们得见到滑稽绝伦的建筑独例。大堂前有抱厦,面阔三间。当心间阔而梢间稍狭,四柱之上,以极小的阑额相联,其上却托着一整根极大的普拍枋,将中国建筑传统的构材权衡完全颠倒。这还不足为奇;最荒谬的是这大普拍枋之上,承托斗栱七朵,朵与朵间都是等距离,而没有一朵是放在任何柱头之上,作者竟将斗栱在结构上之原义意,完全忘却,随便位置。斗拱位置不随立柱安排,除此一例外,唯在以善于作中国式建筑自命的慕菲氏所设计的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得又见之。

斗栱单昂四铺作,令栱与耍头相交,梁头放在耍头之上。补间铺作则将撑头木伸出于耍头之上,刻作麻叶云。令栱两散斗特大,两旁有卷耳,略如爱奥尼克(lonic)柱头形。中部几朵斗栱,大斗之下,用版块垫起,但其作用与皿版并不相同。阑额两端刻卷草纹,花样颇美。柱础宝装莲瓣覆盆,只分八瓣,雕工精到。

据壁上嵌石;元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某宗室“自明远郡(现地名待考)朝觐往返,霍郡适当其冲,虑郡廨隘陋”,所以增大重建。至于现存建筑物的做法及权衡,古今所无,年代殊难断定。

县府大门上斗栱华栱层层作卷瓣,也是违背常规的做法。

霍县北门外桥及铁牛

北门桥上的铁牛,算是霍州一景,其实牛很平常,桥上栏杆则在建筑师的眼中,不但可算一景,简直可称一出喜剧。

桥五孔,是北方所常见的石桥,本无足怪。少见的是桥栏杆的雕刻,尤以望柱为甚。栏版的花纹,各个不同,或用莲花,如意,万字,钟,鼓等等纹样,刻工虽不精而布置尚可,可称粗枝大叶的石刻。至于望柱,柱头上的雕饰,则动植物,博古,几何形,无所不有,个个不同,没有重复,其中如猴子,人手,鼓,瓶,佛手,仙桃,葫芦,十六角形块,以及许多无名的怪形体,粗糙罗列,如同儿戏,无一不足,令人发笑。

至于铁牛,与我们曾见过无数的明代铁牛一样,笨蠢无生气,虽然相传为尉迟恭铸造,以制河保城的。牛日夜为村童骑坐抚摸,古色光润,自是当地一宝。

赵城县侯村女娲庙

由赵城县城上霍山,离城八里,路过侯村,离村三四里,已看见巍然高起的殿宇。女娲庙《志》称唐构,访谒时我们固是抱着很大的希望的。

庙的平面,地面深广,以正殿——娲皇殿——为中心,四周为廊屋,南面廊屋中部为二门,二门之外,左右仍为廊屋,南面为墙,正中辟山门,这样将庙分为内外两院。内院正殿居中,外院则有碑亭两座东西对立,印象宏大。这种是比较少见的平面布置。

按庙内宋开宝六年碑:“乃于平阳故都,得女娲原庙重修,……南北百丈,东西九筵;雾罩檐楹,香飞户牖,……”但《志》称天宝六年重修,也许是开宝六年之误。次古的有元至元十四年重修碑,此外明清两代重修或祀祭的碑碣无数。

现存的正殿五间,重檐歇山,额曰娲皇殿。柱高瘦而斗拱不甚大。上檐斗拱,重拱双下昂造,每间用补间铺作一朵;下檐单下昂,无补间铺作。就上檐斗拱看,柱头铺作的下昂,较补间铺作者稍宽,其上有颇大的梁头伸出,略具“桃尖”之形,下檐亦有梁头,但较小。就这点上看来,这殿的年代,恐不能早过元末明初。现在正脊桁下且尚大书崇祯年间重修的字样。

柱头间联络的阑额甚细小,上承宽厚的普拍枋。歇山部分的梁架,也似汾阳国宁寺所见,用斗拱在顺梁(或额)上承托采步金梁,因顺梁大小只同阑额,颇呈脆弱之状。这殿的彩画,尤其是内檐的,尚富古风,颇有《营造法式》彩画的意味。殿门上铁铸门钹,门钉铸工极精俊。

二门内偏东宋石经幢,全部权衡虽不算十分优美,但是各部的浮雕精绝,须弥座之上枋的佛迹图,正中刻城门,甚似敦煌壁画中所绘,左右图“太子”所见。中段覆盘,八面各刻狮像。上段仰莲座,各瓣均有精美花纹,其上刻花蕊。除大相村天保造像外,这经幢当为此行所见石刻中之最上妙品。

赵城县广胜寺下寺

一年多以前,赵城宋版藏经之发现,轰动了学术界,广胜寺之名,已传遍全国了。国人只知藏经之可贵,而不知广胜寺建筑之珍奇。广胜寺距赵城县城东南约四十里,据霍山南端。寺分上下两院,俗称“上寺”“下寺”。上寺在山上,下寺在山麓,相距里许(但是照当地乡人的说法,却是上山五里,下山一里)。

由赵城县出发,约经二十里平原,地势始渐高,此二十里虽说是平原,但多粘土平头小岗,路陷赤土谷中,蜿蜒出入,左右只见土崖及其上麦黍,头上一线蓝天,炎日当顶,极乏趣味。后二十里积渐坡斜,直上高冈,盘绕上下,既可前望山峦屏嶂,俯瞰田陇农舍,及又穿行几处山庄村落,中间小庙城楼,街巷里井,均极幽雅有画意,树亦渐多渐茂,古干有合抱的,底下必供着树神,留着香火的痕迹。山中甘泉至此已成溪,所经地域,妇人童子多在濯菜浣衣,利用天然。

泉清如琉璃,常可见底,见之使人顿觉清凉,风景是越前进越妩媚可爱。

但快到广胜寺时,却又走到一片平原上,这平原浩荡辽阔乃是最高一座山脚的干河床,满地石片,几乎不毛,不过霍山如屏,晚照斜阳早已在望,气象仅开朗宏壮,现出北方风景的性格来。因为我们向着正东,恰好对着广胜寺前行,可看其上下两院殿宇,及宝塔,附依着山侧,在夕阳渲染中闪烁辉映,直至日落。寺由山下望着虽近,我们却在暮霭中兼程一时许,至人困骡乏,始赶到下寺门前。

下寺据在山坡上,前低后高,规模并不甚大。前为山门三间,由兜峻的甬道可上。山门之内为前院,又上而达前殿。前殿五间,左右有钟鼓楼,紧贴在山墙上,楼下券洞可通行,即为前殿之左右掖门。前殿之后为后院,正殿七间居后面正中,左右有东西配殿。

山门山门外观奇特,最饶古趣。屋盖歇山造,柱高,出檐远,主檐之下前后各有“垂花雨搭”,悬出檐柱以外,故前后面为重檐,侧面为单檐。主檐斗拱单抄单下昂造,重拱五铺作,外出两跳。下昂并不挑起。但侧面小柱上,则用双抄。泥道重拱之上,只施柱头枋一层,其上并无压槽枋。外第一跳重拱,第二跳令拱之上施替木以承挑檐榑。耍头斫作蚂蚱头形,斜面微,如大同各寺所见。

雨搭由檐柱挑出,悬柱上施阑额,普拍枋,其上斗拱单抄四铺作单拱造。悬柱下端截齐,并无雕饰。殿身檐柱甚高,阑额纤细,普拍枋宽大,阑额出头斫作蚂蚱头形。普拍枋则斜抹角。内部中柱上用斗拱,承托六椽栿下,前后平椽缝下,施替木及襻间。脊榑及上平榑,均用蜀柱直接立于四椽栿上。檐椽只一层,不施飞椽。如山门这样外表,尚为我们初见;四椽栿上三蜀柱并立,可以省却一道平梁,也是少见的。

前殿前殿五间,殿顶悬山造,殿之东西为钟鼓楼。阶基高出前院约三米,前有月台;月台左右为甬道,通钟鼓楼之下。

前殿除当心间南面外,只有柱头铺作,而没有补间铺作。斗拱,正心用泥道重拱,单昂出一跳,四铺作,跳头施令拱替木,以承橑檐榑,甚古简。令拱与梁头相交,昂嘴势甚弯。后面不用补间铺作,更为简洁。

在平面上,南面左右第二缝金柱地位上不用柱,却用极大的内额,由内平柱直跨至山柱上,而将左右第二缝前后檐柱上的“乳栿”尾特别伸长,斜向上挑起,中段放在上述内额之上,上端在平梁之下相接,承托着平梁之中部,这与斗拱的用昂,在原则上,是相同的,可以说是一根极大的昂。

广胜寺上下两院,都用与此相类的结构法。这种构架,在我们历年国内各地所见许多的遗物中,这还是第一个例。尤其重要的,是因日本的古建筑,尤其是飞鸟灵乐等初期的遗构,都是用极大的昂,结构与此相类,这个实例乃大可佐证建筑家早就怀疑的问题,这问题便是日本这种结构法,是直接承受中国宋以前建筑规制,并非自创,而此种规制,在中国后代反倒失传或罕见。同时使我们相信广胜寺各构,在建筑遗物实例中的重要,远超过于我们起初所想象的。

两山梁架用材极为轻秀,为普通大建筑物中所少见。前后出檐飞子极短,博风版狭而长。正脊垂脊及吻兽均雕饰繁富。殿北面门内供僧像一躯,显然埃及风味,煞是可怪。两山墙外为钟鼓楼下有砖砌阶基。下为发券门道可以通行。阶基立小小方亭。斗拱单昂,十字脊歇山顶。就钟鼓楼的位置论,这也不是一个常见的布置法。殿内佛像颇笨拙,没有特别精彩处。

正殿正殿七间居最后。正中三间辟门,门左右很高的直棂槛窗。殿顶也是悬山造。

斗栱五铺作,重拱,出两跳,单抄单下昂,昂是明清所常见的假昂,乃将平置的华拱而加以昂嘴的。斗拱只施于柱头不用补间铺作。令拱上施替木,以承橑檐榑。泥道重拱之上,只施柱头枋一层,其上相隔颇远,方置压槽枋。论到用斗拱之简洁,我们所见到的古建筑,以这两处为最;虽然就斗拱与建筑物本身的权衡比起来,并不算特别大,而且在昂嘴及普拍枋出头处等详部,似乎倾向较后的年代,但是就大体看,这寺的建筑,其古洁的确是超过现存所有中国古建筑的。这个到底是后代承袭较早的遗制,还是原来古构已含了后代的几个特征,却甚难说。

正殿的梁架结构,与前殿大致相同。在平面上左右缝内柱与檐柱不对中,所以左右第一二缝檐柱上的乳栿,皆将后尾翘起,搭在大内额上,但栿(或昂)尾只压在四椽栿下,不似前殿之在平梁下正中相交。

四椽栿以上侏儒柱及平梁均轻秀如前殿,这两殿用材之经济,虽尚未细测,只就肉眼观察,较以前我们所看过的辽代建筑尚过之。若与官式清代梁架比,真可算中国建筑中梁架轻重之两极端,就比例上计算,这寺梁的横断面的面积,也许不到清式梁的横断面三分之一。

正殿佛像五尊,塑工精极,虽然经过多次的重妆,还与大同华岩寺簿伽教藏殿塑像多少相似。侍立诸菩萨尤为俏丽有神,饶有唐风,佛容衣带,庄者庄,逸者逸,塑造技艺,实臻绝顶。东西山墙下十八罗汉,并无特长,当非原物。

东山墙尖象眼壁上,尚有壁画一小块,图像色泽皆美。据说民(国)十六(年)寺僧将两山壁画卖与古玩商,以价款修葺殿宇,唯恐此种计划仍然是盗卖古物谋利的动机。现在美国彭省大学博物院所陈列的一幅精美的称为“唐”的壁画,与此甚似。近又闻美国堪萨斯省立博物院,新近得壁画,售者告以出处,即云此寺。

朵殿正殿之东西各有朵殿三间。朵殿亦悬山造,柱瘦高,额细,普拍枋甚宽。斗拱四铺作单下昂。当心间用补间铺作两朵,稍间一朵。

全部与正殿前殿大致相似,当是同年代物。

赵城县广胜寺上寺

上寺在霍山最南的低峦上。寺前的“琉璃宝塔”,冗立山头,由四五十里外望之,已极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