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林徽因全集
7429200000102

第102章 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6)

统计证实住户对园圃之爱憎恰与事实上花园之受整治与否平行。但调查所访问的7,023家中,6,491家表示要一个自己的花园。这表示这点在新建设上实不得不注意。有统计显示,住户想要迁移的原因,住在市中心者百分之九十是要换所好一点的住宅,而只有百分之十九是要接近工作地点。外围住户则亦有百分之六十二要较优的住处,而有百分之二十六要接近工作地。各围的问题,由于这个方面的调查,又更为明晰。

(四)原则的提议及结论

波思维尔研究组在他们详细调查分析统计伯明罕市的住宅问题以后论点约略如下:

他们用社会调查方式来研究住宅问题,就是承认“人的因素”的重要。他们不只问房子如何,他们所需要的是住户们如何生活的。同住处相连的问题是工作地点,生活状况,关系于这两个前题上。这个立刻将庞大的工业及其所需的大量人口,及这些人工的一切生活,牵在一个问题以内。他们认为每个已发展的工业大城,今日必须选择决定它要再加扩展的政策,还是要节制展大趋向的计划。无论如何每市为解决工业及居民需要的展动与乡郊及邻镇都有密切的牵连,因此它是普遍的为全国乡区设计问题。故建议:

(1)宜设立负责的全国设计委员会作总的规定及计划。地区的支配为设计的关键,如个人产业同公共福利的整体设计发生抵触时,当局必须有法律根据可以处置办理。政府如何酬偿私人牺牲出让的各种地区的细则,虽不在这研究的范围内,但应什地区分配的法律,则认为必须产生。故建议;(2)支配地产为公共利益的使用,必须修改现有法则。因伯市近三十年来所吞并的郊野已达极大面积,将建造地区展至极大限度,过此则市心与市郊距离将不能解决居住问题反而产生严重不便,加甚市区的不健康。故建议;(3)限制再展市境,保留“绿带”郊区。因伯市“中心”房屋人口双重密度之高,地区有限而重工业又不能移动,工厂与工人住处两面都需要隙地,而双方寸步不能开展建议;(4)(a)创立“附庸新镇”(SateliteTowns)。伯市工业种类极多,有可移与不可移性质的分别。选择其可移的数种配合成小组迁至“附庸新镇”以减轻中心压力腾出隙地;这种新镇距市边境二十英里至三十英里为最便。以特别快车联络,则在时间上可在半小时以内到达市区。

(b)在拥挤地带创立“集合工厂大厦”。伯市有一万二千家轻工业,每厂只需百余工人。将这些集中于五六层楼工业大厦中,虽不能减轻人口密度但可以救济地区的拥挤,增出空场集中公共卫生及福利设备。

(c)必须留在旧地的著名的重工业工厂近旁所腾出的隙地重新做近代分配。

(d)与重工业工厂相连,必须留在中心的住户,宜用近代数层公寓大厦,借立体扩展以补地区纳不足。以近代的设备,改善住屋的供应且节省面积以留出合理的空场。如今日已建在Emilystreet的公寓及mansonette集体小住宅及TerraceHouse等。为使必须拆除的旧屋与新造新屋之间和缓经常的进展。建议;(5)规定寻常住宅年数的限制。伯市中心街道之不合用已不可讳认,如果对地区之分配使用,政府有正当权限,直通的交通干道与林荫大道都必须经营,建议;(6)建造林荫大道,在最近可能时间内以补公园之不足。鉴于近来所建新村的缺乏公共生活兴趣的中心,住户之间失却当时集居睦邻情感的自然表现,新村住宅竟变成一种宿舍,无村镇家园的意义,故建议;(7)市府应协助教励社交福利中心的设立,如有幼稚园,卫生处,图书馆及小礼堂的集中建筑物,以便社交生活的产生及共同兴趣的增进。

结论由于各种实况的调查,研究组先得了三个结论:

(一)如果不先作全市的统筹计划,并且如果对“地区的应同”没有法律来制裁和决定其适当分配时,局部的改善影响了全市系统的失败。(二)每个问题的解决,在市政调整的程序中,都借力于多面关联的许多因素,所以住宅整体的改善,任何个别单面的处置都不能圆满胜任。(三)一切提议仍只是原则上纲领,细项改善须在实行时逐步解决,与环境调整。

(五)参考提示

1、上项资料是关于一个已经过度发展的工业城里的住宅问题。经类似“社会调查”的方法,将一切居住情况作出统计。我们所得到的是经各时代发展而造成的拥挤情况及拥挤原因。

2、这调查的价值就在于实况报告可以指示具体解决途径,避免纯粹的理论改善原则。这实况报告目的即在于改善,故供给各方面的确实数字,而同时暴露任何变动在实际上的困难。指出许多“调整”陷于事实上的矛盾,提倡不得已的解决方式,牵涉到迁移一部分工作中心的办法。因住的环境的优美条件显而易见故他们不惜费时再加以讨论。这里许多数字都是指出位的条件与工作的连带关系。第—重要的是住与工作的距离;地区上的距离;借交通工具在时间上的距离;因交通工具每个工作人员每日车费的负担;及使住与工作脱节的危机。

在理论上所应有的良好配置,今日大牛因交错的既成事实之存在,难于买施,故今后切底的改善,必须由全市统筹的计划入手:一万面用和投分期拆移的程序,达到计划上的分配;一方面迅速开辟新工作中心,以产生新的居生区域,逐渐疏散观存市民的密度,亦即消除贫民窟的最基本步骤。

3、以伯市工业之盛,经济力量之雄厚,一世纪末竟无法消除拥挤及不卫生的贫民居宅区,这个事实应使我们惊讶警惕,它的原因我们应加以认识。这调查团的结论是,以往的错误由于过分限于局部改善,改善的各种条件,因已限定的情况,竟成互相抵触的因素。如接近工作时间经济的地区,可能即成为围绕工作中心过于拥挤内地区,缺少空地林木,不合卫生的区域。如在交通上加以便利,可能因添设支线而加增复杂情形及居民负担。如发展工作厂场,使不超过现代化的合理密度,必须增加工业地区的面积,这又等于进迫本已有限的工人居住面积,更使其拥挤、如无限制的仅是使居宅向外扩展,则最外围的住宅与中心的工作距离愈增,交道与时间的经济便又成习题。故今后必须大规模的全盘筹划,如辟新中心,乃至于将工业的一部移出旧有已过密的中心。经济不允许我国蹈他化的覆辙。我们今后救济住宅房荒,绝不宜在市中区,增设不已,以求目前及局部的救济。在旧市左近必须开辟新的,疏离的,若干工作的中心,各中心间设置交通干线。

4、因私人地产权利之足以妨碍全百计划上合规的地区分配,这调查会认为最基本的改善需先增加政府对地区使用之法律上权限。这一点颇为重要。中国郊区多为耕地,市区内房屋简陋者居多,工业尚未正式开展。开辟新区,重划旧区,及拆建移建均较简便,主要点在于地主之公益观念,及政府的地区使用权的规定。

我们一切正在开始,宜早拟研究定出计划,逐步推进,不宜失却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