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血腥的盛唐(全7册)
7399700000255

第255章 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异族入侵(7)

一瞬间,满朝文武鸦雀无声。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姓刘的给事中忽然大步走出队列,面对鱼朝恩厉声道:“敕使(当时对宦官的统称)是想造反吗?现在京师周围大军云集,您不想同心戮力抵御敌寇,却想裹挟天子弃宗庙社稷而去,不是造反是什么?”

此言一出,鱼朝恩当场语塞。

他又惊又怒,可想了半天,实在想不出一句反驳的理由,只好拂袖而去。

为《资治通鉴》作注的元人胡三省在这个地方写了一句批语:“给事中刘君,身立庙堂,刚正不阿,有如此英雄表现,史书中居然连他的名字都没有,不知道唐朝设立史馆是干什么用的。”

诚哉斯言!

中国历史上的史官虽有秉笔直书、不畏强权的传统,但这只是一种抽象的精神,能按照这种精神行事的史官恐怕是寥若晨星、屈指可数的。大部分史官,拿的是皇帝的俸禄,看的是大官的脸色,在作历史记录时,或许都会遵循某种约定俗成的行规,那就是:乌纱帽大的,不仅要录其言,载其行,更要留其名;至于乌纱帽小的,能把你的事迹如实记录就算对得起你了,你还想要什么?

名留青史,千古流芳?

做梦去吧!

从永泰元年九月中旬到下旬,关中地区一直暴雨倾盆,这给吐蕃军队的行军造成了极大困难。眼看各路唐军已经在长安外围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加上天气如此恶劣,吐蕃人只好放弃攻打长安的计划,掉头攻击醴泉(今陕西礼泉县),准备最后捞一把就走。

与此同时,党项军队则在白水(今陕西白水县)和蒲津关(今陕西大荔县东黄河渡口)一带烧杀掳掠,数日后引兵遁去。

九月底,吐蕃军队劫掠了大量财帛和数万男女后,开始向北撤退。行至邠州时遇到回纥军团,吐蕃人马上又打起了长安的主意,遂与回纥合兵一处,掉头围攻泾阳(今陕西泾阳县)。

由于仆固怀恩已死,吐蕃与回纥谁也不服谁,都想当老大,结果差点翻脸,遂分开扎营,相互戒备。

此时驻守泾阳的是郭子仪。

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一个将对手分化瓦解、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机会。

郭子仪即刻遣使前往回纥军营,希望与回纥化干戈为玉帛,共同攻击吐蕃。回纥人看着来使,半信半疑地说:“郭公的确在此吗?你在骗我吧?若真在此,何不出来一见?”

使者带回了回纥人的话,郭子仪对左右说:“如今敌众我寡,不能跟他们硬拼。当初,回纥曾数度与我们结盟,我现在亲自前往回纥大营,和他们再续前盟,定能不战而下。”

诸将闻言,一致要求郭子仪挑选五百精骑作为护卫。郭子仪说:“这是害我。”随即跃上马背。他儿子郭晞拉住马缰阻拦他说:“回纥人是虎狼,大人是帝国元帅,岂能拿自己的命去赌?”郭子仪说:“今天如果跟他们开战,不仅我们父子会同死沙场,国家也会陷入危险之地。我诚心诚意前去会盟,他们若能接受,则为四海之福;若不能接受,我身虽死,全家亦可保全。”说完狠狠一鞭抽在郭晞手上,厉声喝道:“走开!”

随后,郭子仪只带着数名亲兵出城,来到回纥大营外喊话:“郭子仪前来拜访。”

回纥人一听,顿时又惊又疑。

咱们不过就这么随口一说,没想到他还真来了。

回纥大元帅药葛罗(登里可汗之弟)更是不敢相信。他马上命大军列阵,然后骑马立在阵前,搭弓上箭,一脸警惕。

接下来发生的一幕更加让人难以置信——只见郭子仪单骑驰入营中,一边策马向药葛罗走来,一边“免胄、释甲、投枪”,也就是把身上的头盔、铠甲和武器全部扔掉了。

回纥诸酋长面面相觑,异口同声说:“真是郭子仪!”随即纷纷下马,毕恭毕敬地向郭子仪行跪拜大礼。

郭子仪翻身下马,就这样手无寸铁地走到药葛罗面前,说:“你们回纥有大功于唐,唐朝待你们亦不薄,为何背弃盟约大举来侵?这是弃前功而结怨仇、背恩德而助叛臣的愚蠢行为!仆固怀恩背叛君王、离弃母亲,又能给你们带来什么好处?我现在只身前来,要杀要剐悉听尊便,只不过我的部下必与你们死战!”

药葛罗万万没想到郭子仪会走这步险棋。如今人家孤身前来、手无寸铁,光这份胆识就足以令人敬畏三分;而自己则如临大敌、剑拔弩张,首先在气势上就输给了对方。换句话说,双方虽然尚未开战,但第一回合,郭子仪已经不战而胜了。

药葛罗干笑几声,一脸尴尬地说:“怀恩欺骗我们,说天可汗已经驾崩,说您也已去世,国中无主,我们才敢前来。而今既知天可汗在上都,令公又在此统领大军,而怀恩又已经为天所杀,我曹岂敢与令公开战!”

郭子仪知道,眼下自己虽然在道义上占了上风,但仅凭道义是无法让回纥人退兵的。说白了,要想不战而屈人之兵,不仅要晓之以理,更要诱之以利!

这一次来,郭子仪已经给回纥人准备了一份厚礼。

当然,这份厚礼不是现成的,需要回纥人跟唐军联手去取。

因为东西在吐蕃人那里。

郭子仪说:“吐蕃人凶残无道,趁我国内乱之际,侵我边塞,焚我州县,掳我财帛子女。此次,吐蕃所掠之财不可胜计,马牛杂畜满山遍野,运载财物的队伍长达数百里,这是上天赐给你们的礼物,不取岂不可惜?站在你们的角度替你们考虑,我个人以为,没有什么比这更有利的事情了。”

药葛罗一听到“所掠之财不可胜计,马牛杂畜满山遍野”这句话,眼睛一下子就亮了。

对啊,与其跟唐朝为敌,一个州一个县的辛辛苦苦去抢,还不如把吐蕃人抢来的东西一股脑儿全给劫了!奶奶的,如此省心省力的大好事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药葛罗越想越美,赶紧一脸正色说:“我被怀恩所误,差点铸成大错,实在对不住令公。请令公给我一个出力的机会,我一定击败吐蕃人,以此将功赎罪。”

郭子仪单人独骑、三五句话,就把来势汹汹的回吐联军给摆平了。

唐回双方把盏盟誓,握手言和。一场迫在眉睫的大战役就此烟消云散了。

吐蕃人得到唐回结盟的消息后,大为惊骇,当天晚上就拔营而逃。唐回联军合力追击,在灵台(今甘肃灵台县)西郊大破吐蕃军队,斩杀万余人,夺回大量财帛,并救回被掳掠的男女四千人。

随后,仆固怀恩麾下的一些骁将自知难有作为,遂陆续归降朝廷。

至此,仆固怀恩之乱宣告终结。

“郭子仪单骑盟回纥”的一幕,从此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经典战例。

仆固怀恩败亡了,回纥人和吐蕃人也都走了,代宗李豫终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可是,天下能从此太平吗?

永泰元年的深冬,代宗李豫伫立在历尽劫难的长安宫阙之上,伫立在二百八十九年的大唐王朝的历史中途,看见此前一百四十七年的帝国往事在他的视野中渐行渐远——无论是旧日的繁华与荣光,还是曾经的无奈与苍凉,都已泛黄枯萎,随风而逝。

未来的岁月,李唐王朝能否远离血火与刀兵的劫难,能否重现昔日的辉煌?

李豫不知道。

他只知道,此时此刻的大唐帝国,与安史之乱爆发以前的大唐帝国相比,已经面目全非、判若天渊了。

李豫清楚地记得,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也就是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前一年,天下有户口九百余万,人口五千二百八十余万。然而,到了史朝义败亡后的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户部呈奏的普查结果是:天下总户数仅余二百九十余万,总人口只剩下一千六百九十余万。也就是说,经历了一场安史之乱,帝国的总户数就减少了六百余万,总人口锐减了三千六百万,整整丧失了三分之二!

三千六百万……这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啊!

不,这不是数字,这是三千六百万条有血有肉的生命,这是三千六百万个鲜活生动的灵魂!可他们就在这样一场空前的浩劫与灾难中消失了,就这样被历史佬儿的无情之手一下子抹掉了……

李豫感到了一种浸透骨髓的无奈和悲凉。

他不敢再往下想了。

他只能默默地向天祈祷,祈祷李唐王朝能够在未来的岁月里四海升平、帝祚永昌。

此刻,凛冽的北风正在龙首原上驰骋呼啸,四方的浓云正在长安上空奔涌漫卷。辽阔苍茫的天地之间,这座历经劫难的大唐帝京,看上去显得无比的渺小和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