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名家看定南
7341300000026

第26章 附录(1)

辉煌的成就深刻的启示

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30年来,定南县在基础极其薄弱的情况下,乘改革开放东风,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充分发挥定南紧靠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广东的地域优势,紧紧把握京九铁路和赣粤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的交通优势,依托县内矿产和生态的资源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改革发展不断实现新的突破,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影响力逐步扩大,谱写了“五型定南”的新篇章。

一、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主要成就

数字是枯燥的,但它能反映我县发展的真实图景。30年来,我县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035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179605万元,增长258倍,平均增幅高达7%,并于2007年人均GDP成功突破1000美元,达1234美元,在重要的人均指标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财政总收入也由1978年的249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26200万元,增长22倍,平均增幅高达8%,2007年以62%的增长速度名列全市第一,全省第二;真正实现了“小县大作为、小县大跨越”。

(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在改革开放推动下,我县经济同全国一道步入了持续快速发展的新时期。2007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79605元,是1978年的258倍,平均增幅高达7%。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县通过实施“对接珠三角,建设新定南”和“五型定南”发展战略,发挥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全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初步形成了以生猪、脐橙为主体的农业主导产业,培育壮大了一批以矿产品精深加工为主体的工业优势产业集群,推动国民经济步入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2007年,GDP增速高达1%,列全市第一;并实现人均生产总值1234美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关,在重要的人均指标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标志着我县的综合实力跃上了新台阶,经济发展开始步入了“黄金发展期”。

(二)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三产结构经历了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23”到“132”、“312”、“321”,最终到“231”的演变过程,三次产业比重由1987年的5:7:8演进为2007年的1:4:5,一产比重下降了4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上升了7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上升了7个百分点。特别是近几年来,二产比重在2005年成功超过一产,2006年超过三产居主体地位后,又于2007年实现了二产占GDP的比重成功突破40%,达4%,首次超过全市的平均水平。同时,工业化水平(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由1980年的24%上升到2007年的8%,提高了56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已经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已经形成。

(三)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集群化趋势日益明显

改革开放前夕,我县工业基础薄弱。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施“主攻工业”战略以来,县域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07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达160246万元,是1978年的72倍,年均递增94%。特别是近年来,我县依托资源优势培育形成了以钨和稀土精深加工为主的优势产业集群,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建设工业园区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使县域工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2007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02110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2%,全县产值超亿元企业已达5家。工业园区聚集效应不断增强,2007年入园投产企业已达41家,实现工业总产值76985万元,实现利税8631万元,成为县域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极。通过长期努力,我县已形成了以矿产品精深加工、制药、电子、轻纺等一批优势产业集群,正在快速实现由山区小县向工业强县的历史性跨越。

(四)农业产业调整成效显著,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县通过出台系列鼓励特色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1978年至2007年,全县农业增加值由2385万元增加到70455万元,翻了29倍,年均发展速度达9%。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县依托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按照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要求,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着力推进生猪、脐橙两大主导产业发展,使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全县出栏生猪435617头,是1978年22520头的34倍,年出栏万头以上的生猪养殖企业达18家,成为全省有名的生猪养殖示范县和供粤港生猪基地县;2007年脐橙种植面积达3万亩,是1978年果业种植面积的99倍,形成了“历市—天九—龙塘”百里脐橙带。

(五)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实切加大了投资力度,交通、城镇、农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长期落后的面貌得到了根本改变。1978年全县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为0255亿元,2007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45亿元,是1978年的25倍,年均增速达2%。特别是京九铁路和赣粤高速公路定南段的建成通车,结束了定南无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历史,使我县的区位优势凸显,为实施“对接珠三角,建设新定南”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7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已达775公里,比1978年的408公里增加了367公里。城市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县城建成区面积到2007年已达56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24%,首次超过全市2%的平均水平。与此同时,自2004年开始,投入近3亿元资金进行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六)居民收入快速提高,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7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成15765元,是1978年505元的22倍,年均增长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6元,比1978年的157元增长近18倍,年均增长1%,当年按照农村小康标准折算,农民整体生活质量的综合评分已达到5分,8个生活指标已达到小康水平。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城乡居民的存款余额不断上升,2007年全县城乡居民存款达127269万元,是1978年64万元的58倍。同时,随着消费环境的改善和消费观念的更新,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稳步提高,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596元,为2004年的16倍,年均增长4%;农民人均消费支出330682元,为1984年271元的122倍,年均增长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