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宋代:文治兴盛
7233100000008

第8章 屈辱苟安的宋高宗

南宋开国皇帝赵构是北宋皇帝宋徽宗的第九子,是宋钦宗之弟,曾被封为康王。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举南侵时,赵构奉宋钦宗之命出使金国求和。途经磁州(今河北省磁县)时,州官宗泽劝阻他说:“金国要你去议和,这是骗人的把戏。他们已经兵临城下,求和还有什么用?你此去岂不是自投罗网!”百姓也拦住他的马,不让他北去。赵构害怕被金国扣留,便驻留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县),自称河北兵马大元帅。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北宋灭亡了。金兵大掠之后,押着俘虏,运着财宝北去。

这时,赵构在北宋遗臣的拥戴下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县南)继位,史称宋高宗,改年号为建炎。

宋高宗在位初期,起用抗战派李纲为相,以宗泽为汴京留守,发动军民抗金。金兵闻讯后,为了彻底消灭宋朝,又挥军南下。宋高宗在金兵追击下仓皇南逃。一天,他在黄河北岸被金兵追上了,多亏忠臣之子李马舍生忘死地背着他逃到船上,过了黄河,才幸免于难。不久,在女真骑兵的凌厉攻势下,他吓破了胆,便罢免了李纲,起用投降派黄潜善、汪伯彦,一味求和,把宋军防线由黄河一线南移至淮、汉、长江一线。

这样,抗战形势逆转,金兵分兵三路轻易渡过黄河,在不到三个月之内即占领了西自秦州、东至青州一线的广大地区。

从建炎元年(1127年)到绍兴八年(1138年)的十余年间,宋高宗一直辗转在东南沿海各地躲避金军。

后来,岳飞、韩世忠大败金兵,金兵这才同意议和,但条件是必须杀了抗金名将岳飞。

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历已是1142年),在奸相秦桧的策划下,将克扣粮饷和谋反的罪名强加给岳飞,将其杀害。然后以割地、纳贡、称臣的屈辱条件,与金朝订立了和约,史称“绍兴和议”。

“绍兴和议”结束了长达十年的战争状态,宋辽双方之间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和平。

这样,宋高宗借军民抗战的鲜血换来了和平,总算在杭州安顿下来。

在这二十年间,由于北方百姓躲避金兵,大量南逃,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了南方,使南方的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九月,金废帝完颜亮撕毁和议,再次大举南侵。金兵在采石矶(今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为虞允文指挥的宋军击败,使南宋转危为安。

在宋军大捷的有利形势下,宋高宗仍屈辱求安,因而遭到了军民的强烈反对,他的统治再也难以继续维持下去了。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以年老厌政和颐神养志为借口宣布退位,禅位于太子赵昚,自称太上皇。

赵构虽然在政治上昏庸无能,但精于书法,善写真书、行书、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其书法左右了南宋书坛,后人多效法其笔迹。在他的影响下,朝廷上下人人学习书法,蔚成风气。一时间,以高宗为中心,南宋几乎掀起了一个学书高潮。陆游曾赞扬说:“思陵(宋高宗)妙悟八法,留神古雅,访求法书名画不遗余力。清闲之燕,展玩摹拓不少怠。”

宋高宗著有《翰墨志》一卷,影响了南宋书法的发展,为中国书法作出了贡献。

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宋高宗病死于临安宫中的德寿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