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谋略始祖:姜尚
7202200000004

第4章 韬略鼻祖,千古武圣(1)

(一)全胜不斗,不战而胜

姜太公深知用兵之道在于吊民伐罪,惩恶扬善,用兵之略在于不战而胜,以谋取胜,所以他极为重视军事韬略,讲究不战而胜的谋略。这是说,吊民伐罪,夺取天下的策略,要在政治上争取民心,军事上求得不战而胜。因为民众是胜利之本,所以要想不战而胜,无伤而胜,就要依靠民众,与民众共甘苦、同好恶,上下同心,相互救援,如此方能攻守自如,“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就是“与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恶相助,同好相趋。故无甲兵而胜,无冲机而攻,无沟壑而守”之义。

为了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姜太公十分重视“文伐”的作用。所谓“文伐”,就是“以文事伐人,不用交兵接刃而伐之也”。即用非军事手段讨伐、征服、战胜敌人。《六韬·武韬·文伐》篇中,姜太公提出了十二种“文伐”的方法,具体说明了“文伐”的内容、方法、策略、目的等。其主旨是采取各种方法,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收买、分化、瓦解、离间、麻痹、削弱敌人,转化敌我情势,造成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态势,然后取而代之。以“文伐”为“武伐”准备条件,奠定基础,开辟道路。只有将“文伐”与“武伐”结合起来,方能达到战胜敌人的战略目的。所以结论是“十二节备,乃成武事。所谓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见,乃伐之”。

其实,姜太公的“文伐”之略、之法,在灭商兴周的过程中,一贯注意运用、实施,早在“周西伯拘羑里”时,上述有的方法就已得到采用,并取得了成功。当时散宜生、南宫括等人向姜太公请教、商量救文王之策,太公献计以美女、奇物、珍宝献纣王,使之赦免文王,文王归国后,实行仁政,收归民心,以待纣之失,最终“乃遂其谋”。文王之谋,乃太公之谋。这与“文伐”和“武伐”的“十二节”中的不少内容是相同的,究其实则为姜太公一人所思所谋。

由此可见,姜太公一贯注重“文伐”“谋胜”,主张因势利导。《六韬·武韬·三疑》篇武王与太公的问对中,太公作了具体地说明。武王想建立功业,却有三种疑问:恐怕力量不足以进攻强大的敌人,不能离间敌方国君的亲信,不能瓦解敌国军民。针对武王所问,太公提出了攻强、离亲、散众的策略,即攻强以强,离亲以亲,散众以众。具体措施是:因之,慎谋,用财。就是说,要因势利导,慎用计谋,使用钱财。袭击强大的敌人,必须采取各种谋略、计策,去怂恿敌人、收买敌人、离间敌人、瓦解敌人,使敌人营垒分化,骄横强暴,争夺利益,淫乐迷乱,彼此怀疑,上我圈套。我运用计谋,敌人却不了解我的真实意图;我取得了胜利,敌人却不知,这就是智谋可以产生财富,养育万民,辅佐君主“以王天下”的道理所在。

《六韬》重谋胜,姜太公重“文伐”“韬略”,旨在求不战而胜,这是中国历代兵家和论兵者所崇尚的用兵之略。兵圣孙武,注重战略,尤贵谋胜,主张不战而获全胜。他认为,虽然“兵贵胜,不贵久”,但是最上策则是以“谋”取胜,做到不战而胜,所以他力主谋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他的军事谋略思想。即对敌作战,即使百战百胜,也不是最高明的计策,只有“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上策,所以要以“谋攻”取胜,不战而胜。这才是中国兵家“贵谋”的原因,亦是其智慧的显现。

(二)抓住战机,智勇者胜

战争是敌我交战双方的智慧、勇力之争。两军相抗,要想战胜敌人,保存自己,就要与敌人进行智力和勇力的竞赛,愚蠢的武夫不行,胆怯的懦夫也不行,只有智勇双全者,方能克敌制胜。姜太公深知此理,深通此道,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不用展开军队就能取得胜利,能够在无形之中取得胜利。最高明的智者不用战斗就能使敌人屈服。经过与敌人白刃相杀殊死搏斗而取得胜利的不是良将,战败之后而补救过失的不是智者,智慧与众人相同的人不是国师,技艺与众人相同的人不是国工。军事行动最重要的是攻必克,用兵作战最重要的是保守机密,攻击敌人最重要的是出其不意,谋敌制胜最重要的是计不失误。这样就可以未战先胜,收到事半功倍之利。姜太公进一步指出,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够按兵不动,等待战机,不受干扰,伺机而动,看到取胜的时机,就要捉住战机,毫不犹豫,无所畏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如疾风闪电,惊马奔驰,所向披靡,打击敌人,战胜敌人,这才是机智的指挥者。如果犹豫不决,害怕狐疑,就会贻误战机,招致失败,所以聪明的指挥者就会抓住战机而不放过,机智的指挥者一旦决计就毫不犹豫,这样才能无往不胜。

姜太公肯定用兵之道在于集中统一,兵胜之术在于密察敌情,抓住战机,出其不意,取胜之道关键在于把握战机,利用态势。因此要掌握时机,夺取胜利。这就是“兵道”,即用兵之道,用兵打仗、克敌制胜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在这篇《兵道》的问对中,姜太公针对周武王之问,具体阐发了用兵之道、兵胜之术的内容、要旨,强调了统一指挥、存亡转化、示形用机、乘胜出击对战争胜利的重要作用,如此用兵,变化多端,神妙莫测,无往不胜,这才是智者之胜。

在《六韬·犬韬·武锋》篇中,姜太公在回答周武王的“用兵之要”时,列举了十四种打击敌人的有利战机,使我必胜,致敌必败。这十四种打击的情况,是在审察、密察、明察敌人行动变化的基础上,从其变化中见其可击之时、之机,以使“敌人必败”。由于战场形势千变万化,有利战机转瞬即逝,因此捕捉、把握战机,适时、乘机打击敌人,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姜太公深知此理,深通此术,故强调抓住战机,适时出击,取得胜利。姜太公的这些军事理论和指挥艺术,充满了智慧,显示了智慧。

姜太公还明确指出,要战胜敌人,既要智胜、斗智,又要武胜、斗勇,该出击时就出击,这就需要讲究“必胜之道”。因为他深知“勇斗则生,不勇则死”的道理。这就是说夜间偷袭敌国境内,突破敌人四面包围时,要在审知敌人各种不同的情况后,采取不同的战法,奋勇战斗,英勇杀敌,使敌人不能阻挡我军的突围。因此,需要“勇力”和“勇斗”。在渡过江河溪谷时,要想突破大水、广堑、深坑之阻,也要靠“勇力”“勇斗”。要明确告诉士卒:“勇斗则生,不勇则死。”这样就会使三军英勇杀敌,勇往直前,无往不胜,“吾三军皆精锐勇斗,莫我能止”。

在姜太公所提倡的“勇力”“勇斗”之“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勇”不是愚夫鲁莽、草率之“勇”,而是在“审知敌人”、明察地形、了解自己、巧妙指挥的基础上,才实施勇猛突围,并设下埋伏,阻敌追兵,我军“若从地出,若从天下”,这种用兵入神,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非智者不能为。所以说姜太公的“勇”,是与“智”紧密相连的,是以“智”为前提的“勇”,是智勇双全的“勇”。只有智勇双全,才能攻取战胜。

(三)施行诡诈,以奇制胜

战胜是敌我双方灵活的实力对抗、较量。由于战争所独具的特殊性,即诡诈性、多端性、无常性,交战双方常常以诈用兵,制造假象,欺骗对方,诱敌上当,取得胜利,这便增加了军事认识的复杂性、曲折性。这就要求战争的指挥者,既需要以超常的能力去认识、思考、驾驭战争;更需要透过敌人活动的现象、敌人制造的假象识破敌人的意图和设计、制造假象欺骗敌人,诱敌上当,这便是用兵的诡诈性所在。

中国古代兵书战策,历代兵家兵略,都强调“兵以诈立”“兵者诡道”“兵不厌诈”“出奇制胜”等,姜太公对此亦有详论。他认为,用兵之法,三军之众,兵卒之动,必有奇正、分合之变。要想克敌制胜,而不被敌所制,就要施奇谋,用奇计,以奇胜。而奇谋、奇胜、奇计,来源于人的无穷智慧,有了智慧,运用奇谋,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奇胜。战争的态势随着敌人行动的变化而变化,两军对峙,彼此较量,运用奇正的策略、战法,来源于指挥者智慧、谋略无穷,奇正的策略、战法也随之无穷了,因此,要保守军情机密,做到我知敌,而敌不知我,并施用智谋、奇计,出其不意,示弱骗敌,这就有事半功倍之效。

姜太公在《奇兵》篇中,专门论述了出奇制胜的问题,并在其他的有关诸篇中,从各方面具体论证了施诡诈,用奇谋,出奇兵,欺迷敌,以胜敌的策略。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