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谋略始祖:姜尚
7202200000002

第2章 历史时代,生平著作(1)

(一)炎帝远裔,出生东吕

姜尚,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号飞熊。商朝末年人,其始祖四岳伯夷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吕地,因此得吕氏。姜太公为炎帝神农氏54世孙,伯夷36世孙。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师,封齐王,妻名申姜,共有13子(丁、壬、年、奇、枋、绍、骆、铭、青、易、尚、其、佐),女邑姜封周武王妃、皇后。公元前1211年,殷朝庚丁八年己酉年出生于东海上(《史记·齐太公世家》);公元前1072年戊辰年,周康王六年,卒于周首都镐京,岁寿139岁。

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所以他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以贴补家用。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无论宰牛,还是做生意,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

由于他的道德功业,为后人所推崇、称颂。有人把他由人变为神,列为神仙之首,说他能呼风唤雨、使神役鬼;有人把他尊为“兵家鼻祖”;齐人称他为“天齐至尊”等等。历代文人墨客、哲人智士、兵家武士,都在诗词文论、兵书战策中,抒发情怀,对他称赞有加。他们或观太公留下的历史遗迹而抒发己志,或以太公事迹为据而引申己论,颂扬其功。

关于姜太公的出生地,文献记载不一,主要有河内说和东海说。

关于河内说。《吕氏春秋·首时》篇说:“太公望,河内人也。”历史上第一个给太公故里定位的是东汉史学家高诱(涿县人),他在注释《吕氏春秋·首时》和《淮南子·汜论》时,两度把姜太公注释为“河内汲人”。《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望吕沿者,东海上人。”西晋汲郡出土的《竹书纪年》专载姜太公为“魏之汲邑人”。《水经注》载:“(汲县)城西北有石夹水飞湍峻急,人亦谓之磻溪,言太公尝钓于此也。城东门北侧有太公庙,庙前有碑云:太公望者,河内汲人也。县民故会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曰:太公本生于汲,旧居犹存,君与高,国同宗,载在《经》《传》。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泉上又有太公庙,庙侧高林秀木,翘楚竞茂,相传云:太公故居。”宋代著名学者罗泌在所著《路史·发挥》中说:“太公望河内汲人也。”清朝王昶在《金石萃编》载:“去汲县治北二十五里,崇岗巉岩,林木丛茂,有泉滃然,其下距泉复二里许,相传吕太公墓在此,故名其泉为‘太公泉’,士人即其建庙以祀焉……”清乾隆二十年《汲县志》载:“太公泉在县治西北二十五里,流十余里,伏流入地。太公泉东,太公之故居也。”

关于东海说。《孟子·离娄上》说:“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吕氏春秋·首时》篇说:“太公望,东夷之士也。”《后汉书·郡国三》注引《博物记》云:“太公吕望所出,今有东吕乡。又钓于棘津,其浦今存。”《水经注·汶水》云:“(汶水)又北过淳于县西,故夏后氏之斟灌国也。周武王以封淳于公,号曰淳于国。”《水经注·齐乘》云:“莒州东百六十里有东吕乡,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

究竟何说为确,据史籍和当代有关专家的考辨,认为东海说根据较为确凿。东吕乡当为姜太公出生地。古代“吕”、“莒”本为一字,“莒”为周代国名,即为现在山东省莒县。东吕乡、东吕里在莒城东面,今属山东省日照市。汉代张华《博物志》明确标出:“海曲城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西汉的“海曲’则为现在的“日照”。今人杨伯峻对姜太公里籍作了具体的考辨。他说:“阎若璩《四书释地续》云:‘后汉琅邪国海曲县,刘昭引《博物记注》云:太公吕望所出,今有东吕乡。又钓于棘津,其浦今存。又于清河国广川县棘津城,辨其当在琅邪海曲,此城殊非。余谓海曲故城,《通典》称在莒县东,则当日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即是其家。汉崔瑗、晋卢无忌立《齐太公碑》以为汲县人者,误。《孟子译注·离娄上》所论有据、甚确。”就是说,姜太公的出生地在今山东省东部黄海之滨的日照、莒县一带,亦正是司马迁所说的“东海上人”之义。

(二)半生微贱,待遇明主

姜太公作为一位传奇式的历史人物,其前半生怀才不遇,穷困微贱;后半生终遇明主,大展宏图。

关于姜太公的早年活动,民间传说很多,流传很广,主要有“渭川坐钓”“图牛朝歌”“买食孟津”等。这些传说无非是说他时运不济,一事无成,事事倒霉,偏偏又娶了一位刁悍不讲理的老婆,将他逐之门外。虽然姜太公是天下最有名望的老人,但因家境贫寒,生活中常遇窘困,以至于被“老妇”逐至门外,为生计奔波。

其实,姜太公作为“东夷之士”,自幼聪颖好学,稍长精研数术之学,深究天地变化之道,通晓人事成败之要。又因其为共工、蚩尤之后裔,故崇尚祖先共工、蚩尤的武功之道及其用兵之术,并深察黄帝战胜蚩尤的战法、阵法。姜太公通过研究、演练用兵布阵,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从而掌握战争的规律和取胜的韬略,这为他后来的军事谋略理论和战争指挥实践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姜太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暴君、民贼当政的黑暗、残暴的时代,出身寒贱而满腹经纶的英雄却无用武之地;他家贫难娶妻而成为马氏赘婿,这种夫入妇家的女婿,在当时自然为妇家和外人所轻。这种政治上的不得志,家庭中的受轻视,便是姜太公大半生“测微”的原因。

姜太公虽然“有其才不遇其时”,不为暴君所用,又为老妇所逐,但是他怀有“治天下有余智”的雄才大略,能遇坎坷、处逆境而心不灰、志不衰。他已逾而立之年,在以后的三十多年中,一直奋发进取,探究治国安民之道,治军用兵之略,以求入世,康国济民。姜太公被逐后,在滨海隐居数年,静观、明察天下大势,审知、明辨国家治乱之源,而决定自己的志行去就。于是他离开故乡西行,向殷都朝歌进发,以求灭殷复仇,实现报国之志。

据说姜太公垂钓磻溪,周文王见到姜太公并以礼拜之。姜太公钓到玉璞,上面刻有:“周受命,吕佐昌。德合于今,昌来提。”又传姜太公于磻溪垂钓,三年不获鱼。人们劝他不要再钓了,他说:我之钓鱼之意,不是你们所能理解的。终于钓到一条大鲤鱼,从鱼腹中得到兵书《玉钤篇》。这些说法虽不乏演义夸张、预言附会的成分,但是姜太公以钓鱼为由,待遇明主,等待时机,以求入世,负荷担道,解民倒悬,当为事实。不论是周文王以打猎为名而到“渭水访贤”,还是姜太公“磻溪垂竿”以等待西伯,都说明他们“雄才大略”的一致,故“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周文王求贤若渴,姜太公择主心切,其所以如此,就在于政局所迫,纣王暴虐,讨伐此独夫民贼刻不容缓,所以他们一见面便志同道合,共图灭商兴周、行仁禁暴、吊民伐罪大业。

周文王与姜太公会面后,太公提出了一系列的灭商兴周的军事谋略、治国方略、化民之策,这就使文王解除了“犯上作乱”之忧。纣王暴虐,讨伐独夫,诛杀民贼,吊民伐罪,以杀止杀,实为义举,不为叛逆。因此,姜太公辅佐文王、武王伐纣王,顺乎时势,合乎民意,必然胜利。从此姜太公登上了政治历史舞台,从“观兵孟津”“会盟诸侯”到“大战牧野”“灭商成功”,从“齐国始祖”“因俗简礼”到“开源节流”“千古武圣”,从而创立了轰轰烈烈,流芳千古,泽及万世的不朽功业。

(三)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据说姜太公隐居在渭水河边,也就是当时的西岐,终日独自在渭河垂钓。与众不同的是,太公的鱼钩是直的,上面不挂鱼饵,最特别的是鱼钩不放入水中,只是离水三尺。他一边钓鱼一边念念有词:“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路过的人们见了,都嘲笑这人不会钓鱼。可是姜尚并不理会,只笑道自己不但要钓一条大鱼,还要钓一个王侯。太公钓鱼的奇特方法传到了西伯侯姬昌那里,姬昌知道后,派了一名士兵去传姜尚来。太公并不理睬这个士兵,只顾自己钓鱼,并自言自语道:“钓啊,钓啊,鱼儿不上钩,虾儿来胡闹!”姬昌听了士兵的禀报后,改派一名官员去请太公来。可是太公依然不答理,边钓边说:“钓啊,钓啊,大鱼不上钩,小鱼别胡闹!”姬昌这才意识到,这个钓者必是位贤才,要亲自去请他才对。于是他斋戒三日,沐浴更衣,带着厚礼,前往磻溪去聘请姜尚。这一请可费了力了,一去就是八次。当姜尚答应出山辅佐时,传说姬昌还亲自为姜子牙驾车八百步,这才有了日后姜尚为周朝开创的八百年基业。这就是有名的文王访贤的故事。

至于“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句歇后语,不论真假,至少包含着一些处世哲学,也可供今人参考。先看第一层含义,鱼,你愿意被我钓,因为你不是一般的鱼,因为你知道我是姜子牙,知道姜子牙是个神仙。小鱼儿被我钓上来,以后就能借着我的法力让你上天。你知道神仙是不随便吃荤的,就算要吃,也不会吃你这条凡鱼。你不是条笨鱼,而是条聪明的鱼。我不需要多么主动地去找鱼饵和鱼钩,你都会来咬钩被我钓上来。你是自己想被钓,不是我逼你的,更不是我诱惑你的,是你自愿的。这就叫做愿者上钩。这也是这个典故的第一层、最基本的含义。再看第二层含义,鱼,我想钓你。我姜子牙钓鱼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而不是为了吃鱼。我姜子牙不是凡人。和凡人用一样的方式钓鱼,那我即使不是凡人,也会被别人当成凡人。所以我一定要用凡人做不到、不会用的方式去钓鱼。当然,我用某种不寻常的方式去钓鱼,别人就一定会认为我不是凡人:如果我用无饵直钩钓不到鱼,别人就会认为我是个蠢人;如果我能钓得着鱼,别人就会认为我是个奇人。我的目的就是让别人注意到我是个奇人,所以,鱼我想钓你。鱼,我不会伤害你的,我只是要你帮我做做样子。等我的目的达到了,你还在你的水中自由地游来游去;因为我还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我也许不能真的帮你上天成仙,但是我不会忘记你的,因为你帮过我。这就是这个歇后语的前半句——姜太公(要)钓鱼。最后看第三层含义,鱼,我想钓你,你也愿意被我钓。我姜子牙需要你帮我演完这出戏,达到我的目的。你小鱼儿也希望被我钓上来,接近我,沾沾我身上的仙气。我要把戏演得更成功更吸引人,不能用普通的方式;加上我行动匆忙,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鱼饵和鱼钩,你就帮帮忙自己咬钩上来吧。我们这叫互相帮助,互惠互利。所以这出戏我们缺少谁都不行。这就是整个歇后语合在一起的意思,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四)著作概论,真伪考辨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旧题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现在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此书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兵家类中不见著录,但在儒家类著录有《国史六》:“即今之《六韬》也,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字与韬同也。”《隋书·经籍志》明确记载:“《太公六韬》五卷,周文王师姜望撰。”但从南宋开始,《六韬》一直被怀疑为伪书,特别是到了清代,更被确定为伪书。然而,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就有《六韬》的五十多枚,这就证明《六韬》至少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了,对它的怀疑与否定也不攻自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