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安民为天:三峡工程百万移民的历史启示
7194300000067

第67章 以河流的名义(11)

中央领导人到库区对移民嘘寒问暖,与他们拉家常。通过唠家事、谈国事,政府与移民群众之间加强了沟通与融洽。许多思想不通的移民,打消了思想顾虑,积极配合当地政府主动搬迁。

2003年6月13日,三峡水库135米蓄水成功!

2006年9月29日,三峡水库成功蓄水156米!中南海最高决策层没有忘记为三峡水利工程做出巨大奉献和牺牲的库区人民,对库区百万移民的生存状态和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2002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濛濛秋雨中前往丰都县考察三峡库区移民迁建情况。他对当地干部说,移民工作是关系广大移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一方面,要加快移民迁建进度,确保三峡工程二期移民目标如期实现;另一方面,要加快库区经济发展,帮助移民群众广开致富门路,使库区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2003年10月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走进库区的移民新区、对口支援企业、迁建学校、乡村农舍,他与移民亲切交谈,详细地询问移民的生活、生产情况。

在这次考察中,温家宝总理对库区移民舍小家、为国家,牺牲了自己利益和库区政府付出的艰苦努力给予充分肯定,但同时也指出,从总体上看,库区的产业支撑不强,就业问题比较突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高,经济社会发展和三峡工程建设的任务仍然相当繁重和艰巨,要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再接再厉,尽心尽责,团结协作,确保库区移民安稳致富。

温家宝总理要求在继续做好移民安置的同时,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库区经济,解决移民长远生计问题上。

2003年4月上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到重庆考察;2003年5月中旬,当防治“非典”进入最关键的时候,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到库区考察。

2003年6月中旬和2004年7月上旬,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两次走进三峡库区,考察库区经济社会发展。

2004年4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副委员长王兆国,副委员长兼秘书长盛华仁一起走进三峡库区,深入到厂矿企业、移民新区、学校和农户家中,考察库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吴邦国在任副总理时就分管三峡事务,几乎每一年都要到三峡检查移民工作。他指出,库区一方面要抓住机遇,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培育经济增长点,发展特色经济,加强劳务派遣,继续开展对口支援,吸引有影响力的企业来库区投资办厂,搞好旅游资源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大力发展旅游业。但同时也要加强库区环境生态建设,加强对地质灾害的治理,以确保三峡库区水资源的清洁安全,造福当代,荫及子孙。

2006年4月22日,温家宝总理沿着长江岸边蜿蜒起伏的山路,从重庆驱车近两个小时,来到了南沱镇的睦和村。宁静的小山村因为总理的到来一下就热闹起来。总理走进移民群众中间,亲切地询问移民安置补偿是否落实,住房是否有所改善,看病有没有保障,孩子上学是否还要交钱?

洪顺快老人告诉总理,蓄水后他家的房子和土地都被淹了,政府补助了5万元。如今,他住进了新房。地虽然少了,但种上柑橘,收入比以前多了。

温家宝总理说,你们生活好,我才能安心。

行至南沱镇联丰村六组,温家宝让司机停车,沿着山路向一户农家小院走去。闻讯赶来的乡亲们将总理围在庭院中间。村民叶德平告诉总理,六组有500多亩地,三峡工程蓄水到175米之后要淹掉114亩。

“现在做了什么准备?”

“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在柑橘林中套种蔬菜,利用水塘搞好水产养殖。”

温家宝总理说,农业结构调整核心问题是市场,关键是要让农产品有销路。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跟总理聊家常。

温家宝总理恳切地问道:“大家还有什么困难吗?”叶德平说:“要是能解决修路和吃水问题就好了。”到联丰村的土路崎岖不平,村民喝水靠打井,一遇天旱吃水就成问题。

“国家扶持一部分,农民投工投劳,把路修好,把吃水问题解决。”温家宝对叶德平说,“这还要尊重大家的意见,可以开个会,问大家愿不愿意。”

总理话音未落,村民们齐声说:“愿意!”当晚,温家宝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库区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温家宝说,库区应办好四件事:一是解决库区移民行路难、饮水难问题;二是结合发展农牧业特别是养殖业,大力发展农村沼气;三是统一规划,把柑橘做成库区大产业;四是科学论证,实行移土培肥工程,把将要淹没的沃土移到山上肥田。

温家宝总理说,在三峡工程建设中,广大移民“舍小家、为国家”,形成了奉献、奋斗、创业的移民精神,这是库区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国家要扶持库区的发展,广大移民要树立自强不息的信念,把库区建设得更加美好。

2006年8月,重庆库区遭遇50年不遇的特大高温袭击,库区近两个月不下雨,河流干涸,土地龟裂,移民庄稼枯焦,全市800多万人饮水困难,800多万头牲畜渴死,电力缺口已达130万千瓦……库区罕见的旱灾惊动了北京,移民的生活状态,牵动着中南海……10月2日,温家宝总理又一次来到重庆,他走访了受灾地区,在合川走进了三峡外迁移民的家。不到半年,日理万机的共和国总理两次到重庆了解三峡移民的生存状况……2006年4月26日,国务院会议室,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回良玉、国务委员周永康、华建敏等四位国务院领导出席。

这是建国57年以来,国务院召开的第一次水库移民工作会议。会议内容只有一个:从2006年7月1日起,对全国8万多座水库产生的2000多万农村移民进行为期20年的后期扶持,直接发钱补贴移民。

20年内,共和国将直接发放3000亿元给水库农村移民!

直接发钱给水库农村移民补贴生活,这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最为直接的表现,是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状态下,实行惠民、利民的一个重大举措。

公示时间:3天调查人:杨小东联系电话:1320628举报电话:72702006年的10月、11月,库区移民村社到处都贴满了“公示”。百万移民奔走相告:国家政府对移民的生活开始补贴啦!

2006年11月,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库区考察时指示:一定要尽快把移民扶持资金发放给移民!中国所有大中型水库的农村移民开始领取每人每年600元的生活补贴费。当三峡库区不少移民在确认政府不是补贴一年,而是补贴整整20年时,眼里竟噙着泪水……移民老马说:“国家’前期补偿‘兑了现,现在’后期扶持‘也兑了现,我们三峡移民总算赶上了一个好时候!惠及移民则库区安宁,移民安稳则社会安定。三峡工程,是人类科学进步到一定的阶段,把广袤的”桑田“变成一片”沧海“的宏伟工程,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三峡百万移民因而注定是一个充满沧桑感的”特殊的人群“。不管世事如何变迁,在现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三峡百万移民这个”特殊的人群“和”特殊的概念“将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特殊话题“。话题的衍生地不仅仅是在三峡库区渝、鄂两省市,而是包括近17万外迁移民在内的10多个省市地区……一位资深移民工作者坦言: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如何改变百万移民的生存状态,让移民安心、库区安宁、社会安定,仍然是对库后来逐步形成后期扶持的共识。最初是直接发钱给移民,后来发展到建设一些项目进行生产扶持。从实际效果来看,项目扶持很难将每个项目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公平地辐射到每个移民,再加上项目市场风险大、行政成本高,处理不好,还可能产生”权力寻租“,导致移民心理失衡,造成移民群体的不稳定。

直接发钱给移民,对每一个移民来说都很公平。后期扶持与移民切身利益挂钩,移民群众也能算清自己从后期扶持政策中能得到多少利益和实惠。

这是一个不会忘却的时代!三峡工程,是人类发展历史上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组合,是孙中山的”长江一梦“,是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超凡的构想,是邓小平果断主持论证、决策,是以江泽民、胡锦涛为总书记的领导集体具体实施、兴建的一项跨世纪工程。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几代人的心血、智慧和力量。

漆林在国务院三峡办工作期间,经历了共和国的三届总理。他深情地回忆说:“李鹏总理为三峡鼓与呼,筹措资金、发动移民搬迁,可以说是呕心沥血。朱镕基总理以卓越的胆识、非凡的气魄调整移民政策,掀起了移民外迁大潮,并增加了环境、生态、治理地质灾害等方面的投入,为库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温家宝总理一上任就为水库移民的后期扶持制定了一系列安民、抚民、惠民政策。共和国三任总理推出的一系列体恤库区民生的重大举措,无一不流淌着浓浓的人文关怀。”

记得20世纪80年代,我参加了四川省作家班的学习,作家们曾围绕“盆地意识”舌剑唇枪,展开过激烈的大讨论。以写四川大地主刘文彩庄园而轰动全国的著名作家陈之光先生,在讲课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一句著名的成语叫井底之蛙,四川人有一句俗话叫“顶起草帽就以为是天”。巴蜀地区近年来出不了大作家,出不了扛鼎之作,就是根深蒂固的“盆地意识”在脑海里作祟。落后的意识不仅制约了盆地经济的发展,也禁锢了文化人的思维。观念上的陈旧,视野上的局限,必然导致经济文化的落后。

三峡夔门,是“四川盆地”一个重要的地理标志,也是“盆地意识”的一个心理标志。

走出夔门,拓展视野,才容易突破“盆地意识”的束缚。名满中华的当代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巴蜀大地就有朱德、邓小平、陈毅、刘伯承、聂荣臻等等,他们哪一个不是走出了夔门?

古代有李白、苏东坡、杜甫、白居易等,哪一个不是走出了夔门?

当代有郭沫若、巴金、沙汀、艾芜、李颉人、何其芳、马识途等等,这些作家中,又有哪一个不是早年就冲出了夔门?

只有走出夔门,摈弃盆地意识,突破峡谷的封锁,挣脱夔门的束缚,最后才能走向浩瀚无垠的大海!陈之光先生的话一直在我脑际回旋……这些年来,陈腐的观念、狭窄的思维、偏于一隅的地域视野、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自始至终统治着我的大脑,支配着我的行为。就因为,我没有足够的勇气大胆走出夔门。

一个地处“夔门内”的人,一个“体制内”思维的人,在这种“双重身份”制约之下的我,能写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峡百万移民吗?即或能凑成篇章,又能“顺乎时代之潮流,合乎民众之需要”吗?

三峡工程防洪标准是“千年一遇”,对文学创作来讲,百万移民这个浩大的工程也是一个“千年难遇”的好题材。作为在长江边生活了一辈子的我,不写出一部作品,就愧对“一川流水,半江渔火”。于是,我决定扬长避短,用长篇报告文学的样式,披露一些鲜为人知的人和事,重点采写三峡移民之后的生存状态,写移民资金的幕后故事,写区各级政府执政能力的长期考验……时下,中国社会各阶层有两句出现频率极高的话叫“以人为本”和“建设和谐社会”。这是执政者对社会理想状态的追求和愿景。

“和谐”这两个中文字,我们的祖先创造它时,就赋予了特殊的含意。把这两个字拆分开来,细细咀嚼一番不难发现:“和”竟是由“禾”与“口”这两个字组成的;禾,就是五谷、粮食;要有雨露滋润,禾苗才会茁壮生长。口,就是指人,人的口生下来就要吃饭;人人有饭吃才称之为“和”。笼而统之说,这个简简单单的“和”字,却蕴涵着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吃饭穿衣问题。

谐,则是由“言”与“皆”组合而成。在“言”字中,也含有一个口字,其意是指人除了要吃饭,还要说话;皆,就是“人人都要”之意。人人都要说话,人人都能发表自己的见地,这是社会民主政治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如果库区百万移民父老乡亲人人有饭吃有衣穿,人人有事做有活儿干,人人有话也能说出来,那一定是一个和谐的库区、和谐的社会。

探寻我国社会发展轨迹就不难看出,唐代的“贞观之治”,明代的“永乐盛世”,清代的“康乾盛世”,无一不是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转型时期,从对抗、冲突走向对话、融合的过程。

历史似乎在昭示一种必然,如果冲突各方都能求同存异,进行真诚的对话、相互的渗透、融合,共同构筑一种社会文明大厦,让人们团聚在遮风挡雨的大厦之下,才能共同拨响盛世之音的美妙和弦。

今天,一部分消失的三峡,将会在国人心目中渐渐走向远古、走向神化。而生长在三峡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一部分在故土上留守下来,一部分噙着泪义无反顾地走向远方,永远离开了三峡!

长江这条伟大的母亲河,一定会因为拥有三峡百万移民这样一群优秀的子孙而感到自豪。因为,他们舍小家、为国家义薄云天的壮举,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三峡移民的故事也将世代传承,因为,他们为这个伟大的时代书写了人类移民史上最为瑰丽的篇章。

让我们记住三峡,记住百万移民,谨以这条伟大河流的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