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太极道德
7108000000053

第53章 不为而成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尹子,老朽接着强调几句,切记:以身合天地,以心合大道,日久自能参透天地运行机制。天下虽大,那又如何?能脱胎换骨,超凡入圣者)不必走出家门,也能知道天下发生和将发生的事;不必看窗外,也能知道天道循环到了什么令候,所以,你能安定自家身心就可以了。大道只在人心,不必外求,很多人东奔西跑,那是本末倒置。跑得愈远,懂的愈少,离道越是荒远。

真正懂得大道者,淡然无欲,清静平和,不行而知天下事,不看能道天下物,不为而成自家功业。

解曰:

世间的学问,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知行合一,此谓真才实学。修炼的学问,成本最简,能物我两忘如庄周梦蝶,不知道蝶是我,或我是蝶,即是恍惚;能于恍惚之间,忽然有觉有得,即是真空妙有的得,这即是智慧,即是无上正等正觉。

恍惚状态,无须读万卷书,也不需行万里路,能于行走坐卧之间物我两忘,那点意思自在其中,因而禅家要求行走坐卧,不离 “这个 ”。于拳,十三势歌谓之 “刻刻留心在腰间”、 “势势存心揆用意”。

可见修炼的用心,恰是无心,能不着色相,亦不着空相,即是 “无无亦无 ”,即是 “湛然常寂 ”,即是 “真静 ”。释迦老人当年受尽千辛万苦,学尽所见所闻法门,依然找不到心中正慧,绝望之间,坐于菩提树下,心说,不悟正法不起此坐,死在这树下算了,这是心死了。心死而神活,就在念头不动的寂然间,蓦然有感遂通大彻大悟,原来众生皆具佛性。

为何说众生皆具佛性呢?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可见万物无不生于道、成于道、灭于道,都是道的载体,因而说众生皆具佛性,众生皆是道根。

老人家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佛祖成道便是如此,多年碌碌之功尽归无为,方知 “无不为 ”之功只是 “为无为 ”而成。释迦老人于菩提树下成道,菩提树也跟着沾光,几千年来,菩提树时时处处活在人的心中,菩提子也卖得高价钱。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也就这样罢。

既然老人家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猜度开去,也许老人家就是如此成道的。作为国家图书管理大员,时时日日游历于帛山简海之中,某日累极了,随即伏案而眠,渐入寂然无为之乡,经过多年的善观、善护念,终得大成。最后看周气数尽,遂骑牛西去,不料被海关查扣,于是留下买路钱,道德五千言就此诞生。

随朱师学习太极拳期间,约是2006年夏秋的样子,武馆应邀请,搬到了新乡市郊一座学校里,住宿环境大为改善,一个人住在一楼某个套间里。某天睡觉,恍惚间突然脑门一松,看到满天星星,灿然醒目,清冷而温润;月亮则硕大无朋,且不是一个,周身闪烁着灿灿的辉光,温润而高贵。当时以为是在做梦— ——隔着几层楼,于是起身揉几下眼睛,发觉不是梦中,于是躺下再睡;就在半睡不睡间,又是满天星月灿然,满天清湛澈底。

这约是不窥而见,背后有一个寂然不动,而感而通而观。

如此几次后,忖忖然问朱师,师说,不足与外人道也。

再问,师说,天机不可泄露。

三问,师说,以后你就知道了,不要再讲了。

师是高人,随侍师侧两年,老人家对修炼只字不提,只嘱认真练拳,因此,练太极拳,只需刻刻留心在腰间,势势存心揆用意,日久自得无限风光;拳论说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讲的就是这个心法。

外面,什么也没有。

纵观全章,老人家意思简单明了,一如《西游记》诗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佛即暗指得道,道不远人,人自远之;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即是道源。因而,祖师说修炼之道,不在尘劳不在山,只向心内求就好,所以老人家结尾说 “不为而成 ”。

虽说不为而成,归根结底还是需要 “为”的,什么活也不愿意做,等着不为而成,就与那些 “猪修士 ”实无两样,只是准备年底贡献一身皮肉了。不为人民谋福祉,凭什么峨大冠,享受人民的供养?不为众生谋福祉,凭什么位列高天,享受众生的香火呢?不为,是以无为之心,行勤而行之之行;若无拳拳向道之心,无孜孜不倦为道之心,道如何乐得之呢?佛于树下,说不证此道不起此座,老人家是把身家性命都豁出去了,才了证、了悟的。

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不为同于不为。

当为则为,当为且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