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太极道德
7108000000032

第32章 轻躁之根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尹子,你问修炼如何调伏二气,老朽且与你说。)能稳重性情,就可以避免轻浮的毛病;能把握清静虚止,可以使焦躁得以调伏,心平则气和。所以,君子长出,辎重必备,如此有居有备,不管外面如何繁华热闹或纷乱,都可以保证内心的超然恬淡。这么简单的道理,多么容易掌握!可惜的是,那些居高临下的万车之主,就是不懂得持守这种修养,气浮气燥而轻率行事,所以最终失去了天下。修炼,心浮则气躁。

解曰:

修炼工程,以人意而为即是动心,而非无知无欲,如此则易心浮气躁;气能量的运化,需要厚积而能薄发;人之清气升,是因其有本,而能上下融畅一气的。

心浮气躁

修炼工程,初步下手是以神光下照意土,以日射水,所以心下肾上,有个暗房似的存在,此即丹田。丹田得气,是实现运转河车、施行周天法功的前提。河车如何运转的呢?上文老人家说有物混成,寂兮寥兮,周行而不殆,即是河车的法和功。在生理上的进行,是将丹田之气下会阴,经尾闾,然后逆行,过命门、夹脊、玉枕,继而上透泥丸,再自上而下入丹田,环转任督二脉,此即小周天法。《内经图》上配有一诗,即是阐述此法功的,诗说:“复复连连玄妙周,机关拨转水东流;万丈深潭应见底,甘泉涌起南山头。”

复复连连玄妙周:

是说气转河车,周而复始且一以贯之,即老人家所说的 “周行而不殆 ”,二章所阐述的前后相随即有此意;且原图上玄妙之 “妙”字,是一个 “玄”字加一个 “少”字以示本意,能运转河车行周天之功,本是玄妙之为。太极拳论所说的 “无使有断续处 ”,既是对外形运动的要求,更是对内力运动的要求,隐含的即是这个意思。

机关拨转水东流:

指先天能量在先天真意的指挥下,随着呼吸的调理,循督脉运行,此即老人家所言任督二脉长短相形相较之意;祖师传有睡功,要求头东尾西,面南背北,运转先天能量,按睡功要求正是东流之相。

万丈深潭应见底:

指能量运至会阴,即最下处,至此即须上行。还有说法说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这个 “深深海底行 ”,即是 “万丈深潭底 ”,而 “高高山顶立 ”,即相当于本诗最后一句 “甘泉涌起南山头 ”。

若是运转大周天,则海底指的是足下。

甘泉涌起南山头:

头东尾西,面南背北,气行至南山顶,翻过百会之地,化作一股甘泉款款而下。一个 “见底 ”,一个 “涌起 ”,完成了内炼的 “高下相倾 ”。

运行河车需要能量支撑,此即老人家之例:君子出行,衣食俱备,不管外面如何纷纷扰扰热闹繁华,自家内外条件俱足,所以能燕处超然— ——此谓有底气。万事终有个根本,运行河车的底气总要找到来处,一如用水,坑里的水终究有限,须寻源头活水来。故而祖师留诀指路,说 “天人本一气,彼此感而通;阳自空中来,抱我主人翁 ”,或说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都是要求玄牝之门能开。玄牝之门能开,则先天一气来,主人翁归焉。这个先天一气是 “真我 ”的能量,就是后天河车运转的底气和根本,此谓 “重为轻根 ”。

“阳自空中来 ”,指开门的条件:从无知无欲中来,从寂然不动中来!因此《清静经》说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此心不得清静安宁,奈何?须镇之以无名之朴,以静治躁。此 “静”,是指先天真我之性,此 “躁”,则指后天我性。能不急不躁,则能心平气和。心一平静,万念无迹,至湛然常寂、应物得性,即是实现了以虚合虚,然后能于此虚静之间蓦然有动有觉,即是实现了 “彼此感而通 ”,然后主人翁归来。可见,《清静经》说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 ”,这个 “渐入 ”有个过程,经里没有直说,全凭悟者自得;如果执著于一个空境一个静字,依然是着相住相,不得渐入了,如此则不能观妙观徼了。

所以,老人家说 “静为躁君 ”,是大有深意在。

修炼,如果没有先天能量的支撑,空运空搬,如何混而为一,如何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练太极拳行气运身,若无厚积,何以薄发?未见动静之机,焉知阴阳之母?如何实现气遍四梢,如何能做到首尾相顾呢?因此,对松静之功有了严格要求。

放松,从外形而言,松下去则沉下去,沉下去劲就整了。犹如用袋子装粮食,看上去装满了,提起袋口摇一摇,粮食慢慢松下去了,还可以再装一些,这是松的妙处之一。能松下去,再能静中触动,清气升、浊气降,则实现了行气的虚领顶劲和气沉丹田,做到了气遍全身不稍滞,这是太极拳的 “重为轻根 ”。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本句说明,如果没有理解意会清静的真意,则不能窥见大道之玄之要之机,因而说 “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本人初中时练那几天 “气功 ”,毛病就在此处。

因此,“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是本章的主题。

首章老人家说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阐述了 “无”这个根,要求做到无欲以观妙,二章强调无知无欲,此后,反复阐说有欲之害、无为之妙,老人家可曾离题?众生之所以流浪生死常沉苦海,都是因为失根失君之故。

所以,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做到顾头也顾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