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黑白·永恒的魅力:首届新世纪中国黑白木刻版画学术研讨会文集
7016800000003

第3章 继承新兴版画传统,发挥黑白木刻优势

◎李焕民

不用讳言,黑白木刻在当今美术市场上,除了少数几位名家的作品之外,市场份额很少。有人说:“时代不同了,革命风暴过去了,黑白版画已完成了历史使命,该进博物馆了。”

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我认为不对。

2005年中国十届全国美展去韩国巡展,韩国为此做的大海报就是黑白木刻《奶奶》,为什么?因为它像中国。我这样讲当然不是要大家向徐匡看齐,只是想说黑白版画自有它的优势。

黑白版画的第一个优势在于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与中国书法、金石、篆刻相通,与佛经版画、绣像插图、画谱、剪纸、拓片相承,甚至与中国古老哲学相连。悠久文化造就了中国画家对黑与白的对立统一有特殊的敏感。运用黑白灰、点线面进行造型,经营位置,提升作品审美意境,是中国画家与生俱来的特长。木刻家运用阴刻、阳刻、对称、呼应以及由此引发出来的旋律、节奏,构成极高的审美品格。素描是写实能力的基础,黑白灰、点线面是构图能力的基础。一幅作品经过木版雕刻,素描不见了,剩下的是刀痕,它单纯、明快、有力度、有趣味、有想象空间,在黑白中变幻无穷,在限制中取得自由。

黑白木刻是最直接运用艺术中最基本元素的一个画种,因此它有永恒的魅力,永远不会消失。

黑白木刻第二个优势在于一开始就进入创作。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大批木刻家李桦、胡一川、力群、彦涵等走出画室,用木刻投入战斗。《怒吼吧,中国》是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喊出的最强音,尽管由于画种不同,它在技巧上虽然与米开朗基罗的《奴隶》无可比性,但从创作意象上看则是异曲同工。胡一川的《到前线去》、古元的《减租金》、力群的《钦》、彦涵的《豆选》、王琦的《采石工》、黄新波的《卖血后》、李少言的《重建》等等都是时代的经典之作。70多年来,无数经典构成了黑白版画的传统,这一传统的本质就是:走出“象牙之塔”到人民中去,在斗争中吸取人民的智慧、精神力量,成为人民的艺术。

老一辈艺术家十分尊重艺术规律,不像西方某些艺术“玩家”否定艺术规律,反生活、反主题、反造型、反色彩、反美、反掉一样少一样,最后只剩下一块白布,干脆白布也不要了,走开了,搞行为艺术去了。反艺术规律的口号是“解放”,结果是自杀。

中国黑白木刻最初是用“拿来主义”为中国革命服务的,在中国扎根以后逐渐民族化,以中国独立的文化身份走向世界,得到世界人民的尊重。

黑白版画的第三个优势是战斗性。在革命战争中,它是投枪,是匕首。在和平年代应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那么黑白木刻的战斗性还是否存在?我认为仍然存在。

中国当前在国内要建立和谐社会,在国际上主张建立和谐世界,斗争是艰巨的。我们处在全球化网络时代,中外文化思潮进出自由,在震荡中少数人迷失了方向。十几年前我和牛文等同志在沿海参加一个前卫艺术座谈会,会上一位“愤青”说:“你们这些从延安下来的人,已经统治了中国大半个世纪,该结束了,今后外来文化从沿海登陆,覆盖全国。”十几年过去了,不幸被他言中,现在西方文化中的某些糟粕已在内地蔓延开来:他们打着叛逆、前卫的旗号,以艺术的名义表现人类的动物性,否定人类的文明,一些画面不堪入目,难以启齿。其实绝大部分西方人并不想看中国人模仿了他们什么,而是想看中国人在做什么,中国艺术家创造了什么。他们不明白25年前,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100位,怎么会一跃成为第6位。中国艺术家有责任告诉世界,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目的是和平发展,努力创作出可信、可看、可想的新时代的中国形象,打掉那些有偏见的西方人头脑中“丑陋的中国脸”。

在国内建立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矛盾。木刻家不应回避矛盾,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歌颂人民在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以人民中一员的身份关心人民的冷暖,与人民心心相连。把以人为本的思想上升到精神层面,通过生动的画面体现时代风采,创造出超越时空限制的艺术形象传之后世。

黑白木刻是精神产品,作者精神境界的高低决定着作品的质量。一幅作品的思想深度、文化内涵、生活积累、审美标准都是客观存在的,来不得半点虚假。中国木刻家应继承新兴版画传统,发挥黑白木刻优势,创造当代黑白木刻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