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典文学荟萃(梦溪笔谈)
6984400000201

第201章 乐律

乐钟

“原文”

古乐钟皆扁,如盒瓦。盖钟圆则声长,扁则声短。声短则节,声长则曲。节短处声皆相乱,不成音律。后人不知此意。悉为扁钟,急叩之多晃晃尔,清浊不复可辨。

“译文”

古代的乐钟都是扁形的,象两片合在一起的瓦。大凡钟圆声音就长,钟扁声音就短。声音短节奏就分明,声音长余音也就长,在乐曲节拍急促的地方,余音相互干扰,不成音律。后代人不知道这个道理,全部做成扁钟,快速敲击就发出含混不清的声音,声音的高低清浊再也分辨不出来了。

琴瑟应声

“原文”

琴瑟弦皆有应声:宫弦则应少宫,商弦即应少商,其余皆隔四相应。今曲中有声者,须依此用之。欲知其应者,先调诸弦令声和,乃剪纸人加弦上,鼓其应弦,则纸人跃,他弦即不动。声律高下苟同,虽在他琴鼓之,应弦亦震,此之谓正声。

“译文”

琴瑟的弦都能产生互相应和的声音:官弦和少官应和,商弦和少商应和,其余都隔着四根弦互相应和。现在的乐曲中应用应声,就必须按照这个规律运用。要想了解一根弦的应弦,先把每根弦的声音定准,然后剪纸人放这根弦上,当弹到它的应弦时,纸人就会跳起,弹别的弦纸人就不动。如果琴弦的音高都相同,即使在别的琴上弹奏,这张琴上的应弦也会震动,这就叫正声。

徐衍奏独弦琴

“原文”

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稽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自此始为“一弦稽琴格”。

“译文”

熙宁年间,宫中举行宴会,教坊的乐工徐衍弹奏稽琴,刚开始进酒一根弦就断了。徐衍不再换琴,只用一根弦奏完了乐曲。从此开始形成“一弦稽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