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而立闲语
6968400000008

第8章 在荞麦园吃饭

去荞麦园吃饭,是冲着荞麦园的名气去的。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陕北人,如果去荞麦园——这家专营陕北风味吃食的店面去吃饭,难免显得有些矫情。吃钱钱饭、揪面片、炸油糕长大的自己,不认为这些东西是什么稀罕吃食。而对于远离陕北异地他乡的陕北人,这些吃喝的意义就肯定非同寻常了。陕北人英英武武地走州过县,难免对哺育自己成长的吃食念念不忘。陕北这块地面虽然枯焦,吃食却细法,能迎合其他地方人的口味。荞麦园的兴旺发达与这些因素不无关系吧?

贾平凹先生写过《荞麦园》。作为一个“贾迷”,除了对先生的文字细嚼慢咽外,就是对荞麦园这个地方的心驰神往。知道这个地方不光是陕北人喜欢去,关中人、陕南人也喜欢去,常有鸿儒大家往来,文化气息极为浓厚,几乎成了陕西文化人的沙龙。吃饭本是一俗事,有了文化的浸染,俗事也就能雅致起来。

与友人约好十二点在荞麦园相见,十一点我就动身从宾馆起身。路上完全是刘姥姥站在大观园外般的想象。一进店,说了友人的名字,便被服务员领着上了三楼的雅间。雅间里是一幅米脂婆姨的布贴画作,不知是不是友人对我这个米脂人的精心安排,因他是这里的常客,对这里十分熟悉。服务员泡好茶水掩门而去,我也抓紧时间游串起来。遍观店内的书法画作,落款都是陕西文化界的名流大家。对“最后一个匈奴”高建群给陕北歌王王向荣的题赠“拦羊嗓子回牛声”的书法作品十分兴趣。只有懂陕北的人才能记得这句陕北老农口里常说的一句话。只有懂陕北的人才能知道这句话的陕北地域生活性是多么强,多么地地道,多么地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块土地上的风物。现在用在从这快土地上生发的歌王身上是多么地恰如其分。高建群先生的字也狂放不羁,给人黄沙斗阵的感觉。这里墙壁所挂的画作也多是刘文西老人领军的黄土画派的作品,表现的多是陕北的风土人情,表现米脂的题材尤其多。我相信天下所有的男人都是英雄。即是英雄岂有不爱美人的道理?米脂,一个弹丸之地就被世人这么念念不忘地挖掘着,表现着,展示着……

与友人在三楼的包房里,另一个包房的陕北民歌就从门里飘出来:

这么长的辫子辫子探呀么探不上个天,

这么好的妹妹呀见呀么见不上面。

陕北说书和陕北民歌,在这个地方被作为一种精神产品被经营着。我们的话题自然就说到陕北这块地方,谈渐行渐远地这块土地上的风物。也谈到最近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兰花花》。该剧被浅薄地牵强着陕北文化元素符号,从而来赢得不懂陕北的外人的卖点。我们这块地面的许多东西被外界不懂陕北的人进行着掠夺式挖掘与开采。像这里的地下一样被挖得面目横飞,满目疮痍。对事物的曲解是一件令人痛苦异常的事,陕北大地是不是痛苦地发出呻吟了呢?

我瞅着窗外的车水马龙,想着在西安这个地方有这么一块既宣扬陕北文化,又有钱可赚的店面,实在是两全其美的一件事。这样盘算着,就觉得荞麦园实在是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