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追梦
6968300000057

第57章 母爱不抱怨

大暑过后,一进入中伏,垂直悬挂在空中的太阳几乎不是放射光芒,而是在喷射火焰了。大地上热浪滚滚,一片灼人的炙热。

下班归来,看见门外拥挤着一片自行车,便知儿子的同学又来聚会。果不出所料,里屋一堆同学在兴致勃勃地玩儿电脑游戏。外屋有的聊天,有的下棋。厨房里锅碗瓢盆狼藉一片,冰箱里的食品、雪糕、冷饮一扫而光。儿子说文理已分班,同学聚到一块儿玩玩。唉,这些孩子们,天天上学见面,还时不时弄些名目繁多的理由相聚。男女同学叽叽喳喳,自己动手做饭,热闹非凡。每当这个时候,那种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惯有的惰性便跑得无影无踪。一个个跃跃一试,争抢献艺。有个女同学炒了一盘菜,咨询家长的电话打了三次。可见平时只知父母做的饭菜好吃,却不知如何下手。

对儿子的“聚众造反”行为,丈夫从不指责。理由是如今的孩子面对激烈的竞争,读书已很辛苦,轻松轻松何妨。我则嫌乱,嫌其聚得太频繁。尤其担心这群朝气蓬勃的少男少女因为频繁接触,产生朦胧的爱而分散精力影响学习。如何才能使他们安然无恙度过青春期,我陷入了深思。

“阿姨再见!”一群学生蜂涌而出,同我打着招呼,打断了我的思绪。我同儿子将他们送至门外,目睹一个个上了自行车,叮嘱他们慢骑。最后一个女生将裙摆一提,坐在某男生的自行车大梁上一同离去。望着他们的背影,我摇了摇头:“干嘛坐大梁上?既挡视线又不顺眼。”儿子听到我的指责,随口说了句:“这有什么。”难道是我太古板太正统太少见多怪了吗?为人之母,孩子的点滴不妥之处都想给予纠正。于是提醒儿子不要这样。“妈”,儿子扳过我的肩膀往家走:“我从不骑车带人。”也是的,瞧儿子的车,前无横粱,后有车筐,人往何处坐?我没再吭声。儿子是个好孩子,但响鼓也要重槌敲。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女人,在她当了母亲后,随之而来的是操不完的心。也许有些操心是多余的,但很难让其撒手不管自己的孩子。

少女时代的我,对结婚有一种本能的反感,把女人怀孕做母亲看成是“走向深渊”。自从那天确切地知道我体内孕育着另一个生命时,我感觉自己一下子变得伟大崇高起来。当感到那个小生命在我的体内跳动时,一种神圣的庄严感和责任感也随之而来。

每晚,轻揉着我那渐渐膨胀起来的腹部,我在心里默默地祈祷小生命快快成熟长大。我愿为他的健康成长去做任何事情。一天晚上,独自在家翻阅杂志,忽然看到孕妇多吃番茄好,便起身将买回的茄子洗净大口大口嚼起来。虽觉不好吃,但想到小宝宝也就不管那许多了。吃了几口,突然愣住,不对,番茄是西红柿,我怎么生吃起茄子来了,深感对不住腹内的小生命。爱心竟一时把我搞糊涂了。

孩子长到三岁,一次带他看电影,当银幕上出现男女拥抱接吻的镜头时,我慌忙打岔指向身后转移他的视线。回头间,看到身旁一位母亲已用双手蒙住女儿的眼睛。看来母亲所见略同。她们力图用自己的行动,去排除一切不利孩子成长的外来干扰。

儿子上学了,学习品德都不错。小学升初中时,他们班有两名保送名额,在校领导和同学们眼里,儿子必保送无疑。因为他是连续六年的三好学生,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作为班干部,他热心班集体的工作,尊敬老师,团结帮助同学。然而,却出乎意料地被人取而代之。(后来听到的理由是:儿子完全有实力考上重点中学。而那位取代儿子的女孩,如果不保送就未必能考上重点学校。)一日,儿子背着书包跨进家门就哭了。他说:“同学们都问为什么保送生里没有我?”在一个12岁的孩子眼里,生活中的一切事情理应公正才对。他哪里知道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不公正不合理的事情经常会遇到。儿子越哭越伤心,小手拽着我的胳膊使劲摇晃着问为什么?望着满脸泪痕的儿子,我心里很难受。尤其听到那位取代儿子的女孩家长,事先给班主任送了礼,心里更恼火。我一向视教育领域为圣地,怎么不正之风也渗透到了这里。但是,我不愿意把真相告诉孩子,以免他幼小的心灵受到污染和伤害。我和爱人耐心地告诉儿子,保送名额有限,不必为此而伤心。要认真复习,把考试当成对自己所学知识的一次检验,不要有任何顾虑和负担。最后,平息了保送被取代这件事在孩子心里引起的风波,他愉快地参加了考试。

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是焦急难熬的。发通知书的前夕,有位热心朋友前去打听,回来告知我们:儿子因一分之差未考上市重点。闻听此消息,心里一阵阵犯堵,泪水不由地淌下来。儿子从外面玩耍归来,发现气氛不对,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一句话不说不知所措地看着我。我努力使自己笑了笑,那笑,一定比哭更难看。

为了让儿子正确地面对现实,第二天,丈夫陪儿子去了游乐场。他们边玩儿边聊,让儿子不必有任何思想顾虑,要好好学习,普通中学照样能出好样的。贵在自己努力。晚上归来,听丈夫介绍一整天的寓教于乐效果不错,我的心情才略有好转。正当全家围坐在一起吃晚饭时,正式的录取通知书来了,昨日因名字搞错所得消息有误,儿子已被东城区一所市重点中学录取。我紧紧地搂住儿子的肩,泪水又一次涌出眼窝。所不同的,这一次是激动喜悦的泪水。

儿子初中升高中,班里有三名保送名额,其中就有他。班主任老师征求家长意见,我们同意保送。凭儿子的成绩,完全有可能考上一所更好的学校。但儿子热爱本校,把本校作为第一志愿,我们尊重他的意见。临近考试,我们将学校保送他的决定告诉了他,他没有松劲,把考试当成一次检查自己实力的机会。六门功课取得了596分的总成绩,已经超过全国重点中学——北京四中录取分数线。有许多朋友为之惋惜,说我们太保守,不该同意保送。我们对此决定不后悔。想起升初中的那些个日日夜夜,想到他们这一代人今后将面临诸多的激烈竞争,我们想为儿子提供一次心理上轻松的机会。

如今儿子上高二,学习一直不错。有的同事羡慕地说我真省心。究竟省心与否?个中甘苦只有我自己清楚。当母亲的哪个没有一本儿难念的经。

儿子出生后,夜间喂奶,抱起怕他着凉,我常笨拙地侧趴着喂他。每次他吃足了,我却累的胳膊酸疼。儿子一岁后,奶水明显不够了。他每夜要吃多次,我休想睡个踏实觉。一夜侧趴数次,胳膊肘都磨出了茧子。断奶后他不爱吃饭,我端着饭碗四处追赶着喂的情景好象就在昨天。儿子十二岁以前,扁桃体炎稍有风吹草动就爱犯,常常伴之高烧。我昼夜伺候,心总吊在嗓子眼儿。每次吃药,我们好话说上一箩筐,他就是不张嘴。气得我心里直窜火苗子,还要使劲儿克制。孩子已很痛苦,向他发火于心不忍。每次打针,他总是哭着捂住小屁股可怜巴巴地哀求护士:“阿姨,轻点儿打,使劲挠痒痒。”由于针打得太多,小屁股吸收不了,每次打完针,孩子疼得走不了路。我背着他,心如针扎。后来导致见到儿子第一个动作就是用眼皮贴他的脑门儿,试探是否发热。我实在被他折腾怕了。

抱他上托儿所,厚厚的斗篷挡住了我的视线,下楼时一脚踩空滚了下去。摔得我胳膊腿多处受伤,脖子无法扭动。怀里的孩子却没有一处着地,安然无恙。连我都惊奇这母爱创造的奇迹。

眼下,儿子已满十六岁。他的每一步成长都使我欣喜,为此我付出了全部心血。现在,每当看到电视上男女亲热的镜头,就浑身不自在。我无法再旧技重演,用打岔的方式去转移他的视线。然而,当母亲的那双眼睛,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孩子的每一个细微变化。望着眼前这个一寸一寸向上长的儿子,我既有农夫耕耘过后喜见成果的宽慰,亦有农夫害怕大好果实被虫蛀的忧虑。面对眼前这棵独苗儿,雨大了,怕淹着,阳光足了,怕晒坏。我恨不能时时站在他身旁,为他的茁壮成长保驾护航。

作为一个尽职尽责的母亲,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总是不厌其烦地把一些道理和切身体会掰开揉碎讲给孩子听,有时可能显得絮叨,但那完全是为了孩子好。有些事情孩提时可能认识不到。比如,我常催促儿子多吃饭,多运动,早睡觉。他不以为然,嫌我贫。长个儿是有年限的,超过了一定年龄,你就是天天海吃猛睡也不会再增长一厘米了。

我十分明白“做母亲”这一词汇中所包含的全部内容和实质,那就意味着一种无私的奉献,一种忘我的牺牲。女人对孩子的奉献犹如春蚕吐丝一般,会一直延续到生命的尽头。为人之母,哪个不为孩子的成长操心烦忧?一代又一代的人,都是在母爱的哺育下长大成人的。每当听到人们谈论代沟,伤感孩子有话不给父母说时,我常常欣慰我们与儿子既是亲人又是朋友。没有什么代沟,可以无拘无束地探讨问题。

突然有一天,当我得知儿子嫌我求全责备,什么都管,对我有些反感时,我的心被深深地刺疼了。既为人之母,我不抱怨曾付出多少艰辛;我不抱怨为保胎曾遵医嘱卧床度过了多少寂寞难熬之日;我不抱怨生产时一天一夜滴水未进,忍受长达二十多个小时撕心裂肺般阵痛的折磨;我不抱怨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带给我的烦忧。因为与此同时,我也贴贴切切地感受到了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带给我的天伦之乐。我只有一个要求,那便是母亲的苦口婆心能被孩子理解。

1996年3期《人间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