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追梦
6968300000001

第1章 温暖的文字

许福元

认识秦景棉,是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第十二期文学研修班上。她总是默默地来,默默地走,默默地坐在后排,默默地往小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录。

当我得知她早在1996年就参加了文化宫第一期文学班时,心里不禁油然升起一种敬意。因为15个年头过去了,第1期的学员在第12期“复读”,仅此一人。我还获悉,她曾在赵树理文学院脱产班学习过,在中国作协资料室干过,还参加过北京小小说沙龙的活动。

她以极谦虚的态度送我一本其2006年出版的个人专集《苏醒》,现在,她的另一本新著《追梦》也即将付梓了。

无论是旧著,还是新书,书中都散发出作者特有的温度。读完感到一种惊喜。这种惊喜可以用鲁迅的话改造一下,那就是:有真情、存真意、去粉饰、无做作、不卖弄。散文《永久的悔》我读到“我轻轻抚摸您的眼皮,也未能使您那双微睁的眼睛闭上。”,也不觉潸然泪下;从《笨拙的嘴巴》中,我看到一个活脱脱的自我;《床边的疯奶奶》一文,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而《遭遇惊吓》,把人的心情跌宕起伏,写到极致;《昔日恋人初登门》体察到人的心理微妙和敏感。

从题目看,朴实无华,并不香艳;从内容看,亲情友情,并不古怪;从构思看,娓娓道来,并不飘渺;从语言看,北京韵味,并不雄深。然而,你只要读下去。如同挚友,向你倾诉衷肠。又如同与一个陌生人相遇,初时不觉得什么,但攀谈起来,交往起来,就渐渐产生了相逢求相知的愿望。使你觉得暗自庆幸,并以手加额:险些与此书擦肩而过。世事有时就是这样,茫茫人海,滔滔书籍,与某人某书相遇相知,并未擦肩而过,都是缘分。

确实,此书没有宏大的叙述,但却有着细如毫发的慎密描写;也没有洪钟大吕般的警世名言,但行文之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书中的格调,没有男子汉的阳刚与雄强;而是具有一身挥之不去的小女子气息。正是这种小家碧玉的风韵,使你觉得她是那样地善解人意,在北京大杂院的人间烟火气味中,不动声色地展现普通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总之,这不是一条宽阔的汹涌澎湃的河流,泥沙俱下;而是峡谷间一股清澈的山泉,月白风清,一眼能望到潭底,给人的感觉是两个字:干净。

本书的切入点是以个人为圆心,以脚下丈量的距离为半径,如心灵的湖水投下一粒石子,扩展开来,渐成涟漪。从个人经验出发,以自己的叙述语言,写到家庭,写到朋友、写到悉尼,但写的都是自己内心的感受,情感的颤动。人们的心都是相通的,所以读着读着,不但没有疏离感,反而体味到作者是在真诚地表达自己,透露出一个思维的世界。那种最细微的情感陈述,很自然地引起读者的共鸣。

秦景棉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谦虚得有点自卑,谦虚得有点木讷。她有时恨自己,那一直跟随她多年的笔,为什么与纸的结合,所诞生的总是长不大的一群孩子?消磨了大半生的光阴,应该有资格用笔当收割机,开进发表鸿篇巨著的那片金色的稻田,走进目眩神秘的文学桃花源。

秦景棉又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勤奋得与文字相约相伴,勤奋得与文字恋爱缠绵,勤奋得有点抱朴守拙。“此情无计可消除”。她已经用自己的手指,触摸了唤醒了属于自己独有的文字。青春过后,在时间的皱纹里,文字依然年轻。她笔下的文字,她抽屉里的文字,她书上的文字,都有了生命,而这些文字的生命也改变着她的生命,使她的生命更充实,更质感,更富有饱满的张力。一个不太知名的在文学创作之路艰难跋涉的小人物,却依然越来越执著地迷恋文学,依然肩扛着心中文学的大旗。文学的梦想使人迷醉,文学的追求使人充盈。

文字使自己愉悦,给别人温暖,也就足够了。

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