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谛听生命的呢喃
6967400000022

第22章 半卷书

著名作家张爱玲认为生活中有“三大恨事”,一是鲫鱼多刺,二是海棠无香,三是红楼未完。被人们视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红楼梦》原是半卷书。

性好读书,清福已具。然无书可读的焦渴,却是只有经过文化饥渴时期的人们才心知的;如得好书,哪怕半卷,也是久旱逢甘霖,更兼“雪夜闭门读禁书”的味道。实为一种极高的享受。

我读初中的时候,常听下乡知青们聊书,所说名著都一无所知,人物、故事云里雾里,深恨自己迟生了十年。有一次,一位密友塞给我半卷书说是他那和蔼的叔叔翻箱倒柜找出来的。我小心翼翼地接过来看是,只有“成语小词典”那般大,没头没尾,纸也发黄了,但我如获珍宝,回家避开大人们读时,是一组词论,有李清照的,有王国维的还附有辛弃疾的词,编者不知道是谁。换了今天,书店各类书籍让中学生眼花缭乱,这样的书不一定会太留心。可当时,这半卷书却是我闻所未闻的,它带我走入一个奇妙的世界,方知“人间”原来还有这样美丽的词话。

曾听人说,从前有一知识分子遭囚,他平时嗜书如命,但牢中却苦于无书可读,仅得半卷棋书,细心揣摩,十年后出狱,与人对弃,鲜逢敌手,令曾经嘻他臭棋的熟人大为惊诧,赵普半部《论语》平天下的故事曾传为美谈,看来前人并非故作惊人之语。有价值的书,只要遇上有心人,即使半卷,也不可小视。

不久前。偶翻《渔洋诗话》里面有个故事,说天启(1621-1627)初年,颖川人张远度买了一块田,那里多有桃林,一天闲游,遇见耕者作歌,细听唱的是杜甫诗,便上前打招呼,聊天。耕者自称姓王,名清臣,也曾少有薄田,因怕摇役之苦,都给了旅人,现替人耕种。年少时读过些诗书,曾有一过客,遗忘半卷书在他家里,读了几遍,十分喜欢,便在耕作时唱一唱,并不知杜甫是什么样的人,张远度又去王清臣家中,看见一本日日历,背面涂满诗句,是用细树枝烧过的炭灰书写的,就向他讨了些带回去读,后来战乱弄丢了,但仍记得王清臣写的一首诗:“人生如凡梗,飘飘属无根。饮啄得几许。营营晨与昏。对此春日好,荷锄出南原,近观草色敷,静听鸟语繁。诸有弄化本,杂沓呈真元。晓然似供我,宁不倒清樽?有身贵适意,穷达安足论”颇得杜甫诗的几分神韵。

书是我们精神的财富,有时,这些财富就在眼前,我们却视而不见,不加珍惜;而一旦处于某种类似荒唐、孤岛的环境时,我们才生出对她的强烈渴望,这种时候,只要有一点精神财产的发现,总令人欣喜若狂,而这一点贵重的精神食粮,也会成为一枚神奇的种子,在日后生长成一片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