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雁过留声
6954100000009

第9章 面对一双双渴求的眼睛——1999年长江灾区教育写真

一、罕见天灾:66所中小学漫没于水中

8月20-22日,在8号台风猛烈的袭击下,宿松县复兴洲区所有圩口均遭灭顶之灾,蓄积了许久的内湖洪水肆无忌惮地漫过田园、村庄、公路、厂矿、学校……几天之内,复兴、汇口、洲头三个乡镇全浸泡在一片汪洋之中,20万人被洪水围困。其中66所中小学被水淹没,受灾教师2331人,受灾学生72180人,其中特困生29050人。校舍、围墙、倒塌,仪器设备、图书、运动场、道路被毁,直接经济损失达4410万元。目前,灾情仍在发展之中。

灾情发生后,所有原已准备按时开学的工作全部停滞下来,灾区教育面临严重的“三无”现象:一无房舍,二无路无船,三无启动资金。66所中小学进水,43所完全被淹不能使用。绝大部分地区几十年来未遭遇如此情况,根本没船,学生上学交通与安全无法保障。因连年受灾,部分学校去年的书款都未付清,今年更是雪上加霜。

已是九月初了,经历了漫长假期的莘莘学子们正在渴望着开学的日子——

二、快速运作:各级政府与部门深入灾区一线

西湖圩漫破后的第二天,即8月22日,安庆市教委主任高开甲立即赶到宿松灾区察看学校灾情,对受灾学校开学工作作了安排。为确保全县中小学9月1日按期开学,确保不因大灾而使灾区学生流失,确保广大师生安全,宿松县教委发出了《关于抓好灾后按期开学工作的紧急通知》,并召开乡镇教委主任会议,进一步安排部署。8月24、31日,县教委两次向重灾区复兴、汇口、洲头等乡镇派出由主任、副主任带队的工作组,查核灾情,慰问受灾教师,研究和督促开学工作,目前,各灾区已采取多种方式,安置学生入学,重灾区采取三种方式即:①动员部分学生转移到外地投亲靠友插班借读,县教委已向其他乡镇发出紧急通知,对这类学生要热情接待,优先安排,不收费用。②租借民房办临时教学点,搭建帐篷学校。③对零散居住地,交通又不便之处,教师送教上门。至9月8日,已开学的教学点达120多处。

9月3日,安徽省教委领导亲临灾区察看灾情,并当即解决20万元教科书款问题。至目前为止,省教委已划拨53万元救灾款给宿松教育部门。

9月5日,安徽省省长王太华在察看了灾情后,就灾区孩子上学问题作了重要指示,他说:宿松灾情最严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四是孩子上学问题。关键是要把孩子组织起来,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多层次多渠道保证孩子能够上学。种田就一年,孩子一辈子。要想远一点,对家长、对孩子、对社会都是一种责任。

无数双温暖的手正伸向灾区的孩子。

三、灾区见闻:面对一双双渴求的眼睛

9月7日清晨5:30,安徽省电视台记者卢小豆、吴春斌,宿松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祝长根,宿松县教委副主任许毅、普教科长周才虎及笔者一行六人,从县城出发,赶往复兴镇套口地区。

在乌池上一民船。人坐于船上,船行于无边的波涛之中,这一望无际的水下就是棉花、黄豆等农作物。远望中的村庄绝大部分房子都只剩下窗上梁和门大脑,昔日高大的树木,如今都成了一篷篷灌木丛,无数银白色的海燕在水面上空低低飞过……

镜头1:木排送孩子。船穿行在一个村庄,被围困的房子四周仅见一尺见方的陆地,灾民用铁丝绑扎起木板、油箱或车胎之类,权当作代步工具。在朝阳的辉映下,忽见一个小木排上坐着两个背书包的孩子,大孩10来岁,小孩六七岁,一个年轻的妇女正努力地撑着竹篙划着木排,因为动作不熟练,木排时常打转。船经过木排时,我们问她:你们干什么去?答曰:送孩子上学。娘儿仨(我想是母子)脸上笑成一朵花。在他们朴素的心目中,上学读书总能给人以希望。

这是宿复线上一处临时渡口,几只木船靠岸,来往的人们正匆忙上下。朝阳的光芒中,水面波光粼粼,这一幕景象看去挺美挺安宁祥和,而我们几个人的心里却很酸很酸。

镜头2:红旗在飘扬。从复兴至套口的江堤边,零零散散座落着许多灾民自制的篷舍。在这一长串篷舍中,望见红旗,便有一所临时的帐篷学校。在一顶大型帐篷前,我们停下了。帐篷外斜靠着一块牌子:复兴镇同兴灾区小学。帐篷中排着二三十张课桌椅,四十来个大小不一的学生正在认真地听老师讲课。他们的脚下踩着稀泥,而每一位学生的胸前都佩戴着鲜红的领巾,全神贯注。一个十一二岁的女生大概是穿着大人的一条破花裤子,她背后一个小男孩还打着赤膊,黑油油的皮肤泛着光,而他们的眼神都是专注的,渴求的……我的眼眶湿润了,我迅疾地按下了快门。

据了解,这是灾民相对集中的区域,交通稍为便利的地方,可以集中起来组建这样稍大规模的学校。

镜头3:套口初中的浮桥。套口街上是齐膝深的绿幽脏污的水。中学的蔡校长穿着长筒靴子在水中引路,其实,他的裤腿早已湿了,靴内全是水,他天天都是这样。教学的所有房屋全浸泡在水中,校园内全是一米多深的水。木板搭起的浮桥连结了教学楼、办公楼、教师宿舍和厨房,初三学生已开学上课。但无法解决所有学生入学问题,厕所全浸泡在水中,那么多人的吃喝拉撒成为一大难题。走在颤悠悠的浮桥上,你感觉到的决不是诗情画意,而是一种不屈于大自然的决心和意志。

镜头4:杨洲村灾区小学。船靠在杨洲村村支书家门口,临时教学点就设在吴支书家的客厅。这一处地基地势稍高,居民相对集中,我们到时,已是中午11点10分,16个小学生正在上数学十进制计数法。杨洲小学共200余名学生,6个教师。到目前通过采取租房办教学点方式组织学生入学外,就只能采取送教上门的方式,有90多户需送教上门,最大的困难是交通不便。小学校长夏卫华年届三十,他抚着学校牌子,失声痛哭,他哽咽着说,我们教师在洪水中四片奔波,心情非常难过,更伤心的是我们的校舍被淹,各种设备遭到毁灭性的损坏……我从教30多年来这样的情景还是第一次见着。

临时小学的门边靠着一块木牌,上书“杨洲灾区小学”,靠水边插着一杆红旗。在烈日下,旗帜的红色是那么鲜艳,那么醒目!

在无边的水面上,一望见红旗,我不由精神一振,她是力量的所在,是希望的曙光,给人以鼓舞,给人以信心!红旗,在灾区孩子的心中飘扬!在我们的心中飘扬!

(199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