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雁过留声
6954100000015

第15章 特殊家庭: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安徽省宿松县社会福利院随访

这是一个渴求社会关爱的特殊群体

这是一个温暖和睦的特殊家庭

这里的一切能净化人的灵魂

县城南郊,葱郁的河西山东麓,有一所不大的院落。这里花香四季、草木成荫,红顶白墙的楼房掩映在绿树丛中,水泥路面宽阔洁净、各种花圃错落有致。整个的给人一种清幽舒适的感觉。

这,就是县社会福利院。

10月10日,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我们走进了这个幽静舒适的院落,采访了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的残疾院民和新的一代小院民。

风水宝地:

是我们的家园

县社会福利院始建于1959年,前身为安庆地区儿童教养院,收养整个安庆地区的孤残儿童,1984年由县政府接管,更名为宿松县社会福利院。占地120余亩,收养社会孤老残幼等困难群体对象60余人。

现任院长段寿保,现年46岁,与其妻子曾经都是院民,在院里长大,读书,参加工作,在院内任保管、生产主任,82年调任军人接待站会计、副站长,93年调任县烈士陵园管理所所长、支书,96年10月,又回到了福利院。

49岁的院民陈朋,双眼失明,老家在怀宁,65年从怀宁福利院转入。虽然看不见,但人非常精明。87年至90年在芜湖按摩学校学推拿,对颈椎、腰椎盘突出、坐骨神经等症均能治疗。问他老家有没有亲人,想不想老家,他说:我在这里生活了30多年,这是一个好地方,是风水宝地,是我的家园。

陈学苗,51岁,双目失明,65年与陈朋一道从怀宁转入宿松。他善良精明,管三个精神残疾院民、一个养女,洗衣服,服侍孩子的吃喝拉撒,就象一个正常人那样自如。他脸上总是挂着满足的微笑,他对我说:是共产党人民政府养着我,我就要尽力而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我们是一个大家庭,大家都要互相关注心互相帮助。

还有一个名叫华东的三十多岁的智力不全患者,平时总是坐在那里前仰后合,一声声嚷叫。大家都习惯了他的这种病态方式。我问管理人员闵会计,她说他们都不跑出去,有时也到院外的路上玩玩,但尽管智力有问题,却不走远,晓得回来。

我笑了,说:可能是因为这里温暖舒适,是块风水宝地,他们都舍不得走吧。

确实的,这里空气清新,环境幽雅,楼房布局合理,职工服务热情,院民和睦相处。每个院民一间住房,小院民有书可念,有学可上,食堂供应伙食、开水热水……这样舒适的环境,这些都曾有过不幸的院民们怎么舍得离开呢?

欢声笑语:

是我温暖的家

我们看到了座落在后排办公楼一楼中的教室。十几个青一色的女童正端坐于课桌前,认真听老师带读一年级语文。

据了解,他们收养的弃婴,在校学习的有16人。为了解决小院民上学路途遥远的困难,因地制宜,99年院内开设了幼儿班,今年又专门办了一年级,打算在院内开办到三年级,等她们能让人放心了便可插入其他学校读四年级。

这是一个特殊的班级,个头大小不一,大的十一二岁,小的只有四五岁,全是女孩。上午四节课,下午三节课。自聘四名教师。几位女教师,几乎又是老师又是父母,对这群无父无母的孩子,她们有着超出师生关系的感情。放学了,我们看到七八个孩子紧紧围在小老师周围听她们的老师姐姐讲解图书上的故事。那种亲密无间的情景令人不由为之感染。见我忽而拿起相机为她们拍照,她们高兴地欢叫。缺咀的石路仁笑得嘴更关不住风了。——这是一个多么欢乐的场面!

在十几个孩子中,有两个残疾孩子,一个名叫石路仁,一个叫刘月娟,都是兔唇。石路仁,顾名思义,就是被扔到路上而被捡到福利院来的(这里的孩子都是保育员们随意起的名),其实,这是一个智商较高的孩子,非常懂事有礼貌,中午吃饭时,见我进去看望她们,毫不怯场地笑着叫我“阿姨”,麻利地将自己的板凳掇过来,让我坐。只是说话口音不清,残疾程度较大的兔唇关不住风。但9岁的石路仁,仍然开朗活泼,丝毫看不出自卑内向的痕迹。在这个群体中,她们之间根本不存在贵贱尊卑之分。

几个保育员或坐在小桌前同孩子们一道吃饭,或在锅灶间塞柴烧火热菜,孩子们叽叽喳喳,自己盛饭挟菜,推得满满的,豆腐烧肉、青菜萝卜。不时将不爱吃的菜挟进保育员的碗里,保育员也不嫌脏。这是一幅充满温馨热闹的画面。不了解内情的人一定会以为她们是母女、奶孙呢!

62岁的张叶香老人,孩子们亲切地称她为奶奶。她是97年到院里做保育员的,月工资150元。她经常拿自己的这点钱为她们加餐,买些鱼、鸡蛋、饼干糖果给孩子们,平时还抽空为她们做鞋。她说:“这些孩子无娘无爷,我舍不得她们。”孩子们放了学,便背着或提着书包跑向奶奶,石路仁不知从哪里弄到一个桔子,急急忙忙塞到奶奶手里,口齿不清地说:奶奶,你吃。

据闵会计介绍,去年院里已对这两名残疾儿童完成了康复矫正手术的申报工作,上级有关部门已安排明年为这两个孩子进行整容矫正手术。听说费用要2万元左右。

看着开朗活泼的石路仁,我心中甚感欣慰。如果不是因为有福利事业,天生残疾又遭狠心的父母遗弃,这样的孩子是多么的不幸!

5岁的陈徐霞,一放学便喊“爸爸”,我感到非常奇怪,闵会计介绍说,是院里的一个盲人院民,从小收养她,把她当女儿看待。我采访了爸爸陈学苗,他说:“96年农历8月9日下班时分,这个孩子被丢在县里一位干部的办公室门口,当时正是周末,孩子刚出世,院长就叫我代养,我见这孩子眉清目秀,很惹人怜爱,就当养女一样,跟我吃住,完全由我照看。”小徐霞穿着套装,干干净净,肤色白晰,文文静静的,一看就觉得与众不同,象城里的孩子。我问:这么可爱的孩子,没有人愿来领养?闵会计笑着解释:也有人来看过,她们不愿走,院里也舍不得她们走。大家长年累月在一起多有意思。确实的,这里的孩子虽然没有爸爸妈妈,没有山珍海味,没有玩具娃娃,但有奶奶、叔叔、阿姨、姐姐们的悉心呵护与教诲,温暖的大家庭里,整天充满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勤劳种养:

靠双手丰衣足食

在福利院外,有10亩地的菜园,60多亩果园,30多亩稻田,还有鱼塘,猪栏、牛圈羊圈。信目所至,堆积成山的柴禾、稻把。此时正是稻熟桔黄时节,院里上至院长,下至家属工、临时工,一齐出动,收割稻子。他们笑着告诉我,这完全是庄园式生活,我们种菜养牛,全部用来贴补院民生活,改善院内条件。据悉,财政拨款,按每个院民每月120元标准,远远满足不了院民的衣食住行医疗等开销。近几年来,院领导大胆改革,加强管理,建章立制,提高服务质量,分设了院民护理组和弃婴护理组,成立了有院民参加的食堂生活管理小组,形成每周加餐一次,国家节日和传统佳节重点安排伙食的生活制度。每周对院民进行一次查房,倡导服务人员“坚持细心、保持耐心、奉献爱心”,以院为家的奉献精神。每年为全体人员进行体检,做好防疫工作,减少患病率。

不仅如此,猪、羊、牛、蔬菜还能出售创收,健康状况较好的院民还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院里每月也适当发点劳务补助费。按摩师陈朋有时还给社会上的病人治疗,挣些钱贴补生活,买些零食给孩子们尝尝。而陈学苗则几乎把劳务补助全用到养女陈徐霞的身上,孩子在身边,他脸上就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奉献爱心:

让这里更温馨

10月13日下午,我随实验中学初一特长班学生一道又来到福利院,这些生活在有爸有妈幸福家庭中的“小皇帝”们给这里的小院民们送来了书本、文具、衣服,同她们亲热地交谈。她们感触很深。一个叫谢佳的女生说,今天看到了这些可爱的小朋友,而她们的处境跟我们截然不同,但令我们欣慰的是社会福利事业给了她们一个温暖的家,我希望社会上的叔叔阿姨们多给了她们一点帮助。有不少女生都认为:这些小朋友们的父母心太狠太残忍了,重男轻女太不应该。一个叫张亭的女生说,比起我们来,我觉得这里的孩子很艰苦,我们有好的学习条件,更应该好好学习。

在采访中,我也欣喜地了解到,每年的助残日,残联、交警队等单位也专门到福利院慰问,并为院民整理清扫房间。

可惜,这样的“献爱心”活动与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帮助并不太多。

就在10月13日中午,社会福利院接到县110指挥中心电告,在坝头粮站院外有一个弃婴在那儿有三天无人问津了。福利院立即租了一部车子于下午接到院内。这是一个小儿麻痹症患者,男孩,看样子六七岁,但却细胳膊细腿,两条麻花般的细腿蜷曲着盘到头上,光光的下身裹着一条脏污的毯子,臭哄哄的,整个身体全瘫着,看样子无法坐立。孩子不喊不叫,一副听天由命的样子,淡然地面对我们的指点议论。是对这个世界失望,还是麻木了?亲生的父母经过多年的抚养,最终还是放弃了他,而社会福利院,却出于人道把他从野外接了进来。我们告别的时候,院领导正安排保育员为他洗澡更衣……我想,这个大家庭里又增加了一名特殊成员。

秋高气爽,艳阳高照,清幽的福利院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这里没有尔虞我诈,没有争名夺利,有的只是善良、同情与关爱。尽管给人的思索并不是轻松,但这里的空气特别清新,这里的环境特别幽静,这里的见闻能净化人的灵魂!真的,不信,你也来看看。

(200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