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雁过留声
6954100000013

第13章 寒门才子廖晓留

山,是荒山;水,是瘦水。廖河,以她清纯的乳汁抚育了一位令她骄傲的儿子。他,就是15岁的上海同济大学地球物理系新生廖晓留。

1985年农历7月29日,北浴乡廖河村昌屋组贫苦农民廖天明家又生了一个男孩,这孩子瘦瘦小小,但却十分聪慧乖顺。1989年9月,廖天明将7岁的长子送入小学,但4岁的廖晓留却跟着哥哥一块到了教室,并倔强地恳求也让他读书。就这样,廖河小学收下了这个4岁的幼儿,没想到5年后,他却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升入北浴初中,1997年9月又以优秀成绩考入市重点中学程集中学读高中,2000年9月,年仅15岁的廖晓留以598分的高考成绩、全国物理竞赛安徽赛区二等奖的荣誉被上海同济大学地球物理系录取。

15岁,地地道道的少年,许多按部就班的孩子刚刚初中毕业,而他,一个父母均是文盲的穷山沟里的孩子却已飞出山窝,翱翔于东方大都市的知识天空,这对一个穷山村的贫苦农家来说,该是多么幸运的事!

然而,廖晓留的父母却又愁眉不展。

全家4口人,共0.96亩田,旱地每年只能挖10来担红芋。即使拼死拼命,也无法从土地里抠出填满肚子的食物。这对供养两个男孩上学的年已53岁的父亲、个头不足1.4米的母亲来说,该是多么沉重的负担!

懂事的廖晓留在初中住校时,便总是同哥哥合买一份饭,跑到河边吃完才回校。母亲心疼孩子,有时吩咐他偶尔在学校食堂买点新鲜菜吃,但他说,我不买,吃了一次以后心恋恋地想吃,干脆不买。去安庆市参加数学竞赛,穿着一双露出脚趾头的破布鞋走在大街上,数学老师硬是带他去店里为他买了一双新鞋,破鞋脱下来,廖晓留仍把它小心收好带回家穿。母亲给他兄弟两人一元钱,一星期后仍原封不动在那里。10来岁的廖晓留目睹父母起早摸黑田里地里栉风沐雨,备尝艰辛,他过早地懂得了体贴父母节省开支,过早地明白了山里孩子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走出大山……放学归来,他总是自觉地打柴采猪菜做家务,晚上才坐在小矮桌前完成自己的作业。

俗话说,靠山吃山,但这里却很闭塞,几乎没有什么乡镇企业。为了供养孩子读书,晓留的父母也学着人家做裱纸,手工作坊,晓留回家,便帮着掀纸,一张张掀开晾干,完成自己的任务再去写作业。而他那矮小的母亲每天便挑着裱纸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去卖。一次从湖北蕲春卖纸回来,已是深夜,下着大雨,这位坚强的母亲硬是一步一滑翻山越岭冒雨赶回了家。

正是这样的榜样这样的精神时时刻刻无声地教育着晓留,激励着晓留,使他不敢偷懒不敢享乐,一门心思用在学习上。在程集中学,从高一到高三每次学校组织的考试他都居班上前三名,会考各科成绩全优,全国生物竞赛安徽赛区三等奖,全国物理竞赛安徽赛区二等奖。

在学习上与同学们竞争优秀的晓留,在生活中却从不与别人攀比,他时常吃不饱饭,每餐不超过3两米,常常看到他与徐玉金同学合伙买一份五毛钱的青菜。11月份天气,他还未穿袜子,袜子短得露出小腿。

如此贫寒却如此优秀,这样的幼芽自然会有关注的阳光。在穷困中挣扎的廖晓留并不凄苦,他在爱的阳光照耀下健康成长。

对这样一位优秀的寒门才子,政府、学校、社会并没有忽视。亲朋伸出了手,老师同学伸出了手,学校和政府伸出了手,不少素不相识的领导伸出了手——一双双温暖的手伸向这个优秀的山村少年,使他得以继续完成学业,走出大山,走向更有发展前途的世界……

北浴初中领导老师除个人资助外,专门给学校食堂打招呼,每次给这位少年多打一些饭。

北浴乡派出所从廖晓留进入程中开始资助,每学期300元(第一学期200元),上大学给了1000元,总计2700元。

程集中学也减免其学杂费,免除其高二第二学期全部学杂费680元。班主任及授课教师也时常给以资助。

今秋上大学,北浴乡给1000元,亲戚朋友一百二百地送,千儿八百地借,至目前为止,总计资助共2.6万元。

县关工委主任赵传金偶尔听说晓留的故事,感动了,他不辞辛劳,四处联络,亲往大山深处了解详情,并积极为其申请安庆华松扶优基金,并以政府名义向其学校申请资助。

许许多多无私的手,有力地伸向这个少年,没有谁在付出时还想着若干年后对自己个人的回报。他们只是为了不使一个优秀的少年因贫困而辍学,为了明天多一颗闪耀的太阳……

(200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