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化学武器与生物武器传奇
6951800000082

第82章 鹦鹉热衣原体

简介

鹦鹉热衣原体首先从鹦鹉体内分离出来,以后陆续从长尾鹦鹉、鸽子、鸭、火鸡、海鸥和相思鸟等130种鸟类的体内分离出来,是引起禽类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的病原体;并可引起人类和多种动物的感染。

形态特征

鹦鹉热衣原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0.3微米左右,在细胞空泡中增值,形成疏松包涵体,但不限于在包涵体内增值,各阶段增值形成的包涵体遍及宿主的细胞质。

鹦鹉热衣原体能产生一种红细胞凝集素,是一种卵磷脂核蛋白复合体,能凝集小鼠和鸡的红细胞,一旦与红细胞结合,便不能分离下来。特殊性抗体和钙可抑制其凝集作用。

培养

鹦鹉热衣原体在鸡胚卵黄囊、HeLa细胞株和猴肾细胞中均可生长,用X线照射的细胞进行培养,效果更好。动物以小鼠易感。

感染途径

鹦鹉热衣原体是自然性疫源,可再哺乳动物之间传播。鸟类多为隐性持续感染,甚至终生携带。当鸟长途飞行导致过度疲劳或营养不良等因素降低机体免疫力时,可感染发病或死亡。哺乳动物可通过垂直、蚊虫叮咬和粪口等途径传播。

所致疾病

鸟类可通过粪便和上呼吸道排出的分泌物传染给人类。传播途径为呼吸道吸入或接触引起感染,潜伏期为1~2周。临床表现多为急剧发病,寒战、发热、咳嗽和胸痛,呼吸道分泌物有传染性,所致疾病为肺炎,亦称鹦鹉热或称鸟疫,为人畜共患病。也有缓慢发病或隐性感染者,缓慢发病者通常出现发烧,可持续1~3周,白细胞减少,有肺炎体征。一般不会发生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免疫性

以细胞免疫为主。感染1周后可产生抗体,应用抗生素可抑制或推迟抗体产生的时间。

预防

主要以严格控制传染源,对观赏、比赛和食用的鸟类或禽类要加强管理,避免发生鹦鹉热衣原体的传播和流行。对从事禽类加工和运输的人员应注意个人防护。进口的禽类要检疫,尤其对隐性感染的一些禽类更应注意。

治疗

采用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对磺胺不敏感,不要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