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化学武器与生物武器传奇
6951800000051

第51章 纳粹德国的毒剂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的化学理论水平和化学工业水平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有许多著名的化学家都是德国人,格哈德·施拉德博士就是其中的一个。

1936年12月23日,在埃尔伯费尔德IG法本公司研究所工作的施拉德博士首次合成了一种剧毒的物质,他将这种物质稀释了20万倍后喷洒在植物叶茎上,其毒性仍足以杀死所有害虫。施拉德博士震惊了,这种物质的毒性超出了他的想象,如果将它用于战场,其效果可想而知。

这种剧毒的化学物质学名叫二甲胺基氰膦酸酰乙酯,其毒性比光气大30倍以上,德国人称其为塔崩,代号GA。塔崩是一种透明的油状液体,纯品有水果香味,未经提纯或有部分分解产物的塔崩有苦杏仁味或氨味。

施拉德发现塔崩后再接再厉,对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937年春,施拉德被德国军方召到柏林,为德军演示塔崩的威力。试验结果显示,用作试验的狗、猴子在中了毒之后,似乎肌肉都失去了控制,它们的瞳孔缩小、口吐白沫、呕吐、腹泻、四肢抽搐,最后都在10-15分钟内惊厥而死。

德国军方对此试验十分满意,因为他们看到,塔崩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不易被人察觉。在常温下很容易挥发成气体,毒性极高,能使人员在不知不觉中中毒死亡,要想防护十分困难。

至于其毒害机理,开始德国人也没弄明白,只知道它会使人的肌肉失控,后来才搞清楚塔崩是一种神经性毒气。原来,它们是通过抑制人体内的胆碱脂酶,使人的神经错乱。

施拉德的演示给德国军方首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施潘道陆军毒剂设施的头目吕德里格尔上校发布命令,将施拉德由原来供职的法本工业卡特尔化学联合企业调到鲁尔区埃尔伯弗尔德的新工厂,从事秘密的有机磷化合物的研究工作,由施拉德主持建造新的实验室来生产塔崩,准备进行野外试验。

1938年初,施拉德不负德国军方所望,又研究出了一种与塔崩有关的化合物,学名叫甲氟膦酸异丙酯。这是一种无色、有苹果香味的水样液体,贮存时间很长后,颜色会变成黄色或因析出沉淀而混浊。

它的沸点较低,蒸气压和挥发度较大,主要通过呼吸道杀伤人员,其毒理与塔崩完全一样,也能迅速破坏人的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施拉德把这种化合物命名为沙林。它的吸入毒性大,毒性比塔崩还要高3~4倍,对无防护人员的致死剂量为0.1毫克,分/升,人员暴露在沙林染毒空气中很容易因吸入沙林而引起伤亡,甚至由于戴面具动作迟缓吸入了毒剂,都可能造成伤害。它对人员的杀伤作用迅速,生效时间为1~15分钟。

塔崩、沙林这两种神经性毒剂的发明,使德国军方如获至宝,马上将它们列入核心机密,塔崩的代号为“Le100”,沙林的代号是“STOFF146”。其后,德国又将塔崩的代号改为“Gelan”、“Substance83”。最后,这两种毒气被德国人编入了普通的洗涤剂的行列,代号分别为“Trilon83”和“Trilon146”。

1939年9月1日,德军大规模入侵波兰。第二天,德国陆军总司令部装备部即与LG染料公司会谈,作出了生产塔崩的决定。到1944年,德国已生产出1.2万吨塔崩,其中2000吨装进了炮弹,1000吨装进了炸弹。

在塔崩毒剂生产的同时,德国也开始了沙林毒剂的生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已生产了500公斤沙林。

施拉德博士的发现,促使第三帝国的军用化学技术进一步发展。1944年春,德国化学家理查德·库恩发明了第三种神经性毒剂——梭曼,学名叫甲氟膦酸特已酯,是一种具有芳香樟脑气味难挥发的无色透明液体。其毒性比沙林更大,毒理作用更为复杂。虽然,纳粹德国拥有先进而又危险的化学武器,但也无法挽救他们走向失败灭亡的历史必然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