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化学武器与生物武器传奇
6951800000041

第41章 刺激剂家族

刺激剂也称感官刺激剂,主要作用于皮肤和粘膜(如眼、鼻、喉等)的感觉神经末梢,产生疼痛、流泪、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等一系列刺激症状,使中毒者暂时失去战斗力。

刺激剂是最早使用的化学毒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和法国就已开始使用,只是当时发现的刺激剂作用力不强,而且它本身不造成什么伤害,所以在战场上逐渐被冷落。以后被许多国家用作驱散聚众闹事人群,又成了警察的武器。

但是对这类毒剂的研究各国一直没有中断,在一战后期乃至一战似后,又发现了一些毒性作用更强、性能优越的刺激剂,于是刺激剂这个毒剂家族的“元老”终于重新复出了,就是“催泪大王”和“速效喷嚏粉”两种刺激剂。

“催泪大王”——苯氯乙酮对眼睛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当它的蒸气浓度超过0.5毫克/立方米时,暴露不到一分钟即可引起怕光以及大量流泪,因而被称为“催泪大王”。

如果毒气浓度更高或暴露时间更长,刺激范围即扩展到鼻子和上呼吸道,引起咳嗽、恶心和鼻涕眼泪一齐流的症状。当离开染毒区,症状又可迅速消除。

苯氯乙酮(CN)纯品为无色晶体,有荷花香味。它具有强烈的催泪作用和良好的稳定性。不但能装于炮弹和手榴弹使用,而且可以装在发烟罐中使用,主要是通过发烟产生的热量将苯氯乙酮晶体气化与烟一起分散产生效果。把苯氯乙酮用作毒剂是美国人的发明。

早在1871年,德国化学家卡尔·格雷伯就合成了这一化合物。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对刺激剂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喷嚏剂方面,而对苯氯乙酮未做进一步的研究。那时,英国人也发明了苯氯乙酮,但认为沸点太高,不便使用,也未给予重视。

美国参战后,于1917年建议对这一化合物进行研究,一年后进行了野外试验,并把这一化合物确定为毒剂。由于苯氯乙酮工业生产的工艺流程还没有成熟,当时未来得及生产,战争就结束了。

战后,美国人对催泪剂方面有了新的兴趣。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化学兵对苯氯乙酮进行的研究比对其它任何毒剂都多。

1921年,美国把一种苯氯乙酮武器交给费城警察局使用,并于第二年建立了这一毒剂的生产车间。在美国的带动下,其它国家也纷纷开始了苯氯乙酮的研制工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成为化学武器库中主要的催泪性毒剂。当时,各交战国苯氯乙酮的生产总量达8000吨以上。

其中,日本172吨,美国500~1000吨,德国多于7000吨。日本人用它装备了榴霖弹、自行发烟筒和炮弹,并在侵华战争中大量使用了这种毒剂;美国人装备了榴霰弹、毒气罐和一些炮弹;而德国人装备的有250千克和500千克航弹、各种炮弹以及7.92毫米穿甲弹。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前也生产了苯氯乙酮。据说苏联也有大量生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苯氯乙酮继续作为制式军用毒剂储存在许多国家的化学武器库中。美国在越南战争中曾多次使用过苯氯乙酮弹。由于苯氯乙酮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特别是它能够和其它物质混合使用,至今仍不失其战术使用价值。

亚当氏剂是美国伊利诺伊斯大学的罗杰·亚当氏少校领导的化学研究小组于1918年初发现的,亚当氏剂因而得名。英国也几乎同时发现了这种毒剂。

亚当氏剂纯品是金黄色无嗅的像针一样的结晶体,工业品为深绿色,它产生的毒烟为浅黄色。

亚当氏剂不溶于水,微微溶于有机溶剂,在常温和加热条件下几乎不水解。具有很强的刺激效果,主要刺激鼻咽部,对皮肤也有轻微的刺激作用。

在浓度为0.1毫克/米的空气中暴露1分钟,就明显感觉难以忍受,在10毫克/米的低浓度下,亚当氏剂即可引起上呼吸道、感官周围神经和眼睛的强烈刺激,如果浓度达到22毫克/米,暴露1分钟就会丧失战斗能力。

如果浓度较高,或浓度虽低但作用时间较长时,则可刺激呼吸道深部。亚当氏剂起作用像感冒那样多开始于鼻腔,先是发痒,随后喷嚏不止,鼻涕涌流。然后,刺激向下扩展到咽喉。

当气管和肺部受到侵害时,则发生咳嗽和窒息。头痛、特别是额部疼痛不断加剧,直到难以忍受。耳内有压迫感,且伴有上下颚及牙疼。同时还有胸部压痛、呼吸短促、头晕等。并很快导致恶心和呕吐。中毒者步态不稳、眩晕、腿部无力以及全身颤抖等。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根据不同的染毒浓度,这些症状通常在暴露5~10分钟后才能出现,而中毒者即使戴上面具或离开毒区,在10~20分钟内,刺激症状仍可继续加剧,1~3小时后才可完全消失。

亚当氏剂中毒最令人无法忍受的是接连不断地打喷嚏,其结果使许多战斗动作无法完成,而且因为空气还没有吸入肺部就被迫喷出来,长时间地喷嚏还会使人呼吸困难,精疲力竭而丧失战斗力。

特别是在带上面具后继续喷嚏,由于打喷嚏前总要急速吸气而使呼吸阻力剧增,从而造成憋气,往往不得已脱去面具,从而造成更严重的中毒。因此,亚当氏剂配合毒性更大的通过呼吸道中毒的毒剂使用效果更佳。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亚当氏剂及其类似物成了许多国家的科学家们广泛研究的课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各国都生产了大量的亚当氏剂。至今它仍然储存在一些国家的化学武器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