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化学武器与生物武器传奇
6951800000028

第28章 芥子气

芥子气为糜烂性毒剂,对眼、呼吸道和皮肤都有作用。对皮肤能引起红肿、起泡以至溃烂。眼接触可致结膜炎、角膜混浊或有溃疡形成。吸入蒸汽或雾损伤上呼吸道,高浓度可致肺损伤,重度损伤表现为咽喉、气管、支气管粘膜坏死性炎症。全身中毒症状有全身不适、疲乏、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抑郁、嗜睡等中枢抑制及副交感神经兴奋等症状。中毒严重可引起死亡。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已确认为致癌物。燃爆危险:可燃,剧毒,具刺激性。

历史

1822年,德斯普雷兹发现芥子气。1886年,德国的迈尔首次人工合成纯净的芥子气;他发明的合成方法至今仍是芥子气最重要的合成方法之一。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首先在比利时的伊普尔地区对英法联军使用,并引起交战各方纷纷效仿。当时身为巴伐利亚步兵班长的希特勒作为参战士兵曾被英军的芥子气炮弹毒伤,眼睛暂时失明。据统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共有12000吨芥子气被消耗于战争用途;因毒气伤亡的人数达到130万,其中88.9%是因芥子气中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侵华日军曾在中国东北地区秘密驻有负责毒气研究和试验的516部队、731部队;并在抗战初期的淞沪战场、徐州战场、衡阳保卫战等大规模战役中使用过大量芥子气,造成中国军民死亡近万人。两伊战争中,伊拉克也使用过芥子气对付伊朗军队。

毒理

敌方使用芥子毒气弹。芥子气是一种烷化剂,吸收后一部分经体内代谢转变为无毒或低毒产物,一部分与体内多种生化成分如DNA、蛋白质、酶等起烷化反应。DNA烷化后分子结构被破坏,细胞有丝分裂障碍,影响细胞增殖。RNA烷化后,影响氨基酸摄合,导致蛋白质代谢障碍。因此增殖旺盛的组织细胞对芥子气最敏感,剂量大时出现细胞核碎裂、核崩解和细胞死亡。由于细胞死亡,引起组织炎症、坏死和后期的修复反应。细胞分裂活跃、代谢旺盛的组织,如淋巴组织、造血组织、肠上皮组织及睾丸造精组织对芥子气较为敏感。中毒后淋巴器官萎缩,骨髓造血组织破坏,造血细胞减少或消失,肠黏膜上皮和腺体细胞核浓缩碎裂,绒毛水肿、坏死、黏膜脱落,黏膜下炎症、出血,导致腹泻、便血、水及电解质丧失,严重者可致休克。剂量较大时中枢神经系统呈现“中毒性脑病”的表现。

临床表现

各种战斗状态的芥子气接触人体的皮肤、眼、呼吸道、消化道引起不同程度的损伤,较大剂量芥子气经皮肤、呼吸道、消化道吸收后可致全身吸收中毒。因此芥子气中毒的临床表现呈多种多样,其主要表现有:

皮肤损伤:皮肤接触芥子气时无明显刺激症状,经潜伏期后,皮肤出现红斑,界限清楚有灼痛。再经18~24小时,红斑区出现众多小水疱,后融合成大水疱,边缘充血水肿,疱液清亮呈琥珀黄色,后变混浊,凝结成胶胨状,局部疼痛,水疱破溃形成溃疡,易致感染。芥子气液滴染毒皮肤可产生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脱落也形成溃疡。经适当治疗,红斑在3~5日后变暗,形成暂时性色素沉着。浅水疱7~10日愈合,深水疱15~20日愈合。凝固性坏死经切痂植皮,1个月愈合。溃疡治疗不当或合并感染,则愈合时间常达数月以上。

眼损伤:眼对芥子气最敏感,根据芥子气状态不同、剂量不同,而出现不同临床表现,如不同程度的结膜炎和角膜炎,液滴溅入眼内可致结膜溃疡、角膜坏死穿孔和全眼球炎等,最后可导致眼球萎缩失明。

呼吸道损伤:轻度损伤有鼻、咽、喉的炎症,进一步发展可发生气管炎和支气管炎。严重损伤主要表现为从上呼吸道到细支气管的黏膜坏死性炎症,黏膜坏死形成伪膜性支气管炎,伪膜脱落可阻塞小支气管,继发感染可致化脓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肺炎。

消化道损伤:由误食污染水或食物引起。消化道黏膜充血、水肿、出血、糜烂和溃疡,重者可致消化道穿孔。

全身吸收中毒:主要表现为早期中毒性体克,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造血功能抑制,肠黏膜出血性坏死性炎症和全身代谢障碍。造血和免疫功能抑制可继发感染、出血和后期的贫血。肠道黏膜炎症产生血性腹泻,并发脱水和休克。芥子气中毒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指标。全身吸收中毒时,血和生化常规检查可判断中毒的程度和预后。

急诊处理

现场急救

皮肤:用军队配发的粉状消毒手套消毒。如无制式消毒手套,先用吸水物质吸去皮肤上毒液,后用下述消毒液局部处理:25%氯胺水溶液、5%二氯胺乙醇溶液或1:5含氯石灰水溶液或洗消净等。消毒10分钟后以清水冲洗。无上述消毒液时也可用肥皂、洗衣粉、草木灰或其他碱性物质洗涤局部,或用大量清水冲洗也能减轻损伤。

眼:以0.5%氯胺水溶液或2%碳酸氢钠水溶液冲洗,或以大量清水冲洗。

呼吸道:以0.5%氯胺或2%碳酸氢钠溶液或大量清水漱口,灌洗鼻、咽部。

消化道:以0.5%氯胺、2%碳酸氢钠溶液或1:2000锰酸钾水溶液或清水,反复灌洗十余次。晚期禁止洗胃,以防胃穿孔。

后续治疗

皮肤损伤:对红斑的处理与接触性皮炎相同,旨在减轻局部灼痛与后期的瘙痒,用抗炎消肿的霜剂如曲安西龙霜等涂敷即可。浅水疱治疗与一般热烧伤相同,旨在保护创面促进愈合,防止强烈理化刺激与感染。深水疱与凝固性坏死在一般外科处理后切痂植皮,以免遗留慢性皮炎或长期不愈。

眼损伤:消毒冲洗结膜囊后以抗生素、激素类抗感染消炎,如双霉松眼药水点眼。有角膜损伤疼痛剧烈者以0.5%丁卡因或1%乙基咖啡点眼,以1%阿托品点眼扩瞳以免虹膜粘连。

呼吸道损伤:雾化吸入2%碳酸氢钠溶液,口服止喘化痰药物,全身及雾化吸入抗生素防治感染。有伪膜形成时雾化吸入糜蛋白酶,促使伪膜溶解咯出,如发生呼吸道埂阻,按常规处理。

消化道损伤:洗胃后对症支持疗法。

全身吸收中毒

中毒早期(30分钟以内)静脉缓慢注射25%硫代硫酸钠60毫升。抗休克,维持液体、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选用适当抗生素防治感染。

促进造血功能恢复,输全血或根据病情予以成分输血,白细胞减少时注射细胞因子;如白细胞计数低于1109/升时,皮下注射GM-CSF,剂量5~10微克/千克或非格司亭剂量5~10微克/千克静脉滴注或皮下注射,每天1次;至白细胞升至3109/升以上为止;有出血倾向时适当使用巴曲酶等止血药。

其他对症治疗,如镇静、抗惊、止痛,加强营养与护理;白细胞低于1109/升时应实施保护性隔离。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与氧化剂可发生反应。受热分解或接触酸或酸雾时能释出有毒的硫氧化物或氯化物气体。遇水或水蒸气反应放热并产生有毒的腐蚀性气体。其蒸汽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硫、氯化氢。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或隔离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穿胶布防毒衣,戴橡胶耐油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汽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酸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应与氧化剂、酸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应严格执行极毒物品“五双”管理制度。

战争中的应用

芥子气是一种毒害作用巨大的化学战剂,用于制造毒气弹。芥子气毒剂最早在一战中应用。

自从伊普尔毒气战后,战争双方的决策者、指挥者开始热衷化学战。战争促进了化学武器的发展,一战中出现了多种毒剂,除了氯气外,又出现了芥子气,它是残害生灵的战场毒魔。芥子气是一种液态糜烂性毒剂,侵入人体会引起全身中毒。一战中,德军首先制造、使用芥子气毒剂,制成毒剂弹。不同毒剂弹以不同代号,“黄十字”为糜烂性毒剂弹,“绿十字”为窒息性毒剂弹,“蓝十字”为喷嚏性毒剂弹。

1917年7月12日,灾难又降落到伊普尔战场的英军阵地上。德军向英军阵地发射大批芥子气毒剂弹,其后10天中,德军共发射100多万发“黄十字”毒剂弹,约有2500吨芥子气。英军中毒人数15000人,死亡500人。由于英军遭“黄十字”毒剂弹袭击,原定的进攻计划不得不推迟。

据统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共有12000吨芥子气被用于战争;因毒气伤亡人数达到130万,其中88.9%是因芥子气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