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化学武器与生物武器传奇
6951800000010

第10章 化学战剂

概述

化学战剂是构成化学武器的基本要素。作为战剂,一般应具备下列条件:毒性强、作用快、毒效持久、施放后易造成杀伤浓度或战斗密度、能通过多种途径引起中毒、不易发现、防护和救治困难、容易生产、性质稳定、便于贮存。

分类

根据CWA的性质、作用原现及战术目的,化学战剂可按不同方法进行分类。

如按战术用途分类可分致死性毒剂、致伤性毒剂、失能性毒剂、扰乱性毒剂和牵制性毒剂;按作用快慢可分速效性毒剂和非速效性毒剂。

暂时性毒剂

施放后呈蒸气或气溶胶,造成空气染毒,人员接触中毒,有效杀伤时间短。使用的毒剂多为沸点低、易挥发的液态毒剂,如氢氰酸、光气、沙林等;常温时为固体、施放后呈烟状的毒剂,如失能剂BZ、刺激剂CS、苯氯乙酮等亦可用作暂时性毒剂。

前者多用于迅速杀伤对方有生力量而不妨碍随后占领该地区,故敌人多在进攻时使用。后者用于扰乱或疲惫对方,降低或使对方失去战斗力。

持久性毒剂

施放后呈液滴状或微粉状,地面染毒,人员接触中毒,有效杀伤时间长。使用的毒剂多为沸点高,不易挥发的液体毒剂如芥子气、VX和以微粉状施放的固体毒剂。

因其在地区造成长时间染毒,人员不宜立即进入该地区,故敌人多在防御或退却时使用。以图阻碍、迟滞或牵制对方军事行动。

微粉状毒剂施放后沉落于地面,人员或车辆通过或风速较大时再度飞杨,故可造成较长时期的地面和空气染毒。

半持久性毒剂

有效杀伤时间介于前两者之间,能保持数十分钟至数小时,如梭曼、塔崩、双光气等。外军一直很重视所谓中等挥发度毒剂的研究,意欲使此类毒剂能经呼吸道和皮肤双途径吸收,发挥其致伤作用。

毒剂的持久性是相对的。它与毒性的理化性质、施放方法、战斗状态、目标区的地形和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通常作为暂时性毒剂使用的CS,若以微粉状态布洒于地面可长期发挥毒性作用;通常作为持久性毒剂使用的芥子气如施放呈雾状,则为暂时性毒剂。

发展中的化学战剂

以上为外军装备的主要化学战剂,其中又以神经性毒剂和芥子气为主体。为了增强毒剂毒性和改进其使用性能,有些国家还研究了毒剂的混合使用、胶粘化和微包胶等技术。同时,外军也并未停止新毒剂的研究,其中包括:

新失能剂:属取代羟乙酸类化合物,化学结构为苯基异丙基羟乙酸-N-甲基-4-哌啶酯,淡黄色粘稠液体,沸点303℃,难溶于水。与添加剂配合使用,可经皮肤和呼吸道双途径吸收,失能作用稍大于毕兹。

有机氟化物:苏联装备了一种能穿透防毒面具的毒剂——全氟异丁烯,是一种伤肺性毒剂。毒性强、作用快。空气中含ppm级的浓度,吸入后1h内即可出现头痛、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和高热。6~8小时症状加剧,8~24小时死于肺水肿。

另一氟化物六氟二甲基二硫,由相对无毒的硫代三氟一氯甲烷遇活性碳后生成。与PFIB类似,也能穿透防毒面具。美、英等国家也积极从事有机氟化物的研制工作。

毒素战剂和基因武器:化学战剂不会停留在原有阶段,新的化学战剂还会不断产生。当今工艺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能提供以前办不到的大量生产毒素的方法,从而获得有军事意义的产量。如蓖麻毒素、肉毒杆菌毒素A、葡萄球菌肠毒B、石房蛤毒素等。

一些生理性肽也有极大可能发展成为生化战剂。至于小时肽毒素的合成也有了重大的变化,自动化的氨基酸偶合形成的技术已被发展。此外比母体分子强千百倍的生物调节肽类似物能被制造出来,使这些分子成为影响生命过程最强的化学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