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灵异玄门盗墓录
6889900000034

第34章 朱允炆之谜

“哦”张大胆有所领悟,又继续问道,“那这碑上写的什么呀?”

我没好气的说道,“我还没看呢,就被你打岔了。”我没有再理会张大胆,认真的看起了石碑上的碑文,这碑文皆为篆体书写铭文,我只看个开头却是大吃一惊,只见上书“永乐二十一年秋起,为惠帝立……”

永乐二十一年,那不是明朝吗,惠帝,这个皇帝是谁呢,我还真不清楚,估计不是什么有名的皇帝,但一四二三年的明朝皇帝不就是明成祖朱棣吗?怎么又多了一个皇帝?不由疑问重重,继续往下看去,这一看却是非同小可,大吃一惊,也终于知道了这位皇帝是谁了,乃是明朝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之孙是也,这惠帝乃是朱棣最后封给他的,管不得不晓得呢,但是话说回来了,这朱允炆只从靖难之变之后,便下落不明,至今是一个谜团,有说烧死的,有说逃走的,甚至还有人说穿越了,这不是扯淡吗?现在发现了这座古墓,如果真是朱允炆的墓,看来一切答案就要揭晓了。

再继续看下来,我才明白了事情始末,原来自从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后,朱允炆便从一道暗道中逃窜出来,被皇宫之外的几百亲信所接应,为了躲避朱棣的追杀,一路上颠沛流离,千方百计躲过追杀,逃到永州一带今新田,做了和尚以掩人耳目“龙体不适其敝,遂建龙池”这是说朱允炆毕竟是皇帝,虽然是逃命出来,但吃香的喝辣的娇生惯养已经习惯了,不受其苦,手下亲信便利用从皇宫带来的财宝建起了一座“行宫”,为了不让人发现,便取名为“龙池寺”,实际就是“龙池宫”意为“龙在池中栖,总有飞腾时”,看来这朱允炆还有复国的念头,再接下来看,便说道没过多久便被朱棣派出来追杀的人发现了“小肖事发”是这个意思,其中朱棣派来追杀的有两员大将一个叫孟拜另一个叫胡濙。

事发之后,张立成、韩靡和曾在宫中侍奉朱允炆的太监杨才道携朱允炆逃离永州,张立成和韩靡皆是对抗朱棣大军时李景隆主帅身边的副将,到了湄江观音崖,朱允炆改名为应文和尚,可是好景不长,没过三年,又被发现,遂继续逃亡,此时钱财在建“龙池宫”的时候已经消去大半,所剩无几,为了照顾朱允炆的日常生活,这些跟随的人连衣服也不舍得买饭也不舍得多吃,半饱皆止。

看到这里,我也是啧叹不已,当皇帝当成这份上,也真是绝无仅有了,在继续看下去。

张立成、韩靡和杨才道又带着朱允炆跑到了钱塘东明山,在东明寺躲避,又改名为应能大师,此时的朱允炆雄心壮志已被磨灭殆尽,大明在朱棣的统治下日渐巩固,眼见复国无望,不由触景感伤,写到“有梦难圆,尘世着魔迷木性;无风易醒,洞泉悟道静凡心。家从京畿而来,回首五岳峨眉,此等山川甲天下;帝似尧舜以后,伉怀秦皇汉武,如我王孙旷古今。“

不等朱允炆伤怀多久,追杀朱允炆的两员大将孟拜和胡濙发现了朱允炆等人,便率两千士兵追杀过来,东明山下一场厮杀,朱允炆心灰意冷,心知必死,不忍辛苦跟随自己的四百亲信无辜丧命,便欲遣散他们各自逃命,朱允炆在位之时皆受过大恩,皆不愿舍弃朱允炆,便请死志保护于他,众人商议一番,决定由韩靡和杨才道率领百余人护送朱允炆安全逃离,张立成率领三百死士断后,与孟拜和胡濙死战,二人见朱允炆逃离,立刻分出八百士兵由孟拜率领追击朱允炆,追到半路朱允炆百余人便被追上了,朱允炆痛斥其助纣为虐,忘记昔日大恩,孟拜进退两难,见朱允炆已是穷途末路,不忍斩之,便率部返回,心道:逊帝有恩,今上难违,不知如何向朱棣交代,进退两难,遂在东明山自杀。

朱允炆死里逃生,而是被僧司溥洽所救,一直藏在江苏吴县普洛寺内,此后一心为僧,无复国之意,永乐十八年,朱允炆心力憔悴,身体多病,韩靡和杨才道心知时日无多,便欲想后事,但朱允炆毕竟贵为皇帝,总不能随便找一处荒野小丘就葬了吧,二人又一合计,由韩靡带领八十多人外出寻求风水宝地葬之,要说韩靡手下有一能人,名叫白栾,洞悉风水秘术,朱允炆能够多年衣食无忧多亏此人率人盗墓,得到宝贝换取钱粮。

韩靡带着白栾等八十多人外出寻风水宝地,过了一年多才寻到藏风纳水之地,便是如今的黑竹沟,岂止这座风水宝地已被人“占领“,因为朱允炆已经身无分文,韩靡想了良久,决定鸩占鹊巢,将原来的墓主人拖了出来,正好里面也有许多陪葬品,正好也作为了朱允炆的陪葬品用了,估计那墓主人死了也不甘心,平白无故为他人作了嫁衣裳。

看到这里我也是笑了,怪不得看这座墓这么别扭呢,墓室结构都不似明朝的墓葬,接下来再说。

没过两年,朱允炆死了,乃是永乐二十一年,享年四十六岁,杨才道为了让朱棣死心,特地在普罗寺做了个假墓,随后让韩靡率领众人将朱允炆安葬进黑竹沟,取那山名为“龙池岭“,了却朱允炆的雄心壮志。

殊不知在朱允炆死后没几天便被胡濙发现踪迹,率领五百将士尾随在了后面,待到韩靡将朱允炆椁棺安放进龙池岭不久,便率领部下杀进了墓室,真是好一顿厮杀,惨烈无比,韩靡手下百余人全部战死,胡濙部下活的不过五十人,胡濙敬佩韩靡忠义和朱允炆毕竟是昔日旧主,便没有毁去墓室,而是返回了京都禀告了朱棣,朱棣听闻朱允炆真的死了,而且又无子嗣,立刻去了一块心病,感念毕竟同为叔侄,血脉相连,如今政治已经巩固,便不欲对朱允炆陵墓下手,算是放其一马,死后得到安息。

而我现在看到的这块墓碑便是那个叫杨才道的太监令人所刻,因当时为朱允炆的后事准备劳累过度而昏迷数日才幸免遇难,知道事情始末的他便刻了这样一座石碑,以待有后人能够知道真相,安放完石碑,杨才道了无牵挂,遂自杀于墓中,希望能够死后也服侍朱允炆。

等我将这石碑的铭文翻译了一遍,众人也是暗叹不已,没有想到令后世猜测良多的朱允炆居然是这么死的,并非是**和穿越的无稽之谈,不过这样的结果也是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