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破译人类起源之谜(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
6834300000003

第3章 人类起源探秘(2)

现代人的男性祖先是否便是“亚当”?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两个研究小组都认为,世界各地的男性基因源于同一种基因。如上所述,分析女性祖先的基因比较容易,因为线粒体DNA只通过女性遗传。而分析男性祖先的基因则复杂得多,为此,英国和美国的研究人员均把突破口选在男性独有的Y染色体上。美国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机分析了8名现代非洲男性、2名澳大利亚男姓、3名日本男性和2名欧洲男性以及4只大猩猩的基因,结果发现,从基因角度看,世界各地的现代男性源于同一副Y染色体。通过与人类最近的近亲大猩猩比较后,美国研究人员认为,非洲一个部落的Y染色体是现代男性Y染色体的祖先。同样,人们也可以将这位幸运的男性称为“亚当”,自然也应该可以称这一观点为“亚当观点”。如果这两个结论是正确的,那么说明400万~600万年前,从猿分化出来的原始人类大都没有留下后代,只有非洲的一个部落生存下来,然后向世界各地迁徙,形成了现代人。

“夏娃理论”提出以后,在科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亚当观点”使这场争论更为激烈。

例如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和密执安大学的科学家对此种看法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现代人的确进化自非洲的一个部落,但其进化过程并非是20万年,而至少是100万年。他们说,如果夏娃之说可以成立的话,那么,世界上一切与夏娃无关的人类祖先就都已绝种了。但从对古人类化石的分析结果看,事实并非如此,科学家们在对10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研究后发现,它们的特征与亚洲现代人极其相似,这就意味着今天的亚洲人是百万年前非洲祖先的后裔。

争论还在热烈地进行。但是,不管争论的结果如何,“亚当观点”、“夏娃理论”都是现代分子生物学发展的产物,而不是“神创论”的翻版。

我们几乎都听说过“八卦”。八卦学说始见于殷周时代的《易经》。据说,它是我们祖先伏羲氏创造的。它含有极深奥的内涵和博大精深的哲理。

我们从八卦图上可以看到两条鱼尾相抱而合的圆形图案,它一黑一白,代表了一阳一阴。凡了解人类生理解剖学的人都会知道,人在母体中的早期胚胎极像鱼形。这些都说明了什么呢?这是不是说明,地球陆地上的一切动物(也包括人类)都是由水中的鱼类进化而来呢?如果不是,为什么人类胚胎与鱼相似?并且连古代的八卦图上也用鱼形来表示呢?

人类与猿是近亲吗

进化论是人类伟大的发现之一,但它有不完备的地方看根据进化论列出的人类起源时间表:

古猿:生活于800万~1400万年前;

南猿:生活于90万~400万年前;

猿人:生活于20万~120万年前。

这里有两个空白期:古猿与南猿(相当于类人猿)与猿人之间空缺20万年。所谓“空白期”,就是没有发现这一时期的化石。

相比而言,400万年的空白期更引人注目。

有的学者提出了一个新的学说来解释这一段时间的化石空白,这个学说就是“海猿”说。

1960年,英国的人类学家阿利斯特·哈代提出:化石空白期人类的祖先不是生活在陆地上,而是生活在海洋中,人类进化史中,存在着几百万年的水生海猿阶段。哈代提出:地质史表明,400万~800万年前,在非洲的东部和北部曾有大片地区被海水淹没,迫使部分古猿下海生活,进化为海猿。几百万年后,海水退却,已适应水中生活的海猿重返陆地。它们是人类的祖先,在水中生活进化出两足直立、控制呼吸等本领,为以后的直立行走、解放双手、发展语言交流等重大进化步骤创造了条件。

提出海猿说是根据人的许多生理学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在别的陆生灵长类动物身上都没有,而在海豹、海豚等水性哺乳动物身上却同样存在。

作为这一论断的根据,哈代列举了人与猿猴之间的许多不同点,这些不同点大部分和水有关。例如,猿猴厌恶水,而人类婴儿几乎一出生就能游泳,而且游泳是孕妇妊娠期内惟一能进行的安全运动。猿猴不会流泪,而海豚和其他海洋哺乳动物(比如儒艮,即“美人鱼”)有眼泪。人类是惟一能以含盐分的泪液来表达某种感情的灵长类动物,这可能和人类早期在海洋中的经历有关。再从身体的结构上看,人的躯体绝大部分是光滑的,和海洋哺乳动物相同,只有头部长有毛发,这可能和游泳时头露出水面有关,正如“美人鱼”一般;人和海豚有皮下脂肪,猿猴却没有;人的脊柱可以弯曲,适合于水中运动,而猿猴的脊柱是不能后弯的。人类喜欢吃鱼、贝和海藻等水中生物,而猿猴则不。最令人瞩目的是,雄性猿猴与雌性猿猴的交配是倚伏于背部进行的,而大部分海洋哺乳动物,是面对面进行的。有趣的是,海豚生产时也像人那样,是由充当“接生婆”的海豚用“手”迎接新生儿,这和猿猴也不一样。综合这种特性,所以哈代断言:人由海洋哺乳动物进化而来,上岸的成为“人类”,没上岸的被叫做“海怪”。

在研究人类与其他哺乳动物控制体内盐分平衡的生理机制后发现,在这一方面人类与所有陆生哺乳动物不同,而与水兽相似。缺盐时,动物食欲锐减,对食盐的渴求抑制了其他生理欲望。然而,一旦满足了它们对食盐的需要,多余的食盐就再也不能引起它们的兴趣,动物对自身食盐的需要量有精确的感觉,它们摄入食盐也极有分寸。

然而,人类对食盐的需求量是没有感觉的。摄入食盐毫无分寸。例如,生活在美洲的一些印第安部落人生来就厌恶食盐。而日本和西方的一些国家,人们摄入的食盐量超过健康需要量的15~20倍,达到了危害心血管系统的地步。人类不具备别的陆生哺乳类动物那种对食盐摄入的精细的调节本领,体内缺盐不产生渴求,摄入食盐过多也不能自我控制,而这一特性与生活在海洋中盐分充足的水兽相似。

专家指出,人类的潜水生理反应也很有说服力。人潜水中时,体内会产生一种称为“潜水反应”的现象。人潜入水中,肌肉收缩,全身动脉血管血流量减少,呼吸暂停,心跳也变得缓慢。此时,还饱含氧气的血液不再输入到皮肤组织、骨肌和其他器官,而全部集中到维持生命的最重要的机体中心大脑和心脏上,使它们的细胞得以在几十分钟的时间内不致死亡。这种现象与海豹等水生动物的潜水反应十分相似。

伦敦动物园的营养生物化学权威克劳福特教授经过多年的研究指出:“人类进化成具有高度智慧、脑容量大的动物,主要得益于所食的鱼。”

鱼和贝类体内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这种成分对大脑的发育有益。而身体其他部分的生长则需要大量的蛋白质,巨大的食草类动物,用蛋白质构成了它们巨大的身躯而没有使脑容量增加。而脑力仅次于人类的海豚在陆地上生活时,其食谱和当时沿海地区的人类没什么区别。由此可见,人脑是靠食鱼进化而来的,而不是通过生育时的自然选择。

实际上,这也为“人类是从海洋进化来的”论点提供了新的论据。

科学家还认为,从海猿到人这一进化过程,大致可以这样设想:海水分隔了古猿群体,迫使其中一部分下海生活,进化为海猿;几百万年后,海水消退,海猿重返陆地,成为人类祖先。甚至还可以进行更大胆的设想:在几百万年中的某个时期,分成了两支,一支上了陆地,进化成现在的人类,而另一支留在水中,由于适应环境,进化较快,成了高于陆地文明的“海底人”。

这是否能充填“空白期”呢?

人类确实有许多性状与其他陆生灵长类动物不一致,而这些性状只发现在水生生物中。获得这些特性,除了下海以外,难道就不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吗?所以,有科学家认为这些性状是其他水生生物传递给人类的,生物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种组合形成的,物种是“杂交”的产物。他们不赞成海猿假说。因为第一,古猿下海约400万年的时间,获得了一些适应于水中生活的海洋生物的特性,在距今400万年前又重返陆地,为了适应陆地生活,它也应该丢掉一些适应于海水生活而不适合于陆地生活的特性,如人类不能对体内所需食盐进行精确控制这样的特性。第二,400万年的化石缺环,海猿说仍没有很好地解释。在海洋生活就没有化石可找了吗?我们现在不也发现大量的海中生物的化石吗?第三,根据近十多年来分子人类学研究所得的结果,人和猿开始分化的时间是距今400万~500万年前,与原先单纯根据化石所测的年代(距今1500万年)要晚得多,这一点也不支持海猿说。

也许人类的祖先并未经历过下海这一阶段。这段400万年的化石空白较合理的解释是古猿与海洋生物发生了基因重组,于400万年前产生了南方古猿。组合产生新种所需的时间很短,短到相对于地质时间可以忽略不计,甚至可以在十几代到几代的时间便可形成新种,从而可以说过渡阶段的化石是没有的。这样既可以说明化石空白也可以说明人类为什么具有一些发生的事情,就是说人类是组合的必然结果,就像生物登陆事件一样,在没有上岸之前,肺已产生,为登陆做了准备。

在日本发现了一种人面鲤鱼,它的头部生得很像人类的面孔,有眼,有鼻,有嘴巴。这种人面鲤鱼属于锦鲤的一种,大约有10条左右,已被列为保护动物。

这个例子也许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还不能作出确切的结论,但很有可能是接受了人类的某些基因而造成的。

人类有两个祖先:一个是古猿,另一个是海洋生物。当然,关于人类的双祖先复合起源的说法仅是一个假说,还没有绝对的证据。

人类会灭绝吗

生物考古学家在考古中发现了许多至今都无法解释的古代文明:美国科学家多次在岩石中发现约有2.5亿年历史的类人猿动物脚印,特别是在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同一块岩石中还发现了穿鞋子的人类足迹,而三叶虫存在的时间是6亿年前至2.8亿年前,那时根本没有我们人类!

科学家在加蓬奥克洛铀矿发现了一个20亿年前的核反应堆;在古埃及金字塔内发现那些裹着的尸体放射着的粒子和光子射线。在发掘爱尔兰栋拉雷和恩尼斯古城堡时,发现了只有核爆炸才能留下的遗迹;在古印度遗迹中发现了佩服所含放射能是正常情况下的50倍,这两条都表明是核袭击的结果。而人类近几十年才开始掌握核技术,那以前的核技术是谁发明和用的呢?

考古在南美洲发现了一个描绘2.7万年前的古代星空图,图上的符号记述的是极其深奥的天文知识,这些知识是现代人类所未掌握的。在秘鲁珍藏着一块3万年前的石刻,石刻描绘一位古印第安学者手持一个跟现代望远镜非常相似的管状物贴近眼前观测天象。而人类第一架望远镜是在十七世纪中期才发明的,至今不过300年,3万年前的望远镜又是从何而来?

对于上述古代文明,许多考古学家都深感蹊跷,谜题难解。他们认为,除非外星人所为(可至今也未找到外星人),绝非近代人类或古代某一个时期的人类所能做到。

瑞典学者丹尼肯在其代表作《众神之车》中把这一切不可思议的谜一概归之于“神”,他认为是“神来到了地球,把人猿变化为人,并教会人识字,吃熟食,穿衣服,建筑等等之后,才离开地球”。并且他预言,“神”将在不久的将来还会重来。

许多比较严肃的科学家,并没有轻信丹尼肯的理论。因为,虽然经过长期、大量的工作至今未能发现外星人存在或来过地球的有力证据。对丹尼肯理论,目前在世界上依然是毁誉对半,褒贬不一。

人类进化至今是不是只是30万一40万年历史呢?很多人肯定地回答不是。人类进化至现在,已经有上百万年历史,通过碳14已经精确地估算出某种高度文明的产物远在3万一4万年前,人类有一个活跃、鼎盛时期。

我们的地球曾经不止一次遭到大洪水、大爆炸、大灾难的侵袭,因此古文明可能一毁再毁,古人类也死而复生。

对于这些大洪水的各种传说,考究其历史,都可以追溯到1.2万年以前,刚好在冰河结束时期,这使我们对这些传说无法掉以轻心,仅仅视之为神话或多事的臆测。同时这也证明了人类远在1.2万年以前就有“历史”,而且较4000年前甚至比今天更发达。

也许在1.2万年前,人类对宇宙的知识已经超过了今日;也许在几万年或10多万年以前,人类已经有了数次这种文明的高峰。我们仅仅可以知道地球文明史的高峰是人类创造的,但无法得知人类文明的进程。

有一部著名的古印度史诗《摩河波罗多》,写成于公元前1500年,距今有3400多年了。而书中记载的史实则要比成书时间早2000年,就是说书中的事情是发生在5000多年前的事了。

此书记载了居住在印度恒河上游的科拉瓦人和潘达瓦人、弗里希尼人和安哈卡人两次激烈的战争。令人不解和惊讶的是,从这两次战争的描写中看,他们是在打核战争!

后来考古学家在发生上述战争的恒河上游发现了众多的已成焦土的废墟。这些废墟中大块大块的岸石被粘合在一起,表面凸凹不平。要知道,能使岩石熔化,最低需要1800℃。一般的大火都达不到这个温度。只有原子弹的核爆炸才能达到。

在德肯原始森林里,人们也发现了更多的焦地废墟。废墟的城墙被晶化,光滑似玻璃,建筑物内的石制家具表层也被玻璃化了。除了在印度外,古巴比伦、撒哈拉沙漠、蒙古的戈壁上都发现了史前核战的废墟。废墟中的“玻璃石”都与今天的核试验场的“玻璃石”一模一样。

由此而论,国外物理学家弗里德里克·索迪认为:“我相信人类曾有过若干次文明。人类在那时已熟悉原子能,但由于误用,使他们遭到了毁灭。”

这可能吗?大部分科学家们认为这仅是一种附会,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但是另有一些人坚持自己的看法,认为我们的地球早已存在50多亿年了,而人类仅仅有5000多年历史有些“说不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