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微观经济学
6801400000032

第32章 一般均衡与经济效率(1)

§§§第一节一般均衡理论

学习提示

前面我们关于市场活动的分析都属于局部均衡分析。本章要从所有市场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角度,即从一般均衡的视角分析整个市场体系所有市场同时实现均衡的问题。首先介绍一般均衡的含义和一般均衡理论的发展,再介绍判断经济效率的帕累托最优标准及其实现条件,并据此分析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一般均衡状态的经济效率。通过本章的学习,要重点理解和掌握以下问题:

一般均衡的含义及一般均衡理论的发展;

帕累托最优标准以及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

完全竞争市场一般均衡状态的经济效率。

一、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的一种关于市场均衡的分析方法。马歇尔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各种经济现象非常复杂,影响市场运行的因素很多,为使分析简化,应该采取“其他情况不变”的假设,孤立分析某种产品的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动,然后再进行综合分析,这样就能够得出关于市场均衡的正确结论。因此,在局部均衡分析中,某一种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仅仅被看做是它本身价格的函数,其他商品的价格则假定不变,这些不变的价格仅仅影响所研究商品供求曲线的位置。这样,该市场供求曲线的交点就决定了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局部均衡虽然可以揭示商品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决定的一般关系,但是,它不能说明市场体系中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决定的较为复杂的情形。在市场体系中,各商品的供给、需求及价格是相互影响的。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决定,不仅取决于该商品本身的供求状况,而且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其他商品的供求状况及价格的影响。所以,局部均衡分析不能解决市场经济体系中各种市场同时实现均衡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决定问题。于是,在西方经济学中又出现了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

一般均衡分析强调整个市场体系的一切市场同时实现的均衡。最早提出一般均衡概念的是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瓦尔拉斯认为,整个市场体系中的所有市场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一个市场的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势必影响构成该市场体系的所有市场的价格和供求关系,因此,必须从整个市场体系中各市场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的视角分析和研究市场均衡问题。当整个市场体系实现均衡的时候,便决定了构成该市场体系的各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因此,一般均衡是指在构成市场体系的各个市场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条件下,整个市场体系中所有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

二、市场的相互依赖性

为了更好地理解整个市场体系中各个不同市场的相互作用过程,我们考察一个简化的市场经济情况。在该经济中,总共包括四个市场,即两个要素市场、两个产品市场。假定第一个要素市场为钢铁市场,第二个要素市场为劳动市场;第一个产品市场是以钢铁为投入品的汽车市场,第二个产品市场则为与汽车市场相互补充的汽油市场。

现在假定,在刚开始时,四个市场都处于均衡状态。由(a)、(b)、(c)、(d)四个子图构成,它们分别代表钢铁市场、汽车市场、汽油市场和劳动市场。四个市场的供给曲线在图中分别为SA、SB、SC、SD,需求曲线则分别为DA、DB、DC、DD,前三个市场的均衡产量分别为QA、QB、QC,劳动市场的均衡劳动数量为LD,四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分别为PA、PB、PC、WD。

现在假设由于某种原因,比如铁矿石的价格上涨,使得钢铁的供给减少,即钢铁供给曲线向左移动。钢铁供给曲线的左移导致钢铁市场的均衡价格上升到PA1,均衡产量将下降到QA1。由于钢铁是汽车工业的原材料,钢铁价格的上涨会直接导致汽车工业的成本上升。这样汽车的供给也减少,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从而使得汽车的均衡价格上升至PB1,均衡产量将下降至QB1。由于汽车和汽油是互补品,汽车价格的上升,需求量下降,导致汽油的需求减少,需求曲线向左移动,从而使得汽油的均衡价格下降至PC1,均衡产量将下降至QC1。由于钢铁、汽车、汽油等行业的产量都下降,在技术水平和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这就导致市场对劳动的需求减少,从而使得劳动需求曲线左移,均衡价格下降到WD1,均衡数量下降到LD1。

可以预见,劳动市场价格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到钢铁市场、汽车市场和汽油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及其价格的变化。由于劳动的工资水平下降,厂商的生产成本将下降,从而钢铁、汽车、汽油等产品的供给又将会有一定的增加,均衡价格会有所下降,均衡产量会有一定上升。由于市场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这种调整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最后所有市场又都重新达到均衡状态。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各个市场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市场供求的变化会引起一系列相关市场供求的连锁反应。这种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叫做反馈效应。

三、一般均衡理论的发展

1874年,瓦尔拉斯首次提出一般均衡的数学模型并对一般均衡的存在性、唯一性、稳定性和最优性等问题进行了探索。虽然瓦尔拉斯最先认识到一般均衡问题的重要性,但他关于一般均衡存在性的证明却是错误的。尽管如此,它在很长时间里仍然被人们所接受,无人提出疑问。这种情况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后才有所改变。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阿罗、德布鲁等人利用集合论、拓扑学等数学方法,在相当严格的假定条件下证明了一般均衡存在性,并且证明了这种均衡可以处于稳定状态,同时还满足经济效率的要求。这些假设条件有:任何厂商都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每一种商品的生产至少必须使用一种原始生产要素;任何消费者所提供的原始生产要素都不得大于它的初始存量;每个消费者都可以提供所有的原始生产要素;每个消费者的序数效用函数都是连续的;消费者的欲望是无限的;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等等。总之,在一定的假设条件全部得到满足时,一般均衡体系就有均衡解存在。此后,一般均衡理论的扩展基本上都是基于阿罗和德布鲁建立的框架,将时间、不确定性等因素引入模型之中,分析动态随机的一般均衡。

§§§第二节经济效率和帕累托最优标准

既然市场存在一般均衡状态,那么,这种一般均衡状态是否有效率呢?为此,我们首先介绍判断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率的标准——帕累托最优标准及符合帕累托最优标准的条件。

一、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帕累托最优标准

在通常意义上,效率(Efficiency)一般用来表示以既定的投入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出。当效率的概念用于描述整个经济系统的状态时,则主要是表示一个社会的经济福利。如果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经济系统不可能以现有可供使用的资源使得社会成员获得更多的福利或满足时,则可以认为该经济系统实现了经济效率(EconomicEfficiency)。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经济效率涉及在所有可能的资源配置中确定最优的资源配置,以便实现社会成员的经济福利最大。在经济学中,通常是用帕累托最优标准来评价经济效率的。

帕累托最优标准简称帕累托标准(ParetoCriterion),它是指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的状态。利用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可以对资源配置状态的任意变化作出“好”与“坏”的判断: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认为这种资源配置状态的变化是“好”的;否则认为是“坏”的。这种以帕累托标准来衡量为“好”的状态改变称为帕累托改进(ParetoImprovement)。更进一步,利用帕累托标准和帕累托改进,可以来定义所谓“最优”资源配置: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ParetoOptimality)状态。换言之,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还存在有帕累托改进,即在该状态上,还存在某种(或某些)改变可以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这种状态就不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又称做经济效率。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具有经济效率的;反之,不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缺乏经济效率的。例如,如果产品在消费者之间的分配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分配都会至少降低一个消费者的满足水平,那么,这种状态就是最优的或最有效率的状态。同样地,如果要素在厂商之间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配置都会至少降低一个厂商的产量,那么,这种状态就是最优的或最有效率的状态。一个经济系统要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被称为帕累托最优条件。它包括交换的最优条件、生产的最优条件以及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

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是指在产品数量既定的情况下,如何在消费者之间进行分配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所需要的条件。为此,我们先考虑两种既定数量的产品在两个单个消费者之间的分配问题,然后将所得的结论推广到一般情况。

下面用一种叫做埃奇渥斯盒状图(EdgeworthBoxDiagram)的工具来分析这两种产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分配。

图中盒子的水平长度表示整个经济中第一种产品X的既定数量,盒子的垂直高度表示第二种产品Y的既定数量。OA为第一个消费者A的原点,OB为第二个消费者B的原点。从OA水平向右测量消费者A对第一种商品X的消费量XA,垂直向上测量它对第二种商品Y的消费量YA;从OB水平向左测量消费者B对第一种商品X的消费量XB,垂直向下测量它对第二种商品Y的消费量YB。盒中任意一点确定了一套数量,表示每一个消费者对每一种商品的分配情况。因此,盒子(包括边界)确定了两种物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所有可能的分配情况。在盒子的垂直边上的任意一点,表明某个消费者不消费X,在盒子的水平边上的任意一点,表明某个消费者不消费Y。此外,图中ⅠA、ⅡA和ⅢA是消费者A的三条代表性无差异曲线。其中,ⅢA代表较高的效用水平,而IA代表较低的效用水平。ⅠB、ⅡB和ⅢB是消费者B的三条代表性无差异曲线。其中,ⅢB代表较高的效用水平,而ⅠB代表较低的效用水平。

假设图中的a点表示两种商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初始分配状态,处于两条无差异曲线ⅡA和ⅠB的交点上。显然,a点所代表的分配状态不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因为,通过改变该初始分配状态,如从a点变动到b点,则消费者A的效用水平从无差异曲线ⅡA提高到ⅢA,而消费者B的效用水平并未变化,仍然停留在无差异曲线ⅠB上。因此,在点a仍然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当然,在点a,还存在其他形式的帕累托改进。如,从a点变动到c点,则消费者A的效用水平不变,它仍然在无差异曲线ⅡA上,但消费者B的效用水平却得到了提高:从无差异曲线ⅠB提高到ⅡB。而如果让a点变动到d点,则消费者A和B的效用水平均会提高。由此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在交换的埃奇渥斯盒状图中,任意一点,如果它处在消费者A和B的两条无差异曲线的交点上,则它就不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总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即总可以改变该状态,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人的状况变坏。

如果假定初始的产品分配状态处于两条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如点c上,那么,这时不存在任何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它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改变c点状态只有如下几种可能:向右上方移到消费者A较高的无差异曲线上,则A的效用水平提高了,但消费者B的效用水平却下降了;向左下方移到消费者B的较高的无差异曲线上,则B的效用水平提高了,但消费者A的效用水平却下降了;剩下来的唯一一种可能则是消费者A和B的效用水平都降低。如从c点移到g点或f点,都属此种情况。由此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在交换的埃奇渥斯盒状图中,任意一点,如果它处在消费者A和B的两条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上,则它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即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有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即任何改变都不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人的状况变坏。

在埃奇渥斯盒状图中,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不只是点c一个。点b和点e以及其他许多未在画出的点也都是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它们都代表帕累托最优状态。所有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的轨迹构成曲线VV′,叫做交换的契约曲线(或效率曲线,Exchangecontractcurve),它表示两种产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即帕累托最优状态)的集合。

在交换的契约曲线VV′上,两个消费者的福利分配具有不同的情况。当我们沿着VV′曲线从e点移到c点时,消费A通过牺牲消费者B的利益而好起来;反之亦然。根据帕累托标准,我们不能说VV′曲线上的任何点比曲线上的其他点要更好一些。例如,我们不能说点c比点e代表更好的分配。根据帕累托标准,它们是不可比较的,因为从点e移动到点c(或者相反)使一个人的状况变好,却使另一个人的状况变坏。我们所能够说的仅仅是,给定任何不在曲线VV′上的点,总存在比它更好的点,而这些点都在交换的契约曲线VV′上。

当然,如果社会具有明显的关于福利分配的统一偏好,例如,假设经济处于e点,而社会宁愿以牺牲消费者B的利益使消费者A更好一些,比如说,宁愿要c点而非e点,则根据这个分配偏好,社会将使经济沿着交换的契约曲线从e点移到c点。这是从帕累托最优状态集合中,根据社会的分配偏好选择其中的某些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