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微观经济学
6801400000002

第2章 导论(2)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中互为前提、彼此补充的两个分支学科。西方经济学之所以有微观和宏观之分,主要是因为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有着明显差异。微观经济学假定资源利用问题已经解决,以资源的最优配置为目标,采取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假定资源配置问题已经解决,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目标,采取总量分析方法。正由于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有些问题从微观看是可行或有效的,但从宏观看却不可行或无效,反过来也如此。如,在经济生活中,某厂商实行低工资,对该企业而言,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的厂商都降低工资,则原先实行低工资的厂商就失去了竞争力,而且全社会职工的整体收入减少了,不但减少了政府的税收收入,还减少了全社会的消费、储蓄和投资,造成社会有效需求的下降。再如,一个家庭或个人生活节约,可增加家庭财富的积累,但所有家庭或个人都节约,社会需求就降低了,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互相把对方所考察的对象作为自己的理论前提,互相把对方的理论前提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一个经济社会,既有资源配置问题,又有资源利用问题,只有把这两方面的问题都解决了,才能解决整个社会的经济问题。所以,它们是各具功效、彼此补充、不可分离的整体。而且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界限实际上是不可能泾渭分明的。如,所有的经济总量都是由经济个量加总而成,孤立地考察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再如,对同一个经济现象,从一个角度看是宏观经济问题,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微观经济问题,只有全面考察,才不至于偏颇。所以,近年来,当代西方经济学出现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逐渐融合的趋势,很多经济学家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工具来分析诸如失业和通货膨胀这类属于宏观经济学领域的问题。

§§§第三节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发展

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的。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学思想与理论的发展特点,经济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

一、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产生于15世纪,终止于17世纪中期,其代表人物有英国人约翰·海尔斯、托马斯·曼,法国人安·德·孟克列钦和德国人让·巴蒂斯特·柯尔培尔等。重商主义认为,金银是财富唯一的形态,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银。除了开采金银矿以外,一国增加财富的唯一手段就是发展对外贸易。因此,主张国家鼓励国内工商业的发展,对海外贸易活动进行积极干预,奖励出口,限制进口,通过贸易逆差来积累国民财富。同时要求对外汇进行管制,不让货币外流。重商主义理论和政策主张,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但是,重商主义只对贸易即流通过程进行了研究,对一些经济现象做了粗浅的解释,并未深入研究生产过程,触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因此,重商主义理论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经济学,只是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前史”或经济学的早期阶段。

二、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Classicaleconomics)又称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终止于19世纪中后期,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约翰·斯图亚特、约翰·穆勒等。古典经济学以研究国民财富如何增长为中心,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确立了物质财富观。他们认为财富是物质产品而不仅仅是货币,增加财富的途径是通过增加资本积累和进行社会分工来发展生产;并认为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调节经济的过程中,可以把个人利己行为引向增加国民财富和社会福利的行为。因此,他们主张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古典经济学把经济学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对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规律进行了分析,从而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具有独立体系的科学。

19世纪30年代后,古典经济学开始解体,萨伊、马尔萨斯、西尼尔等人放弃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提出了三要素价值论及其分配论,力图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进行辩护。

三、新古典经济学

19世纪70年代,在西方经济学界发生了边际革命。奥地利的门格尔、英国的杰文斯和法国的瓦尔拉斯各自独立地提出了边际效用论和边际分析方法,他们用主观的边际效用价值论代替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提出边际效用决定商品的价格。边际革命的发生,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New-Classicaleconomics)的诞生。1890年,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一书,他把边际效用论和供求论、生产费用论等综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综合的、折中的经济理论体系。他认为,商品的价格,既取决于劳动等客观因素,即供给;同时,也取决于效用等主观因素,即需求。他以边际效用论来说明需求,以生产费用论来说明供给,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说明价格的决定,从而建立了均衡价格理论。《经济学原理》的出版,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在新古典经济学时期,另外一个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瓦尔拉斯,他用边际分析的方法,建立了一般均衡理论。以马歇尔的理论体系和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再加上庇古、克拉克等人提出的外部效应理论、分配理论等新论点,形成了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以均衡价格为核心的相当完整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

新古典经济学作为古典经济学的延续和发展,其政策主张仍然是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其之所以称之为新,主要是因为它采用了新的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法,并将经济学研究从生产领域进一步扩展到消费和需求,明确把资源配置作为经济学研究的中心,论述了价格如何使社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证明了以价格为中心的市场机制的完善性,并以边际分析为基础,把消费—需求与生产—供给分析、竞争—垄断市场、分配理论结合在一起,建立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和内容体系。

四、现代经济学

现代经济学(Mordeneconomics)是以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经济学的出现为标志的,这一阶段的中心是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1929—1933年发生的蔓延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大危机,给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以沉重的打击,使得新古典经济学论述的市场能够有效调节经济的神话被打破,并促使西方经济学家深刻反思自己的经济理论。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从总需求的角度全面分析了国民收入的决定,认为失业存在的原因是有效需求的不足,并提出了放弃自由放任,实行国家适度干预的政策主张,从而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和内容体系。宏观经济学的产生,标志着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进入现代经济学阶段。

凯恩斯经济学的流行使得整个西方经济学的体系出现了显著的漏洞。一方面,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经济能够自行解决其运行中出现的矛盾,主张自由竞争,反对国家干预;另一方面,凯恩斯经济学根据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认为市场经济不能自动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难以实现充分就业,因此主张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为了克服上述矛盾,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将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综合在一起,建立了新古典综合学派的理论体系。他们把新古典经济学部分当做研究个量问题的微观经济学,把凯恩斯主义当做研究总量问题的宏观经济学。他们认为,前者是以充分就业为前提,分析市场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后者以有效需求不足为前提,研究如何实现充分就业,避免资源闲置浪费。因此,两种理论相辅相成,可以被纳入同一个体系之中。

到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涨问题。对此,凯恩斯学派的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对解释和解决滞涨问题束手无策,招致各方的严厉批评和责难。在批判凯恩斯主义的过程中,出现了现代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他们的观点和政策主张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即新自由主义,主张私有化、反对公有制,倡导经济自由、反对国家干预,主张大市场、小政府等。与此同时,在应对新自由主义学派对凯恩斯主义批评的过程中,凯恩斯主义者吸收了论战对方的研究方法,维护了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与政策观点,形成了新凯恩斯主义。这样,在西方经济学界,出现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两大学派并驾齐驱、同属主流经济学的局面。它们采用的分析方法相同,都主张将宏观经济学建立在以理性与自利为基础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区别是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从市场出清出发,得出市场机制稳定和政策无效的结论;而新凯恩斯主义从工资与物价的刚性出发,认为市场不能出清,因此,得出经济政策是有效的结论。

当然,20世纪30年代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学在其他领域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主要表现为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新兴经济学科的出现。如信息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演化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企业理论等,经济学帝国主义就是对这一时期经济学发展的生动表述。

§§§第四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演绎法和归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