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微观经济学
6801400000011

第11章 消费者行为分析(3)

除此之外,预算线AB把平面坐标图划分为三个区域:预算线AB以外的区域中的任何一点,如a点,是消费者利用全部收入都不可能实现的商品购买的组合点。预算线AB以内的区域中的任何一点,如b点,表示消费者的全部收入在购买该点的商品组合以后还有剩余。唯有预算线AB上的任何一点,才是消费者的全部收入刚好花完所能购买到的商品组合点。图中的阴影部分的区域(包括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被称为消费者的预算可行集或预算空间。

2预算线的变动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预算线的形状和位置是由消费者的收入和两商品的价格决定的。因此,以上三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导致预算线的变动。预算线的变动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两商品的价格P1和P2不变,消费者的收入I发生变化。这时,相应的预算线的位置会发生平移。因为P1和P2不变,意味着预算线的斜率-P1P2保持不变。于是,I的变化只能使得预算线的横、纵截距发生变化。假定原有的预算线为AB,消费者的收入I增加,使预算线由AB向右平移至A′B′。相反,消费者收入I减少,使预算线AB向左平移至A″B″。前者表示消费者的全部收入用来购买任何一种商品的数量都因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相反,后者表示消费者的全部收入用来购买任何一种商品的数量都因收入的减少而减少。

第二种情况:消费者的收入I不变,两种商品的价格P1和P2同比例同方向发生变化。这时,相应的预算线的位置也会发生平移。其理由是,P1和P2同比例同方向的变化,并不影响预算线的斜率-P1P2,而只能使预算线的横、纵截距发生变化。P1和P2同比例上升,使预算线AB向左平移至A″B″;相反,P1和P2同比例下降,使预算线由AB向右平移至A′B′。前者表示消费者的全部收入用来购买任何一种商品的数量都同比例于价格的上升而减少,而后者则同比例于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第三种情况:当消费者的收入I不变,商品1的价格P1发生变化而商品2的价格P2保持不变。这时,预算线的斜线-P1P2会发生变化,预算线的横截距IP1也会发生变化,但是,预算线的纵截距IP2保持不变。P1下降,使得预算线AB移至AB′。它表示消费者的全部收入用来购买商品1的数量因P1的下降而增加,但全部收入用来购买商品2的数量并未受到影响。相反,P1上升,使得预算线AB移至AB″。它表示消费者的全部收入用来购买商品1的数量因P1的上升而减少,但全部收入用来购买商品2的数量并未受到影响。

同样的道理,仅由商品2价格P2的下降与提高,分别引起预算线由AB移至A′B和A″B。

第四种情况:消费者的收入I与两种商品的价格P1和P2都同比例同方向发生变化。这时预算线不发生变化。其理由是,此时预算线的斜率-P1P2,以及预算线的横截距和纵截距都不会发生变化。它表示消费者的全部收入用来购买任何一种商品的数量都未发生变化。

六、消费者均衡

在已知消费者的偏好和预算线约束的前提下,就可以分析消费者对最优商品组合的选择。具体的做法是,把前面考察过的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结合在一起,来分析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购买选择行为。

消费者的最优购买行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最优的商品购买组合必须是消费者最偏好的商品组合。也就是说,最优的商品购买组合必须是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的商品组合。第二,最优的商品购买组合必须位于给定的预算线上。

下面,具体说明消费者的最优购买行为。

有三条无差异曲线:U1、U2、U3。U3代表的效用水平最高,U2其次,U1最低,AB是消费者的预算线。面对预算线AB和三条无差异曲线U1、U2、U3,消费者应该怎样选择购买这两种商品的数量才能获得最大的满足呢?消费者应该选择E点所对应的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才能满足程度达到最大,即消费者的最优购买组合为(X*1,X*2),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E是能使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

为什么E点是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消费均衡点?尽管U3曲线所代表的效用水平比U2要高,但预算线AB与U3曲线既没有交点也没有切点,这就意味着消费者在现有的收入水平下,无法实现U3曲线所代表的效用水平;尽管U1曲线与预算线有交点(a和b),即消费者用全部现有的收入能购买到a点或b点所代表的商品组合,但a点和b点在无差异曲线U1上,而U1曲线所代表的效用水平比U2低。如果消费者选择a点所代表的商品组合,这时他只要增加商品1的购买而减少商品2的购买,即由a点沿着预算线AB向右下方移动,他的效用水平就会不断提高;如果消费者选择b点所代表的商品组合,这时他只要增加商品2的购买而减少商品1的购买,即由b点沿着预算线AB向左上方移,他的效用水平也会不断提高。只有选择E点所对应的商品组合,消费者才会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不会再调整两种商品的购买数量,因此,E点是消费者在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情况下,能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的均衡点。

由于均衡点E是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切点,因此,在均衡点E上,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等于预算线的斜率。我们已经知道,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就是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12预算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两商品的价格之比P1P2。

因此,在均衡点E有:MRS12=P1P2(3.16)

这就是序数效用论下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均衡条件。它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应该选择的最优商品组合是能使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和它们的价格之比相等的商品组合。也可以这样理解:在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上,消费者愿意用一单位的某种商品去交换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即MRS12),应该等于该消费者能够在市场上用一单位的这种商品去交换得到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即P1P2)。

为什么说只有当MRS12=P1P2时,消费者才能获得效用最大化呢?

因为如果MRS12=-dX2dX1=10.5>11=P1P2,那么,从不等式左边看,由于MRS12=10.5=2,这意味着1单位商品1可以替代2单位的商品2,或者说消费者在减少1单位商品2的购买时,只需要增加0.5单位的商品1,就可以维持原有的效用水平。而从不等式右边看,由于P1P2=11,即商品1和商品2的价格相同,消费者减少1单位商品2的购买,就可以增加1单位商品1的购买。这样,消费者在消费中就会因为多得到0.5单位的商品1而使总效用增加。于是,消费者必然会不断减少商品2的购买,增加商品1的购买,以获得更大的效用。而随着商品1购买数量的增加,商品2购买数量的减少,在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商品1对商品2的边际替代率会不断下降,直至MRS12=P1P2。

相反,如果MRS12=-dX2dX1=0.51<11=P1P2,那么,而从不等式左边看,由于MRS12=0.51=0.5,这意味着1单位商品1只可以替代0.5单位的商品2,或者说消费者在减少1单位商品2的购买时,需要增加2单位的商品1,才可以维持原有的效用水平;而消费者如果减少1单位商品1的购买,只需要增加0.5单位商品2的购买,就可以保持原有的效用水平不变。而从不等式右边看,由于P1P2=11,即商品1和商品2的价格相同,消费者减少1单位商品2的购买,只可以增加1单位商品1的购买。这样,理性的消费者就会选择减少1单位商品1的购买,增加1单位商品2的购买。而且通过这样的调整,消费者会因为多得到0.5单位商品2的消费而使总效用增加。于是,消费者为了获得更大的效用,必然会不断减少商品1的购买,增加商品2的购买。而随着商品2购买数量的增加,商品1购买数量的减少,在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商品1对商品2的边际替代率会不断提高,直至MRS12=P1P2。

七、两种消费者均衡条件的比较

以上我们分别介绍了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运用边际效用分析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所得到的消费者均衡条件。这两个条件的表达形式虽然不同,但实质上一样。以下是简单的证明。

由于在保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种商品的数量所带来的效用增加量和相应减少的另一种商品数量所带来的效用减少量必定是相等的,因此,有:

MU1·ΔX1=MU2·ΔX2

上式可以写成:MU1MU2=-ΔX2ΔX1,由于-ΔX2ΔX1=MRS12,

因此,可得MRS12=MU1MU2。

由于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是MRS12=P1P2,于是,可得:

MRS12=P1P2=MU1MU2,或MU1MU2=P1P2。

以上正是序数效用论和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

八、价格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以上得到的消费者均衡是以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保持不变为条件的。如果消费者或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消费者的均衡点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最优数量的商品组合也会发生变化。我们下面先分析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1.价格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价格—消费曲线

在其他条件均保持不变时,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会使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位置发生移动,并由此可以得到价格—消费曲线(Price-consumptioncurve)。价格—消费曲线是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假定商品1的初始价格为P11,相应的预算线为AB,它与无差异曲线Ul相切于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E1。如果商品1的价格由P11下降为P21,相应的预算线由AB移至AB′,于是,AB′与另一种较高的无差异曲线U2相切于均衡点E2。如果商品1的价格再由P21继续下降为P31,相应的预算线又由AB′移至AB″,于是,AB″又与另一条更高的无差异曲线U3相切于均衡点E3,……不难发现,随着商品1的价格的不断变化,可以找到无数个诸如El、E2和E3那样的均衡点,把这些均衡点连接起来,就是价格—消费曲线。

2.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由消费者的价格—消费曲线可以推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价格—消费曲线上的三个均衡点E1、E2和E3,可以看出,在每一个均衡点上,都存在着商品1的价格与商品1的需求量之间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即在均衡点E1处,商品1的价格为P11,商品1的需求量为X11;在均衡点E2处,商品1的价格为P21,商品1的需求量为X21;在均衡点E3处,商品1的价格为P31,商品1的需求量为X31。根据商品1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这种对应关系,把每一个P1数值和相应的均衡点上的Xl数值绘制在商品的价格—数量坐标图上,便可以得到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这便需求曲线X1=f(P1)。横轴表示商品1的数量Xl,纵轴表示商品1的价格P1。需求曲线X1=f(P1)上a、b、c点分别和价格—消费曲线上的均衡点E1、E2、E3相对应。

序数效用论所推导的需求曲线也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它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化。尤其是,需求曲线上与每一价格水平相对应的商品需求量都是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的均衡数量。

从上述消费者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价格和商品需求量的组合点沿着消费者需求曲线移动时,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也在变化。同时,在消费者需求曲线的每一点上,消费者始终保持着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商品价格之比,从而使其效用最大化。

3.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收入—消费曲线

在其他条件不变而仅有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发生变化时,也会改变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位置,并由此可以得到收入—消费曲线(Income-consumptioncurve)。收入—消费曲线是在消费者的偏好和商品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消费者的不同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预算线由AB移至A′B′,再移至A″B″,于是,形成了三个不同收入水平下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E1、E2和E3。如果收入水平的变化是连续的,则可以得到无数个这样的均衡点的轨迹,这便是收入—消费曲线。收入—消费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它表示: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消费者对商品1和商品2的需求量都是上升的,所以,两种商品都是正常品。

采用与相类似的方法,随着收入水平的连续增加,描绘出了另一条收入—消费曲线。但是收入—消费曲线是向后弯曲的,它表示: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消费者对商品1的需求量开始是增加的,但当收入上升到一定水平之后,消费者对商品1的需求量反而减少了。这说明,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上,商品1由正常品变成了劣等品。我们可以在日常经济生活中找到这样的例子。譬如,对某些消费者来说,在收入水平较低时,土豆是正常品;而在收入水平较高时,土豆就有可能成为劣等品。因为,在人们变得较富裕的时候,人们可能会减少对土豆的消费量,而增加对其他肉类与食物的消费量。

4.恩格尔曲线

由消费者的收入—消费曲线可以推导出消费者的恩格尔曲线。

恩格尔曲线表示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对某商品的需求量。与恩格尔曲线相对应的函数关系为X=f(I),其中,I为收入水平,X为某种商品的需求量。收入—消费曲线反映了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商品的需求量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以商品1为例,当收入水平为I1时,商品1的需求量为X11;当收入水平增加为I2时,商品1的需求量增加为X21;当收入水平再增加为I3时,商品1的需求量变动为X31,……把这种一一对应的收入和需求量的组合描绘在相应的平面坐标图中,便可以得到相应的恩格尔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