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塞上江南踏歌行
6766100000015

第15章 漫步、瞻仰、遐思

我对大银川日新月异的变化,总有看不够的感觉,大概是她给人美酒一般醇香、酣美和诱人的感觉吧!

自从中央“心连心”艺术团——“花儿唱祖国”在西夏广场向全国及海外华人直播时,我就暗生一个强烈的心愿——想抽空,细细地把新建的北京路和纪念宁夏解放的广场好好地再看一看,再品味一番。

深秋的一个傍晚,略带几分寒意,我走出家门不远,就到了耳目一新的金波北路。它是一条新建的不长的大街。一头与新建的气势恢宏的体育馆相接,一头与北京路相连。大街上车辆和行人都很稀少。在这样的人行道上漫步,是很有一番别样情趣在心头的。不经意间,头顶上,比较少见的雁阵,正排着大写的“人”字和“一”字,向南飞去。它始终吸引着我的视线。大雁,你可懂得其中的深意?那大写的“人”字,更是深深地吸引着我。要知道,俄语中,共有26个字母,其中“我”(R)这个字母恰恰是排在最末尾的,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样的人,才属于大写的人。大雁,你为何竟把这么个大写的“人”字,写在辽阔的蓝天碧空之上?我想着想着,口中像含着一枚橄榄,越嚼越觉得意味无穷。

走着走着,一块巨石处,“流芳园”三个大字,赫然入目。果然是一个好去处。

走出流芳园没多远,就到了纪念碑广场。一个路标,把我一步一步引进广场中。我放慢了脚步,轻轻走在大理石铺就的地面上。广场的后边被苍松、翠柏所簇拥,显得庄严,肃穆。前面,约两人高的凸字形的纪念碑两侧,可拾级而上。前沿,正面处,赫然写着“宁夏解放纪念碑”七个金烂烂的大字。底坐上的碑身,是一座三四层楼高的巨大的“门”字形花岗岩大理石碑,气势恢宏,直挂云天。中间是一幅镂空的宁夏地形图。高大的基座两侧,有栩栩如生的英雄塑像的浮雕和其他方面内容的浮雕。我用手轻轻地抚摸着,此时的心情,和我用手抚摸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上浮雕的心情,是一样的。碑前,是一位英姿勃发的年轻骑手,手握钢枪,正视前方,威风凛凛地骑在扬鬃奋蹄的战马之上。它那力拔山兮的气概,摧枯拉朽的英姿,所向无敌的神勇令人神往。此时,几对年轻的父母,领着童稚未消的孩子,在它前面,正按动快门咔嚓咔嚓地拍照呢!他们的眼神,似乎在问:“他是谁?是毛主席、朱总司令派来的某部司令杨德志?还是政委李志民……”我就这样漫步绕到碑后,大理石的斜坡上是由银川市人民政府刚写下不久的纪念宁夏解放的碑文。读着,读着,勾起我许多回忆。

今天的宁夏与福建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是众多“帮扶关系”中的一对。

1995年,我们从宁夏来到崇山峻岭的闽西山区,修筑205国道。在工作之余,我总喜欢到才溪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去转一转,看一看:瞻仰、沉思、遐想。才溪革命烈士纪念碑坐落在巍峨的山顶之上。这碑是1983年为纪念毛泽东“才溪调查”五十周年而建的。我在碑前,想到很多很多。才溪人为新中国的诞生,付出了很多很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才溪区被授予“第一个模范区”的美誉。全区有三千四百多人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占当时全区青壮年总数的80%以上,有一千多名壮士血染疆场,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造就了“九军十八师”的一代英豪。试想,一个小小的才溪区,竟为我们祖国大厦的胜利奠基,作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牺牲,怎不令人肃然起敬,怎不令人油然而生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情呢!

想到这,我又想,我们宁夏何尝不是这样呢?我区的回族、汉族人民,为我们祖国大厦的胜利奠基,同样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为了纪念宁夏解放,银川市内一条东西向的主要街道被命名为“解放大街”。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全国“双拥”模范城市——银川,六七年来,一直获此殊荣。今天,北京路又增设了两个非常美丽的景点——流芳园和宁夏解放纪念碑广场,意义十分深远,也耐人回味和深思。走着,走着,我的耳畔,似乎听见那已经远去的,喜迎宁夏解放,万人空巷,激越的锣鼓声和喜庆的鞭炮声。眼前,也好像看见早就淡去了的,回汉人民,穿着盛装,沿街载歌载舞,高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那蔚为壮观又激动人心的一幕。

当我走出纪念广场时,眼前的北京路,已是灯火阑珊、华灯初放了。北京路50里的长街直直长长的,恰恰是个巨大的“一”字,与高空流云处,那大写的“一”字何其一致!何其相似!是一心一意为百姓办实事的那个“一”,是始终如一的那个“一”,是表里如一的那个“一”。试想,这么大的“一”字,如不是大写的人,怎么能写得出来?而且写得那么美,那么酣畅淋漓,那么魅力四射!是的,那是写在塞上江南“金瓯一片”的沃土上的巨大无比的“一”,是纵贯大银川三个区的大写的“一”!

我们的祖国蒸蒸日上,我们的银川日新月异,其源、其根,在何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说得多好!也正像陆机所说的:“石蕴玉其山则辉,水怀珠其川则媚。”这两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颇耐人寻味和深思。

200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