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秦嘉、徐淑诗文论稿
6757200000003

第3章 秦嘉的生卒年月

关于秦嘉、徐淑的生卒年月,历来文献皆曰“不详”。

虽然,彼人彼事已逾一千八百余年,期间重要文献几乎佚之殆尽,但历史还是很慈悲地为我们保存了点滴线索,我们完全可以寻着这些蛛丝马迹通往开朗的世界,窥测到历史大概的模样。

据严可均《全后汉文》卷六十六记载:“秦嘉,字士会,陇西人。桓帝时,仕郡,举上计掾入洛,除黄门郎。病卒于津乡亭。”另由南朝徐陵《玉台新咏》(卷一)所载《赠妇诗三首》小序及历代《通渭县志》等文献可知,秦嘉初为郡中小吏,以上计掾入京除为“黄门郎”,后病死于津乡亭(今湖北江陵东)。这里,“上计掾”、“黄门郎”、“津乡亭”是破解秦嘉生平问题的三个关键词。

“上计掾”是佐理郡国上计事务的官吏。上计掾有被拜为黄门侍郎的惯例。黄门侍郎是充任皇帝侍从、传达诏命的官吏。

秦嘉之所以会病死于津乡亭与其担任黄门侍郎有直接关系。据《后汉书·孝桓帝纪》(卷七)载:“冬十月壬寅,南巡狩。庚申,幸章陵,祠旧宅,遂有事于园庙,赐守令以下各有差。戊辰,幸云梦,临汉水;还,幸新野,祠湖阳、新野公主、鲁哀王、寿张敬侯庙……十二月辛丑,车驾还宫。”《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五·汉纪四十七》也有同样的记载。这段材料提供了两个重要信息。第一个信息是地点。此处所谓的“云梦”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秦汉文献中是对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狩猎区的泛称。《史记·货殖列传》云:“江陵故鄞都……东有云梦之饶。”又,盛弘之《荆州记》云:“江陵县东三十里有津乡,沿江津得名。汉时于此置戍,有津长司之。”可以想见,桓帝的南巡队伍必然是经过津乡亭的。所以,历来文献关于秦嘉病卒于津乡亭的记载是有历史依据的。第二个信息是时间。这一年是汉延熹七年,即公元164年。根据秦嘉的工作性质,他当侍驾随从,这是他最有可能去津乡亭的原因。而且,这应该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去津乡亭。由此可以推知,秦嘉是在此次随桓帝南巡途中病卒的。时间为延熹七年(164年)十一月。

关于秦嘉的出生年限问题,有这样两个文献和事实是可资利用的重要线索。

徐淑《誓与兄弟书》云:“威遘祸罚,丧其所天;男弱未冠,女幼未笄。”这说明,秦嘉死时儿子还没有到弱冠之年,女儿也不及笄年。所谓弱冠之年,指的是男子成人的年龄。《礼记·曲礼上》云:“二十曰弱,冠。”《后汉书·胡广传》载:“终、贾扬声,亦在弱冠。”此处的“弱冠”指的就是成年。《仪礼·士婚礼》载:“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所谓女子笄年,也就是女子已经成年,到了出嫁的时候了。女子笄年的年龄一般为十五岁。

唐杜佑《通典》(卷六十九)载:“晋咸和五年,散骑侍郎贺峤妻于氏上表云:‘汉代秦嘉早亡,其妻徐淑乞子而养之;淑亡后,子还所生。朝廷通儒移其乡邑,录淑所养子,还继秦氏之祀。’”

这两个文献的记载似乎有些矛盾,其实相互印证,暗合事实。徐淑之所以写《誓与兄弟书》,直接原因是兄弟逼迫其改嫁,而兄弟这么做的根本原因和理由是她没有子嗣。《大戴礼记》说:“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在古代中国,家族的延续被认为是婚姻最重要的目的,因此妻子无法生出儿子来便使其婚姻失去了意义,所以“无子去”便成了“七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的刘兰芝之所以遭婆婆的放逐,其根本原因也在于此。徐淑因为没有儿子,所以她的兄弟便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其改嫁。当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说法与书中提到有女儿的事并不矛盾,因为女儿在礼法森严的古代是不具备香火继承资格的。所以在古代,单有女儿和没有孩子是近乎一样的。但是徐淑“乞子而养”就不一样了,虽然不是自己所生,但是在古代,其法律效力和亲生儿子是一样的。其实,通渭民间到今天还有这种习俗。所以此说可信。

可是,《通典》提到“淑亡后,子还所生”的问题又该作何解释呢?窃以为这只能解释为,所乞之子无人抚养,不得不“还所生”。这一信息说明,徐淑所乞之子年龄尚小,或许比亲生女儿还要小。而此时女儿不仅未到笄年而且年龄尚小。如此说来,秦嘉死时女儿最大也不过十岁左右。由上面弱冠和笄年的分析可知,古人结婚年龄当在男二十岁、女十五六岁左右。如《汉书·惠帝纪》中就明确记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就是罚她缴纳五倍的赋税。由秦嘉的《述婚诗》可知,他们的婚姻是严格按照礼仪程式来进行的,因此,他们的结婚年龄也必然是合乎礼仪规定的。所以他们结婚时,秦嘉当在二十岁左右,徐淑大概只有十五六岁。

由上述两个时间段,我们可以得出,秦嘉的寿数当不超过三十五岁。则其生年当在公元129年至134年之间,而公元132年的可能性最大。

温虎林《秦嘉、徐淑生平著作考》(《甘肃高师学报》2007年第12卷第3期)一文认为:秦嘉“生于顺帝阳嘉元年(132年)的可能性较大,因为是年‘庚寅,帝临辟雍飨射,大赦天下,改元阳嘉……’(《后汉书·孝顺孝冲孝质帝纪第六》)秦嘉因生于大赦天下的阳嘉之年,故取名为嘉。”温文以名字为突破口,探讨秦嘉的出生时间问题,不失为一个没有办法的好办法。

窃以为,秦嘉以“嘉”为名,或许不单因为他出生于改元之际,而且与自身有着独特的内在联系,因了这两重关系,他才以“嘉”为名。

中国人起名字是相当讲究的,古人命名更是如此,重取义、重内涵的做法,几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左传·桓公六年》记载了春秋时代命名的五个原则:“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这是鲁国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问名时提出来的,意思是:或根据其出生特点,或从追慕祥瑞、托物喻志、褒扬德行、寄托父辈期望等几个方面比照取名。所以,人们往往可以从一个人的名讳中窥测出关于这个人、甚至这个时代的一些信息。

古人不但有供长辈称呼的名,还有朋辈间相互称呼的表字,而且名与字之间还有着紧密的联系。有一种情况是,表字与名往往出自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为名的意思作补充解释或修饰。如:徐干,字伟长。孔鲋《孔丛子》曰:“非不伟其体干也。”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对名作了补充解释。曹操,字孟德。《荀子·劝学篇》曰:“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话里,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对名作了修饰性解释和补充。赵云,字子龙。《周易》曰:“云从龙,风从虎。”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秦嘉的名“嘉”与表字“士会”之“会”也是这种类型。《周易·乾》卦辞“元亨利贞”下“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合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元亨利贞。”以“嘉”为名,以“会”为字,不但合起来有“嘉之会也”的美好意思,而且在十二消息卦中,乾卦主农历四月,若其生于该年四月,以之为名,顺理成章。这是完全符合中国人的起名习惯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这样的结论:秦嘉极有可能生于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四月,卒于汉桓帝延熹七年(公元164年)十一月,享年约三十二岁。

参照秦嘉的生卒年月,徐淑大概生于公元137年,卒于公元167年,享年约三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