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秦嘉、徐淑诗文论稿
6757200000015

第15章 秦嘉、徐淑往还书的版本

前文已经说过,秦嘉、徐淑的四篇往还书最早见于《艺文类聚·卷三十二·人部十六·闺情》。欧阳询在选录过程中,遵循“文弃其浮杂,删其冗长”(《艺文类聚·序》)的选录标准,对前人的作品作了一定程度的删改。因此,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秦嘉、徐淑的这四篇文章与原文自然也是有一定出入的。事实上,历代的一些文献也证实了这点。成书于隋的虞世南的《北堂书钞》和成书于宋的李昉的《太平御览》对秦嘉、徐淑夫妻的往还书都有一些零星引录,其中有数条溢出《艺文类聚》之外。如《北堂书钞》卷一百三十六:“《秦嘉妇与嘉书》曰:‘今奉越布手巾二枚。’”又,“《秦嘉与妇徐淑书》曰:‘顷得此镜,既明且好,世所稀有,意甚爱之,故以相与。’《淑答书》曰:‘今君征未旋,镜将何以施行?明镜鉴行,当待君至。’”《太平御览》卷六百九十七:“《秦嘉与妇淑书》曰:‘今枉虎龙组缇履一□。’”“《秦妇与嘉书》曰:‘今奉细布袜二量。’”同书卷七百零三:“《秦妇与嘉书》曰:‘今奉旄牛尾拂一枚,可拂尘垢。’”严可均于《铁桥漫稿》收集“成言”的《嘉重报妻书》有“麝香可以劈恶气”、“龙虎组缇履一□”句。《妻又报嘉书》有“今奉旄牛尾拂一枚,可拂尘垢。越布手巾二枚,严器中物几具。金错碗一枚,可以盛书水。琉璃碗一枚,可以服药酒。今奉细布袜一量”的记载。

敦煌文献则更能说明问题。《俄藏敦煌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6册,编号为12213的《后汉秦嘉徐淑夫妻往还书》,是俄藏写本,现已残裂为二,卷宽26.9厘米,高24厘米;虽为残卷,但文字较为完整,共19行,483字,每行字数从21到28不等;为白皮纸,“字迹古朴,草率中存秦隶遗风,为北朝手写抄卷”(刘景云《后汉秦嘉徐淑诗文考》,《敦煌研究》2003年第2期)徐俊《东汉秦嘉徐淑夫妻往还书》(《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7月31日《文学》版)也分析说:“原卷书法古朴,笔画保留了隶书的波磔程式,结构具有明显的章草特征,抄写时代当在公元4~5世纪初北方十六国时期”。《俄藏敦煌文献》充分说明,在徐陵编纂《玉台新咏》以前,秦嘉、徐淑的诗文就已流传开来了。现将俄藏敦煌往还书全文录下:

〔上缺〕如是便发,顾有怅然。〔缺15字左右〕顷得此镜,既明且好,刑(形)观文綵,当世希有,意甚爱之,故以相与。及宝叉一双,贾直千金;好香四种,种各一斤;素琴一枚,常吾所弹者;歌诗十首,是吾所作。明镜可以览形,宝叉可以曜首,芳香可以去秽,素琴可以娱耳。惭所报之薄,不足答来赠之厚;诗人感物以兴思,岂能睹此而无用心乎?□□□意,不别为恨,道路值信,自复致问。秦嘉报。

徐淑《又报嘉书》

淑再拜言,意念隆笃,薄祐受天罚苦,故复遣信。既奉音命,兼赐诸物,厚顾殷勤,出于非望。镜有文采之丽,叉有殊异之观,芳香既珍,素琴益好。歌诗宛约,妙□新声。惠诸物于鄙贱,割所珍以见赐,非丰恩之厚,熟(孰)肯若斯?览镜执叉,情想仿佛;操琴咏诗,思心成结。敕以芳香去秽,喻以明镜览形,此言过矣,不获妾心。昔诗人有飞缝(蓬)之感,班妾有谁荣之叹。览镜将欲何施?去秽将欲谁为?素琴之作,将欲君归;明镜之览,将待君至。未奉光仪,则宝叉不设;未侍帷帐,则芳香不陈。曩来问讯,云已能路。分别之恨,情兼□□。□念吾君,闲在空舍。止则独处,无与言对。去则独发,无有侍□。进登山陵,退背丘墓。怅恨之情,情亦多矣。道路虽长,往□□流。计度往还,势亦不久。安不忘危,圣人之诫。□自爱重,□行早止,慎所行路。步信稽迟,恐不相及。今故遣马奉谢□□,并裁诗二篇,以叙不别之苦,兼上玉□十□,以备行□之□。〔缺15字左右〕□,不复多云。徐淑再拜。

上二书标题为原卷所无,括号中的文字是其前讹别字及残字的校补,方括号中的文字为拟补之字,楷体字部分仅见于敦煌写本。(按:此据徐俊《东汉秦嘉、徐淑夫妻往还书》)

为了便于比较,兹将《艺文类聚·卷三十二·人部十六·闺情》与上引敦煌文献对应篇章录于下:

重报妻书

车还空反,甚失所望,兼叙远别,恨恨之情,顾有怅然。间得此镜,既明且好,形观文彩,世所希有,意甚爱之,故以相与。并宝钗一双,好香四种,素琴一张,常所自弹也。明镜可以鉴形,宝钗可以耀首,芳香可以馥身,素琴可以娱耳。

又报嘉书

既惠令音,兼赐诸物,厚顾殷勤,出于非望。镜有文彩之丽,钗有殊异之观,芳香既珍,素琴益好,惠异物于鄙陋,割所珍以相赐,非丰恩之厚,孰肯若斯?览镜执钗,情想仿佛,操琴咏诗,思心成结。敕以芳香馥身,喻以明镜鉴形,此言过矣,未获我心也。昔诗人有飞蓬之感,班婕妤有谁荣之叹。素琴之作,当须君归;明镜之鉴,当待君还;未奉光仪,则宝钗不列也;未侍帷帐,则芳香不发也。

从上面比对可以看出,北朝时所录的秦嘉、徐淑夫妇往还书较唐代《艺文类聚》所录文字多出二百余字,提供的信息更加丰富,文意也更为完整。这不但使我们对这对伉俪的事迹和诗文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说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秦嘉、徐淑夫妇往还书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这启示我们:在利用现存往还诗书信息研究秦嘉、徐淑及其作品时不能只见树木,而更应该深入挖掘其内在本质。